我国藏族人口的变动——主要藏族自治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1964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及各省区的户口统计资料,对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个省区藏族自治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变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自1964年以来,我国主要藏族自治地区藏族人口的比例略有上升,其中藏、川、青三省区藏族自治地区人口的规模、比例均大大超过汉族;1982年以来,这些地区又出现了藏族人口比例上升,汉族比例下降的趋势。作者认为,导致各藏族自治地区人口民族构成变动的主要因素在于藏、汉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差异、80年代以来的汉人外迁及汉人改换民族成份等。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一国货币内外价格背离的异常现象,分析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国际两个资金市场体系中两种供求力量的背离,以及货币兑换中作为货币购买力与资本投资力的两种国际转换的背离,是一国货币内外价格背离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与各国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化规律长期作用的结果。文章还结合货币内外价格变动的不同组合形式对一国经济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影响,对货币内外价格波动的调节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文认为,通货膨胀加剧一般对应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过度的货币供给不仅造成持续性通货膨胀,同时产生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通货膨胀的货币流速效应分为绝对加速效应和相对加速效应。国际比较和中国的例证说明,V0、V1、V2同时出现持续性绝对加速效应,将诱致螺旋式或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V0、V1、V2均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对应着一个货币供给当量,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
在绝大多数群众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民族地区,存在着宗教教育体系,在这里发展现代教育面临着人们不予认同的困难,因而构成现代化的一种障碍。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对青海两藏区农牧民的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教育需求与诸种因素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流动渠道是激活教育需求的结构性要素,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有用是教育需求得以发育的中介,改革刺激了教育需求。最后,作者提出了教育可以从社会结构上增进民族地区与中华民族主流社会的同质性和相容性,从而提高社会整合水平的观点。
本文认为,经济运行总是表现为周期性波动——良性循环或非良性循环。在最近的二十年内,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历了四次周期性波动。从以往政策调节的实践来看,“硬着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经济循环过程中速度与效益以及比例关系上的矛盾,而“软着陆”则为今后长期保持良性经济循环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一近乎寡头垄断竞争型金融体系的形成,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伴随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虚拟资本脱离实物经济基础而独立运行的结果,而现代科技又为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金融垄断超额利润提供了各种工具和手段。作者分析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营运目的、获利手段及其运动的基本条件,指出把握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运动规律、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已刻不容缓
图书评介一本颇有新意的土地经济学著作《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高映轸、潘家华、顾志明合著。30万字。南京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沈炜。土地经济问题在我看来包括土地理论问题、土地政策问题、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等问题。其中土地理论问题具有很强的...
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导论》,刘永佶著。40万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任文京。一般认为,现代化研究始于60年代,源于西方,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引进和介绍,现代化...
揭开泰族起源之谜《泰族起源问题研究》,陈吕范著。27.8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责任编辑:侯瑞云、李惠铨、刘钦、李向阳。陈吕范教授的《泰族起源问题研究》的出版是国际泰学界的一件大事,它起到了拨开历史迷雾改变泰国历史教科书内容的作用,所以...
本文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控制机制,一直沿用的是所有制性质标准和企业规模标准。这种模式的重心选择和倾斜,是导致不公允市场环境形成的基本原因。因而造成了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不公和市场不公,阻碍了其活力的充分发挥。因此,作者指出,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若能采用以产业活动原则规范市场,扬弃所有制原则和企业规模原则,可以建立起企业间和地区间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在价格刚性的现实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的自动调整,避免宏观需求管理的低效率现象;同时,还为界定政府在市场体制中的发展功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评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国际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对策。(1)正确认识我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深层涵义;(2)因地制宜的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需要的综合支撑结构;(3)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4)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5)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6)广辟资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