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阜汉魏碑刻的探究

来源 :人文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_j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王朝天下一统后,“书同文”成为天下共识,为后代的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到了汉魏时期,书法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从当时的碑刻艺术中可见一斑。本文以曲阜汉魏碑刻为例,分析曲阜汉魏碑刻的书法艺术特点及曲阜汉魏碑刻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期为当代书法艺术之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临清贡砖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冶史上一笔丰厚的财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了我国古代制砖业的最高水平。近年来,临清贡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缺少长远规划、传承开发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临清贡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需要与乡村振兴等战略有效结合,做到科学保护、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有效传承,打造地方知名文化品牌。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一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传播民族精神的大动脉,也是流动的、活态的“中华文明金名片”。只有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旅游“样板间”,我们才能更好地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资源,应挖掘黄河遗产宝藏,盘活黄河文化IP,讲好黄河故事,奏响黄河保护利用区域协同的“大合唱”。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现代文化建设背景下两大重要文化事项,在长期的持续探索中,呈现出工作宗旨、特性和实践上的互通性,从而决定了在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进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济南市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优势,开拓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途径,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代化和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双赢格局。随着非遗保护进入“后时代”阶段,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塑下,今后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合理规划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的非遗内容、全面阐释公共空间的非遗属性、加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团体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大多数非遗都因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式微。因此,非遗保护始终是当今非遗工作的关键。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合著者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出相关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创产品开发,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短板,并给予适当的意见,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起到正面影响。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生产理论学家之一,其作品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以现代艺术的技术现实
士大夫精神是传统士大夫阶层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对传统文人在道德品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是文人气质风度的外现,亦是文人意志品行的内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涵着丰富的真理与哲思,在科举制度创立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故而为历代士大夫尊崇与修习。但士大夫群体对《周易》所蕴含之大道汲汲窥探,不仅是出于入仕需求,更在于他们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主导阶层,理解《周易》是其文化追求的一种必然。《周易》与士大夫精神之间表现出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施行,体现了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推进,乡村文化也因“振兴”显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纵深。新时期以来,乡村文化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其截面是“送文化”“种文化”“求文化”“兴文化”,这是四个阶段的象征性符号。这条纵向线索,真实反映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演化逻辑,反映了城乡文化关系的范式变迁,也反映了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进阶之道。乡村文化演进势必将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整体性影响,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在创新中实现中国文化建设主场、中国乡村文化现场、中国传统审美论
寿山石雕刻艺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石雕艺术中独具特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寿山石雕刻创作
张兆祥是山东梆子传统音乐的传承者,文场、武场兼擅,司鼓技法尤为高超,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司鼓技法的核心是为剧情和演员服务,表现为张弛有度、强弱分明、充满感情和激情,表现出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专业素养。张兆祥长期致力于山东梆子的传承和传播,为山东梆子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化剧烈,变迁纵横25万平方公里,黄河的众多故道、面积广阔的下游冲积平原、不断变化的海岸线和陆地水系湖泊等,与下游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关系密切,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交互作用,形成了不同时期城址、聚落、墓葬、水工水运、制盐遗址等多样的文化遗产,成为黄河下游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考古学解读山东省黄河下游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传统文化的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