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现状分析及调整建议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进而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问题明显,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亟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建议单列中职学校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调整高中初级岗位比例。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7-0006-04
  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研究》课题,课题组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情况开展研究,收集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32个省(市)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岗位设置结构、职称结构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课题组通过问卷对福建省、陕西省、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重庆市、山西省、西藏自治区和湖南省等9个省(市)78所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一、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的政策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依据《人事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简称“59号文”),设置中职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3种类别。管理岗位6个等级(正、副处,正、副科,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高级岗位(5至7级)、中级岗位(8至10级)和初级岗位(11至13级);工勤技能岗位设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1至5级工勤技能岗位。
  在实际岗位设置和聘用中,部分省(市)按中职发展实际需要在岗位设置上已经进行改革创新,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全国有24个省(市)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2~4级);各省(市)均已停止招聘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等。现行的“59号文”指导意见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中职学校教师岗位设置现状
  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8367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现状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状况
  学校情况 中职学校数量:8367所
  教师总量 中职专业教师 男性教师 女性教师 外聘教师
  643143 303507 339636 95319
  职称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定级
  2602 158549 256446 165371 60175
  崗位结构 教职工总数:813370人
  专任
  教师 行政
  人员 教辅
  人员 工勤
  人员 校办职工 其他附设机构人员
  643143 68879 49563 51785 3793 3884
  学历结构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 高中及
  以下
  552 45476 538134 56569 241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29岁及
  以下 30~34
  岁 35~39
  岁 40~44
  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60岁及以上
  108894 118621 113927 109833 98963 70985 20755 1165
  (一)岗位结构比例
  目前,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占总岗位数的79.07%;其他岗位占总岗位数的20.03%,其中行政人员占10.38%,教辅人员占6.13%,工勤人员占6.36%,校办职工占0.46%,附设机构人员占0.47%。
  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占总岗位的79.07%,低于“59号文”不低于85%的标准,存在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挤占教师岗位现象。专任教师比例偏低,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超工作量运转,教师没有更新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和学习新技术的精力和时间,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接轨。同时,也制约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项目化、小班化、分层次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职称结构比例
  目前,全国中职学校正高级教师2602名,占专任教师岗位数的0.4%;副高级岗位占专任教师岗位数的24.65%;中级岗位占专任教师岗位数的39.87%;初级岗位占专任教师岗位数的25.71%;未定级占专任教师岗位数的9.36%。从职称岗位比例分析其符合“59号文”规定的高级、中级、初级控制在2∶4∶4的标准。但从学校实际看,正高级职称全国平均一所学校0.3人,且正高只设4级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长及其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结合教师年龄结构分析可见,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只占专任教师总岗位的24.6%,4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比46.92%,说明40岁以上教师有近50%未能晋升副高级职称。如果年龄结构按常态分布,副高职称男教师年龄在40~60岁间平均分布,每年退休可腾出副高岗位约3725个;副高职称女教师年龄在40~55岁间平均分布(不计延迟退休),每年退体可腾出副高岗位约5602个,预测累计每年副高岗位因退休腾出9127个,而中级岗位每年可晋升副高的教师需要5万个岗位,因此现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中,副高比例太低,严重影响教师职称正常晋升,部分教师因为岗位职数限制,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放弃职称晋升,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三)管理岗位设置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岗位占学校总数的12%左右,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严格控制数量。但现实是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大量“双肩挑”问题,究其原因是部分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从事管理工作,而管理岗位工资比其原有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低,有的甚至低很多,这就造成工作多了、责任重了,工资反倒会减少。为吸引优秀专业人才从事管理工作,只能通过“兼任”“双肩挑”的形式解决,造成一人双岗,但这严重挤占专技岗位。同时,中职学校管理岗位的晋升依据人事干部管理规定执行,中职学校受机构规格和内设机构的限制,大部分不担任领导职责的管理人员缺乏发展和职务上升空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因此受挫。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应采取职级制分类管理,这样解决管理人员待遇的同时,也腾出专任教师岗位。   (四)工勤岗位设置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勤岗位占学校总岗位的6.36%,现有的工勤技能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晋升空间十分有限,工勤技能人员待遇普遍偏低,难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建议中等职业学校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实行后勤社会化,按照“老人老办法”和“只退不进”的原则,采取“人减编减、减一收一”的办法逐步消化。调整岗位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五)特设岗位设置
  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特征,应强化特设岗位设置,用于聘用技艺传承人、技能大师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主持大师工作室;聘用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或非师系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区域新兴产业领军技术人才从事指导学生实践工作;用于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教师下企业实践等过渡临时岗位。
  三、新时代中职学校岗位设置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关系到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关系到优秀人才的引进,关系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师下企业实践,关系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问题突显,亟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一)单列中职学校岗位设置指导意见
  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从特点上、体量上、质量上、功能上以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作用都与普通高中不同,与基础教育也没有可比性。“59号文”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普通高中进行岗位结构设置比例不科学,也不合理,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影响教师职业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理实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专业课教师每5年下企业实践6个月等都是职业教育独特的特征,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中职学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有单独设置的必要性,这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牛鼻子”的作用,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优化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结构
  优化后的中职学校岗位设置结构见图1。
  管理岗位。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探索职级制,去行政化。校长管理岗位用于校级领导,中层管理岗位用于学校内设机构管理人员,分级分类实施岗位管理。
  专业技术岗位。含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和教辅专业技术岗位。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为拥有教师资格,具有教师职称(非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学、实训指导的教师。教辅专业技术岗位为会计、图书、档案、卫生保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等非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教辅人员。
  特设岗位。用于学校聘請高技能行企人才、区域新兴产业领军技术人才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实践,成立大师名师工作室等机动岗位;用于学校招聘新教师的过渡岗位等。
  (三)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
  设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共划分12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设7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一级至七级;中级岗位设3个等级;初级岗位设2个等级,分别对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十一级、十二级。
  (四)调整高中初级岗位比例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国家级示范学校高中初级比例为4∶4∶2,省级示范学校高中初级比例为3.5∶4.5∶2,一般学校高中初级比例为3∶4∶3;教科研机构高中初级7∶2∶1。正高级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岗位数不超过总岗位数的1~3%。
  参 考 文 献
  [1]人事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人部发[2007]59号,2007-05-07.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07-12-05.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7-01-20.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ost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Actual Position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32 Provinces (Cities) of China
  You Jinshui
  Abstract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8年5月1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华職业教育社、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为主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源供给等核心议题,探讨新时代中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特色发展的途径。论坛体现了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
摘 要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流程,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金课”可以助力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做法是:对该课程进行课程分析;结合课程分析和调研分析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导、学、做、评、拓”五个环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开展“金课”建设需要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加
摘 要:采用访谈法、个案法等方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场域三方面,对南昌工程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院一品”传承模式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结论为: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有效方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二级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传承主体,以特色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传承内容,以赛事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传承场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高校传承;
摘 要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積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清末新政;东北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极高的耦合关联度。基于对2019年全国1344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出三种实践样态,即职教“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国际化。虽然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逐年攀升,但也存在国际化战略不清、资源虚耗,国际化协作不够、各自为战,国际影响力地域相差悬殊,职教国际化品牌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职教
重建与新生  1950年9月学校的重建,可以说是一次新生。从时代环境来说,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新中国举办的学校。从主办单位来说,学校的主办单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是行业主管单位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这使学校有了鲜明的行业背景,这是以前学校建校20年来从未有过的。从而使学校摆脱了以前在“厅立”“省立”“国立”之间转换、最终由于行业背景过弱不免归于消亡的局限,使学校与新中国受到高度重视的水利事业紧密联
摘 要 以江苏省4所高职院校的346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探察高职毕业生社会支持与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应付方式、心理健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成熟型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不成熟型应付方式、混合型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应付方式各维度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对高职
内 涵  学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专业,在国内率先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确立培养学生两个发展通道。技术发展通道为班组骨干、多能工、优秀人才、高级专家;管理发展通道为班组长、工段长、专项管理人员、车间副主任等。为更好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探索实施车间式教学模式,在第2学期开展车间式教学,第3学期到企业车间顶岗实习,如图1所示。  车间式教学模式是从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要求出发,在
5月19日,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与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签署校企合作战略协议,设立“上汽大通班”,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念,定向培养汽修、营销专门人才。上汽大通向群益职校捐赠3辆整车和相关设备,协助安排学生前往服务商所在地开展实习实训。学生在学徒期间,由学校教师和上汽大通技师组成“双元”教师团队提供指导。上汽大通服务商指定带教师傅,负责学生的日常带教和管理工作。此外,群益职校定期派教师赴无锡汽车
摘 要 新時代高职教改,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成人成长成才。企业学院有效构筑起政行企校师生之间最大的“利益共同体”,聚焦于“课堂革命”这一关键环节,聚力于教师、教材、教室、教案、教风“五教合一”来深度协同育人育才。地方产业升级与行业企业的新需求以及学生与学情的新变化,又赋予“五教合一”以新的时代内容,需不断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 企业学院;课堂革命;“五教合一”;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