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理论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liang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中,公共文化空间是在人们生活以及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重要场所,是人们进行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形态,并且能集中体现人们的文化诉求和文化价值取向。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研究发现,在乡村建设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中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分薄弱,导致人们文化需求不能被满足,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降低。因此为了更好地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文章从场景理论的主观认识体系出发,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场景理论;主观认识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推动乡村在经济、制度、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当下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如何去表达和建构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场景理论中的主观认识体系提出一些关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建议。
  一、场景理论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定义
  (一)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是由美国教授特里·克拉克在对全球大都市例如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进行研究后所提出的。克拉克教授发现不同的公共文化设施与人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场景,这些不同的场景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所以这些场景都吸引着不同的人群进行社会活动,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场景理论的提出让整个社会关注到了文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为研究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里·克拉克认为场景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客观结构体系,另一个是主观认识体系。客观结构体系是外在的物质实体,例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场地或者场馆;主观认识体系的主要架构包含三个主维度和十五个次维度[1]。主维度分别是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在每一个主维度之下又有五个次维度。真实性——场景之间本质的特点和区别,例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化遗产;戏剧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向外人展现自己的方式,例如不同的地区有展现各自文化的独特方式;合法性——人们对于正确与错误的感知以及不同的居民的需求,例如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满足自身需求。
  通过场景理论价值量表(表1),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周围公共文化设施的价值取向,因为它是根据人们对于周围环境以及设施所可能产生的感觉所制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个区域的综合文化设施进行量化分析来判定一个场景的价值取向。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公共”二字,是大众可以共同使用的、共有的文化空间。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给出的关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说法是:“城市的娱乐消遣活动已经从一个社会精英的小圈子向社会各色人等扩散,因而就算是引车卖浆者流,也开始养成了一些社会交际的习惯,比如说在公园中散步。”[2]
  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最开始大多在城市,因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集中性以及规划性,最早的公共领域研究也是指向市民阶层的,这导致后面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也深受其影响。自乡村经济迅速发展以来,各界就有注意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引入乡村之中,并且认为乡村文化空间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中国人对于乡村有着不可磨灭的情怀。傅才武教授就提出:“这样多的看似孤立且封闭的空间,反而是中国社会最为基础的文化单元。”[3]
  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有一些国内学者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做出了解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中人与人聚集、交往的主要场所和空间,经由这一空间才构成了乡村民众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与彼此的联系[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活动及依附于其上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治理体系[5]。基于以上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可以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仅包括了物理空间上的场所,还包含了场所空间中的文化活动、文化机制和文化内涵。
  虽然场景理论最开始时是运用在城市当中,但是其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在现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当中,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在场所的建设方面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旧存在着民众参与感薄弱、空间规划割裂、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二、场景理论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一)民众的参与感是建立乡村公共文化空間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建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对当地传统文化和文化样式的考量以及对当地居民文化需求的调查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居民文化交流、丰富当地居民精神世界的作用。在后工业时代,场景理论更多注意到了民众的参与,通过民众的文化消费可以了解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这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十分契合。另外,场景理论价值量表可以反映出周围公共文化设施的价值取向,因为它是根据人们对于周围环境以及设施所可能产生的感觉所制定的,这对更科学地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可持续性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的重要目标
  就目前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都存在着区域分配碎片化、可持续性弱等问题,许多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之后未满足当地居民需求,文化内涵不符合当地文化样式,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场景之间的连接处于割裂状态。这些是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失败以及生命力不持久的原因。在场景理论的运用当中,强调把单个的文化设施放在一整个场景中去,不在于单个文化设施有多么的完善,而是在于这些文化设施以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形成一个场景。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将文化设施用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场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使文化以一种流淌的、具有生命力的方式得以传承和繁荣。   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中,实际的活动场所包括居民房前屋后的日常活动场所、“三馆一站”和各种文化惠民设施,这些都属于单个的文化活动场所共同构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物质场所的实例。
  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
  结合场景理论价值量表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和特点,笔者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框架也分为了三个主维度、十五个次维度(表2)。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时,可根据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价值量表设计以及评估文化空间中所包含的文化类型、文化内涵以及文化活动。
  (一)真实性——植根于当地乡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
  我国多年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产生的矛盾以及乡村的人口流失和经济落后,使人们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及其存在感大大降低。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体现了文化的自觉意识,只有认清了乡土文化,才能深层次地发展其他多元文化。但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中,有些地区为了推動现代化发展,忽略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将一些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强行加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不符合当地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乡土文化对当地居民有深远的影响,尽管在有的地区乡土文化的气息已经非常淡薄,但是乡土文化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想和习惯,例如村落建筑的风格、地方特色美食、生活习俗等。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上要是本地的、民族的以及国家的。另外,正因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才应该是居民共同合作的、属于少数群体的,要避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大众化,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二)戏剧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提升相关文化活动艺术性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要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与现代生活相连接,以增强相关场所以及文化活动的艺术性。在保留地域特色以及乡土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增加相关场所以及艺术活动的艺术性。以清水村为例,清水村村民与二十多位墙绘艺术家共同完成了“德治墙绘”项目。在此项目中,不仅保留了专属于东北的农耕文化以及清水村苗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文化,还加入了许多富有趣味性和现代化的墙绘和雕塑。例如,用大量的富有特殊寓意的彩绘方砖铺成“守望路”,寓意着村民们互相碰面时像朋友一样友好;用具有清水村特色的苗木在广场上打造了“七德文明柱”;等等。这将传统风俗习惯与现代乡风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感的德治景观小品,不仅仅具有现代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是亲民的,是在当地居民所能够理解的艺术范围内的“艺术”。
  (三)合法性——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在文化场景中,除了公共文化设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要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使文化场景具有实用性、专业性、可持续性以及平等性。居民的文化需求基本可以分为娱乐交流、提升技能以及子女教育三个层面,要根据居民的具体需求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2020年宜宾市永江新村创立了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文化空间——在一书院,集图书馆、度假、艺术空间以及乡村文创开发为一体。在一书院创始人巩强介绍,在一书院已经开启一项叫作“365天领航阅读”的持续性项目,书院内的书大部分为社会人士的免费捐赠,并且书籍都可以供当地学生免费阅读,在一书院肩负起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另外,在一书院也率先做出了乡村新生活样式的探索,不仅仅在书院内举办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也吸引社会人员于在一书院体验不同的生活以及文化项目,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赋予了新的含义。
  四、结语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乡村对于我们有了更多的意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可能需要我们去挖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建构中要满足真实性、戏剧性以及合法性,从文化类型、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动方面构建更加具有乡土文化气息、更加艺术、更加专业以及综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军.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J].社会学评论,2014(2):90-95.
  [2]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01.
  [3]傅才武,侯雪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J].艺术百家,2016(6):38-43.
  [4]陈波,耿达.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4(7):77-91.
  [5]马永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1(3):179-183.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依据美国学者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论述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塑造的作用,继而论证城市空间冲突在心理认知层面的成因,分析个体在经历城市空间冲突时的自我表达需求,进而最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如此宏大的军事行动,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最终胜利转战陕北,这其中,保密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
期刊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藝术学院
期刊
筹划组织会议活动涉及很多方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要组织好一场会议活动,可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法.rn要素分析法rn从要素出发梳理筹备工作,有利于在准备阶段“拆解”一场
期刊
重庆地区多山地、丘陵,大部分乡村地貌起伏不定,村庄聚落也大部分呈散落状,不如四川盆地川西地区聚集型林盘村落分布密集,同时大部分村落建造多依山就势,随地形特征而变,极不
作者简介:   賴亮鑫,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摄影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动画编导”项目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部分新农村建设工作破坏传统村落景观,导致部分传统村落景观丧失了地域性特征。文章旨在结合中原文化的发展,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传承工作,将中原文化发展过程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分析中原文化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此提出三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手段:修复传统村落景观元素、再生设计文化景观、控制村落格局与整体风貌。同时结合保护手段,提出传统村落景观传承策略,即建立景观文化生态圈、
摘 要:信息化设计已经融入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每天需要接收和处理大量数据信息,信息可视化设计成为当下热门的设计研究领域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本文提出了将戏曲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必要性,阐述了传统戏曲艺术信息可视化的意义,并依据戏曲程式化的特征,从戏曲表演、乐器、服装穿戴规制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美学、信息设计、视
案例回放rn这段时间,年轻干部讨论最多的是县里公开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的事.成绩优异的,结合平时表现,将纳入县里副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在副科职位出缺时,经组织部门考察符合
期刊
撰写文章时,要追求文章语言的逻辑严密性.在实际行文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些逻辑错误,甚至在一些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里仍存在许多典型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本文主要与大家分享常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