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花香,浓浓情思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诗人说,没有什么比花儿更适合寄予情思。申琳见槐花飘香,一串串小花,把其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孙江月漂泊在外三十年,风雨人生总忘不了儿时的经历,那唐干花的姿色,那唐干果的甘甜,那唐干酒的滋味,那山民采摘的虔诚与辛劳,于其心中永生不灭;暮年的孙犁,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其内心的惆怅……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2018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品读】
   《槐花飘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槐花飘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的情感载体。文章开头写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把作者的思绪带回满村开着槐花的故乡。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回忆了故乡槐花的香:香在枝头、香在嘴里、香在田间。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也仿佛走进了那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的中原大地上的村庄。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流露出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对故乡的眷念。
  【思考】
   1.文章为何以“槐花飘香”为题?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诗人侯马于2015年末在《诗潮》上发表的新诗《致未来》,是其近期进行生活经验入诗的实验之作。这首看似简单的诗歌,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层层解读。揭示出其从一件生活小事入手,展开对中国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向下 中国故事 细读 教育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文学开始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作家们开始写只属于中国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只属于中国的传统,西方故事与西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改编成电影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电影文本,具有了同原作不同的阐释空间。改编后的电影文本将二三十年前出现的留守儿童与老人问题的初倪进行了一种当下语境的再现,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思考。当两个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其中问题的反思,似乎还是在回顾那个温情而感性形而上关怀,这便是文学或者电影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毕飞宇 《哺乳期的女人》 小说 电影  一、当下社会问题的再现  20
摘 要:丁伟是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中的佼佼者,丁伟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灵动之美,既有西方油画色彩的绚烂,又有中国写意画的韵味,色彩和笔触是构成丁伟油画总体精神内涵和彰显其外在艺术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产生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气质,这一切源自他的勤奋、才华以及娴熟的油画技巧和发自心底的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  关键词:丁伟 油画 灵动 笔触 色彩  丁伟是当代年轻实力派油画家中的佼佼者,长期笔耕不辍,孜孜以
摘 要:魏晋名士多率性任情、自然风流,显然有别于春秋时期以“道”与“礼”为核心的敦厚崇礼、雅重自持的儒家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发展到魏晋,呈现出多重异化,《世说新语》可窥一二。  关键词:《世说新语》 君子人格 魏晋名士  一、从敦厚崇礼到越礼重情  春秋时期,儒家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体系,形式上以“崇礼”为规范,深刻影响了大批士人的价值选择。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a即只有使自己的行
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进入教室,我发现这和我脑海中儿时上学的教室布置不同。小时候,我的教室里多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儿子的教室墙壁上贴着:“天王盖地虎,全考985”,教室的门上写着:“坚持的另一个名字叫奇迹。”而在后黑板上写着:“努力的意义,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放眼望去,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读着,读着,我不禁思考起努力的涵义。   这时我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的话:“孩子,我要
摘要:贾樟柯在《无用》这部纪录片里用民间的视角对时尚进行了透视与分解,从被忽略的人群中寻找意义和趣味、尊严与美感。纪录片的各部分之间形成互相解构性的存在,现实的深度与复杂,时尚的潮流与嬗变也在这互文性的解构与对话中含蓄而细密地展开。时装秀的精彩与模特的木然、布展的无奈之间的解构,成年人对大牌的追逐与小男孩白眼揶揄之间的解构,民间时尚理念的另类展现与马可时尚观的相互解构形成了本部纪录片内容的中心。 
摘 要: 针对整本书阅读的浅层次和无效性的现状,尝试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文章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小人物张松为视角,多维度展示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梳理、积累和思考的几个方向,试着找到整本书阅读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个性成长,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三国演义》 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助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形成的一种方
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以人格化的解释、情感的投射、富有丰富的心里蕴含性,释放出来的底蕴是具有深透意味的审美象征。张爱玲正是借助服饰与色彩的非语言来赋予她笔下人物个性独特的“形式”与“色彩”,从而表现人物的个性审美差异、暗示人物的凄凉命运,尤其在她所精心构思塑造的葛薇龙、梁太太、曹七巧的身上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服饰与色彩 人物审美个性  郭沫若说得精彩:“衣裳是文化的
纵观我的成长史,所有的期末“班主任评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有这么一句:“你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不知是因为我与同学相处时的好性格,还是上课时我那从不敢主动举手发言的常态,渐渐地,连我都给自己贴上了这么个标签。   的确,我喜欢安静,而且对“静”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任何一丁点儿风吹草动的声音都能飘进我的耳朵,心中的湖水波澜四起,扰得我心烦意乱。更别说那些学习时听歌的鬼主意,天知道他们是怎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创新,以皮雕工艺在建水紫陶茶具设计中的创新探究为例,以非遗“1 1”的思维将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结合运用在茶具设计中,是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才能使非遗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期待通过注入不同传统工艺的现代产品设计,展现非遗“1 1”的材料之道、工艺之道、传承之道、工匠之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