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族档案到城市记忆的华丽转变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05199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吴氏家族”自吴引孙、吴筠孙起,诗书传家,尤其是“吴氏四杰”(吴白匋、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在近现代中国科学史、人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迹。“吴氏家族”档案是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致力于名人档案征集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截至2018年1月,已征集有“吴氏家族”珍贵档案1438件,从“吴道台宅第”的两位主人吴引孙、吴筠孙兄弟开始,涵盖吴家四代人。
  一、“吴氏家族”档案的建立
  1.“吴氏家族”档案的征集
  自2010年起,扬州市档案馆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家乡人民的热情开展“吴氏家族”档案的征集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每年一项重要工作。征集人员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各种人脉关系与吴娃女士(吴氏后人)建立联系,做到以诚感人、以情动人。经过市档案馆踏实认真地工作,以及吴娃、吴昌文等吴氏后人在家族中的宣传和呼吁,吴氏后人先后向市档案馆捐赠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十分丰富。
  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派员拜访吴氏后人30多次,宣传档案征集工作意义,宣传名人档案保存的重要性,详细介绍档案馆、名人档案的馆藏保管和利用情况及家乡扬州的巨变,与吴氏后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吴氏后人应邀到市档案馆捐赠、参观考察、座谈10多次,对家乡扬州充满了挚爱之情。2012年3月,吴昌文夫妇将200多件吴征鉴院士的实物档案捐赠给了市档案馆。2014年7月,吴昌文、吴娃、吴萱等20余位吴氏后人向市档案馆捐赠了《吴氏家谱》书稿等档案资料。2017年3月,吴萱、吴娃、吴娜三姐妹向市档案馆捐赠了其祖母使用过的算盘、针线盒等物品(晚清时期)及《吴氏菜谱》一套;11月,又将家族传承四代、珍藏百余年的测海楼藏书——《钦定佩文韵府》、吴引孙手书“测海楼书目重出之未列各种”书目、吴筠孙楷书对联“十年灯火烟依久,万里风云际会奇”等珍宝交由市档案馆保存。
  2.“吴氏家族”档案的保管
  扬州市档案馆对“吴氏家族”档案进行精心的整理与科学的保护。一是整理归档。在单独的名人档案全宗(全宗号702)之下,给“吴氏家族”档案设置独立的人物代号214,并依据档案不同的人物来源在题名中再予以区分。参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每个人物代号内的档案材料按件归档,不再立卷,以保证档案的原貌不被破坏,查询起来更加方便。对于手稿、手迹、笔记、证件等珍贵纸质档案,采用宣纸包裹或纸质信封储存的方式,尽量不在原件上加刻归档章或粘贴归档标签,更好地保持档案原貌。对于音像、实物等特殊载体、特殊规格的档案,按照其载体特性和大小购置或定制装具,以确保妥善科学地存放。
  二是开展档案数字化。对于每件档案都建立电子目录,设置档号、人物、题名、载体數量、载体单位及载体规格等著录项,详细呈现、描述每件档案的状况。对档案中的照片、信札、手稿、证件、笔记等纸质档案全部进行扫描数字化;实物、大幅书画、卷轴书画等通过数码高清多角度拍摄方式进行数字化。
  三是精心保管。对档案中的部分珍贵手稿进行高仿复制。如对吴白匋《宋词三百首》注解批注手稿委托扬州古籍刻印社进行原版高仿复制,并赠送给吴氏后人。对每件进馆的档案都以绝氧冲氮的方式进行消毒,更好、更有效地保护了档案。在特藏馆内专门辟出一块地方,保存“吴氏家族”档案。
  3.“吴氏家族”档案的特点
  一是档案数量多、载体形式多样。截至目前,共有1438件珍贵档案,包括手稿、照片、光盘、实物、影像、笔记等多种载体。
  二是档案以原件为主,史料价值高。如有吴白匋的剧本手稿、书法手迹、工作笔记;有吴征鉴的有关黑热病研究的珍贵原版照片153张;有吴征鉴、吴征铠的各类手稿原件200多件;有国家级的荣誉证书、证章原件等。
  三是档案文物价值高。如有吴引孙手书“测海楼书目重出之未列各种”书目、吴筠孙楷书对联和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测海楼藏书——《钦定佩文韵府》、吴白匋的金石印章等珍品、瑰宝。
  二、“吴氏家族”档案中的珍品
  笔者从扬州市档案馆1438件“吴氏家族”档案中,遴选出6件珍贵、权威的档案,展示“吴氏家族”档案的价值、影响。
  1.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吴筠孙生于道光八年(1858),于光绪二十年(1894)以二甲第一名成进士,为殿试“传胪”。模考手书原件是吴筠孙在正式参加殿试前,进行亲笔模考的考卷,考卷长80厘米、宽45厘米,其纸张、体式等均与殿试卷无异,所有的字均为1厘米见方的馆阁体小楷,字迹清秀工整,堪比字帖,不仅整洁大方,也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可以看出吴筠孙的书法技艺高超。
  2.吴征鉴教授1978年3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代表证、合影及献给科学技术大会的诗词原件。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同志和与会代表合影留念,代表证和合影成为历史见证。这次盛会,吴征铠、吴征镒、吴征鉴代表不同的学科同时出席,一时传为佳话。兄弟三人分别作了一首七律,用诗赋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兄弟三人进行录音采访,在全国科学大会专题节目中播出,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
  3.《宋词三百首》。此书为清早期善本,陪伴吴白匋一生,无论是在其颠沛流离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都孜孜不倦批注阅读。吴白匋在《宋词三百首》线装本上以精美的蝇头小楷严谨而有见解地注解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吴白匋的这一心爱之物被其书法家侄女“娃侄妥善藏之”,“娃侄”即其侄女吴娃女士。后来,吴娃女士将之慷慨捐赠给家乡档案馆,让更多的人有幸了解和一睹“大家”的风采。
  4.吴白匋印章38枚。吴白匋学识渊博,涉猎面广,于古文、诗词、戏曲、书画、印章,无一不精。吴氏后人吴泽晶共捐赠吴白匋印章38枚。其中,有姓名章,或刻有“白匋”,或刻有“吴白匋印”,或刻有“吴白匋画”“学痴”等;有闲章,或刻有“长寿”,或刻有“灵琐”,或刻有“素心”“梦中人”等;有馆斋印,刻有“风褐庵”(吴白匋著有《风褐庵诗稿》)。每一个印章都是一段历史,都刻着不一样的故事。如“白匋八十五学草”的印章反映了吴白匋八十五岁时练习草书的故事;“生于丙午”的印章反映了吴白匋出生于丙午年(1906);“芜园”反映的是吴道台府第的私家花园,1942年后毁于日军之手。   5.测海楼藏书——《钦定佩文韵府》。《钦定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由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清康熙帝的书斋名。吴氏后人捐赠给市档案馆保存的这套《钦定佩文韵府》,一部四函共计六十册,每函用两块木板套装,是吴家仅存的一套测海楼藏书,每册书都盖有“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的印章,并注明有购书的价格。1920年以后,吴白匋在创作诗词时,征得测海楼管楼老仆曹喜的同意,将书拿到自己书房随时查阅,一直没有归还。在以后测海楼藏书全部出售时,幸运地一直留在吴白匋身边70年之久,保存完好。


  6.吴征铠英国留学日记。1936年,24岁吴征铠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市档案馆保存的吴征铠英国留学日记是他记载的在英国三年期间的所见所想及对祖国和家人的牵挂,内有大量吴征铠在当地所摄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照片。目前,日记经得吴征铠家人的同意,并在其家人的帮助下,由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整理出来。
  三、“家族档案”向“社会记忆”的转变
  “吴氏家族”作为清末民初时期扬州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之一,以读书报国为职志,重视自身的文化积累与建设,凸显家族的品行修养与文化传承,成为扬州地域文化独特的精神坐标。“吴氏四杰”中的吴白匋(征铸)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吴征鉴是著名的寄生虫病学和医学昆虫学专家,一级教授;吴征铠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吴征镒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2008年1月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以吴娃、吴昌文为代表的吴家后人心系扬州,不仅多次来扬州捐赠家族档案,更是带动更多的亲友向家乡档案馆捐赠档案资料,为吴氏家族、为扬州更为全社会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份份档案、一件件实物,蕴藏着大量历史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吴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和家族成员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吴氏四杰”在各自领域的突出成就。
  “吴氏家族”百年的风云激荡,几多英才伟业通过吴氏后人捐赠给市档案馆珍藏的档案资料的系列研究解读,成为扬州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古城的“记忆”。正如吴氏后人希望的那样,吴家“读書报国”的传统不仅能够在吴氏后辈中永远传承下去,也希望吴家的这种传统,可以影响到那些游览吴道台宅第、阅读吴氏家族历史的人。
  1.彰显崇学尚教,举办院士馆展览。吴道台宅第是仿照宁绍台道衙门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修建,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当属“测海楼”,是专为吴引孙搜集的9000余种24万多卷藏书而建,其“收藏无类”的藏书原则不仅为吴氏后代的成长和学习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藏书圣地,更成为彰显扬州崇文重教传统的标志性建筑。扬州市委、市政府在其建设“扬州院士馆”,集中展示扬州籍“两院院士”风采,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市档案馆积极协助配合,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邀请吴氏后人到扬州共商吴道台宅第建设的相关事宜。展馆分为四大板块:前言、中国院士制度简介、扬州籍院士生平事迹介绍、“吴门四杰”介绍。展示既有文字图片,也有实物;既有各种雕塑,也有事关院士的碑文展示,同时采用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院士们珍贵的影像资料。
  2.提供学术服务,刊发“吴氏家族”档案解读专栏。为再现“吴氏家族”杰出人物的生平历程,努力把“吴氏家族”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家风传承向全社会宣传,扬州市档案局召开“吴氏家族”档案资源开发编审座谈暨动员部署专题会,组织撰写“吴氏家族”档案研究系列文章,并与《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合作开设专栏刊登。“吴氏家族”档案研究分为大事记、吴道台府书香四溢、大家庭里血脉情深、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等篇目,共计2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以珍贵的档案资料和档案实物为切入点,再现吴氏家族历史的真实场景,还原几代人求学上进、读书报国的人生经历。文章相继在《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上刊发,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欢迎。这些文章还将汇集成书,成为扬州市档案局精心打造的档案方志精品文化品牌——《扬州记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
  3.弘扬家族精神,开展“吴氏家风”传承研究。作为扬州历史上有名的名门望族,“读书报国”为吴氏家训。吴引孙、吴筠孙兄弟二人好读书,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建造的“测海楼”的含义是学深如海,登此楼读书无异是测海,有学无止境之意。“成才未可忘忧国,有福方能坐读书”的吴氏家风是扬州本土文化中极为重要、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从吴引孙、吴筠孙兄弟到吴白匋兄弟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自己的行动,诠释有教养的读书人匡世济民的初心。如吴引孙、吴筠孙兄弟为官时素有贤名。吴白匋等兄弟也是不为名、不谋利,平静地面对人生的波澜。吴征鉴在教育子女时常言:“家境贫富,并非金钱左右”,“快乐绝非仅有余私乐,要事业乐,朋友乐,家庭乐,国家世界乐,绝非易事”。吴征镒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是这种良好的家风成就了“吴门四杰”的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以“吴氏家族”档案资料为素材,加强传统家训教化和优良家风营造的研究,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通过制作“吴氏家训”教育宣传纪录片,反映吴家杰出人士的崇高的价值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刻苦求学、奉献祖国的高尚品德,对于推进青少年家庭教育、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江苏东台,一座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魅力城市。近年来,东台市在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绿色转型的同时,坚持让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将推进档案事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列为提升公共服务基础性重要工程。东台档案人顺势而为,站在时代进步的高点研判社会变革对档案事业的新挑战,东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市人民对档案服务的新要求,拓宽思路,主动作为,档案工作亮点纷呈,荣誉奖励纷至沓来。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期刊
口述历史在丰富历史记录、留存社会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以费孝通26次访问的“江村”为样本,携手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开展乡村口述历史资料采集试点工作,在留存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明、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吴江特色之路。  选点江村,弥补志书“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缺憾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太湖南岸,因村内东西流向的小清河与南北向的北塍港呈“弯弓搭
期刊
5月14日,江蘇省档案局专门印发《“推动思想解放,促进全省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在全省档案系统部署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省档案局党组紧密联系全省档案工作实际,决定在全省档案系统开展以“推动思想解放,促进全省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期刊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在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台市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档案工作,1998年单独设立档案室,为局下属事业单位,2005年通过江苏省档案管理五星级标准认定。局派驻镇区的14个国土资源所(分局)同时建有独立档案室,2008年全部通过江苏省档案管理三星级标准认定;2016—2017年相继有7家国土资源
期刊
[摘要]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常态和技术环境,对档案工作发展和档案学理论研究带来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从实践需求环境的视角切入,探讨大数据对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学理论创新、人才选用的影响,提出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思路:催生档案数据学研究兴起,培育档案数据思维、数据素养,全面拓展档案数据管理能力。  [关键词]档案数据档案数据学数据管理数据素养  [分类
期刊
[摘要]论文从网络社群的角度出发,选取由微信公众号“档案微平台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度省级类档案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的前十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档案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均考虑到了内容、交互和关系链这三大要素,其可以从明确功能定位、培养核心用户、活化生态圈三个角度入手完善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公共档案局(馆)网络社群运营策略  [分类号]G273.5  Research on
期刊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省档案局馆  6月22日下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周琪,带领委员会集体到江苏省档案局馆调研《中华人民共和档案法》和《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省档案局馆长陈向阳汇报了省档案局馆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情况,副局馆长赵深、陈万田、孙敏陪同。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周琪肯定了省档案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
期刊
珍存历史惠及民生——江苏省档案馆受赠锦旗  1月25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储锦超、老干部处处长鞠晓东、人事处处长彭友一行,专程来到江苏省档案馆赠送锦旗,感谢省档案馆为他们排忧解难。锦旗书写着“珍存历史惠及未来服务至上担当责任”。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赵深代表省档案馆接受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赠送的锦旗,并与储锦超进行了交流。  此前,由于几经改制和整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档案不慎散失,导致
期刊
南京云锦始于孙吴,兴于刘宋,大发展于元,全盛于明清,没落于民国中期。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它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它有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为皇室服务的历史,一直是皇家御用物品,用于度身定织皇室龙袍。尤其是明代南京云锦中的妆花织物,将它的丝织工艺达到最高水平,至今无法超越;且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至今仍无法用现代机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让位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建筑被破坏或拆除等现象时常发生。为应对此类问题,加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济南老火车站为例,从城市记忆对现代城市的作用切入,通过分析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要性,进而归纳出在新时期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使其得以更好地作用于现代城市的记忆构建,完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