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冬天,我都会买几次冻鲅鱼,回家或煎或炖或蒸,但无论怎样看菜谱查资料,都做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那时父亲做的蒸鲅鱼简直是天下美味,想起来就口水直流。因为家里穷,平时舍不得吃肉吃鱼,只在过年时可以尽情吃几顿。在所有的年饭中,我最爱吃的是父亲蒸的鲅鱼。
进了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先是给孩子们扯做新衣的花布,家家孩子多,扯晚了来不及做。父亲也不例外,无论外面气温多低,他都戴上棉手套、棉帽子,骑上大金鹿自行车,买回一块块花布,娘就挥舞剪子和针线,魔术般把一块块长方形的花布变成得体的棉裤棉袄。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家家又开始准备菜品,冻鲅鱼必不可少。父亲又戴上他的棉手套棉帽子,骑上大金鹿自行车去赶年集。青岛有“鲅鱼跳,丈人笑”的谚语,说的是女婿给老岳父尽孝心,送鲅鱼让老人高兴。“鲅鱼跳”的时节我们舍不得吃,要等到过年,味道其实一样鲜美。
冻鲅鱼买回家,父亲要花大半天拾掇。先把鱼放在院子里太阳最好的地方化冰,等化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收拾。他用剪子把鱼肚子挑开,把里面的脏东西一点点弄干净,再一遍遍清洗。我就搬个小凳子坐在一边认真看,好奇地问这问那。收拾完,父亲拿来菜刀,把每条鲅鱼切成三段,再在每段的正反面分别划一道口子,为的是节省腌制时间。最后他拿着鱼让我帮忙,一条条撒上盐,放在盆子里,又加上葱段、蒜片、醋、酱油和少量酒腌着,等第二天放到大灶上蒸。蒸鱼其实是最后一道程序,在蒸之前要用油一条条煎过。
正值寒假,等我醒来的时候,父母早已忙活开了。母亲烧火,父亲负责煎鱼。他事先在小盆里用鸡蛋和好面糊,然后把鱼放在面糊里打个滚,再放进油里煎。随着“刺啦啦”的声音,鲅鱼的香味也飘了出来,我巴不得一口塞到嘴里。父亲说不行,没煎熟,要上锅蒸。眼睁睁看着父亲把煎得外皮焦黄的鲅鱼摆上蒸屉,盖好锅盖,母亲又开始烧火,等锅盖上冒出浓浓的热气,母亲就从灶膛前站起来不管了,剩下的事情由父亲一个人做。他从天井里拿来早就劈好的、平时舍不得烧的木柴填进灶膛,火苗立刻吞噬木柴,噼里啪啦歌唱。稍一等,父亲掀开锅盖,端着一个盛醋的碗,用勺子在每一段鱼上淋醋,再次盖上锅盖。大约半小时后又淋一遍,如此四五次。我一邊舔着干裂的嘴唇,一边耐心等待。带着醋香的鱼香一股股钻进我的鼻孔,我只好把带着香味的唾沫一口口咽下肚子,肚子也开始咕噜噜叫唤。
好容易盼到父亲一声令下:好了,赶紧拿过一个小碗,父亲揭开锅盖,夹出两块放在碗里让我先吃,一边嘱咐我别烫着,有点咸,就馒头吃。我哪顾得了这么多,三下五除二,鱼刺都没来得及吐。香气从肚子里往外飘,小猫在脚下馋得“喵喵喵”地叫唤。之后的日子一直到元宵节,我隔几天就可以吃一顿蒸鲅鱼。
如今,生活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甭说冻鲅鱼,连进口的大鲅鱼,冷冻的新鲜的,应有尽有。我尝试着做了很多次,也按父亲的方法做过,但味道实在没法和父亲做的比。最后我才明白父亲蒸的鲅鱼里有浓浓的父爱作调料。晋朝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我理解张翰的乡情,也想回家用孝心作调料,给父亲蒸鲅鱼吃,父爱和孝心虽不同,但本质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蒸出来的鲅鱼味道肯定差不多,只可惜父亲已不在。
一直想去青岛,感受一下沙口子鲅鱼节的气氛,亲口尝一尝青岛人做的地道的鲅鱼餐是否也和父亲的一样。但一是忙,二来怕失望,一直没成行。
那时父亲做的蒸鲅鱼简直是天下美味,想起来就口水直流。因为家里穷,平时舍不得吃肉吃鱼,只在过年时可以尽情吃几顿。在所有的年饭中,我最爱吃的是父亲蒸的鲅鱼。
进了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先是给孩子们扯做新衣的花布,家家孩子多,扯晚了来不及做。父亲也不例外,无论外面气温多低,他都戴上棉手套、棉帽子,骑上大金鹿自行车,买回一块块花布,娘就挥舞剪子和针线,魔术般把一块块长方形的花布变成得体的棉裤棉袄。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家家又开始准备菜品,冻鲅鱼必不可少。父亲又戴上他的棉手套棉帽子,骑上大金鹿自行车去赶年集。青岛有“鲅鱼跳,丈人笑”的谚语,说的是女婿给老岳父尽孝心,送鲅鱼让老人高兴。“鲅鱼跳”的时节我们舍不得吃,要等到过年,味道其实一样鲜美。
冻鲅鱼买回家,父亲要花大半天拾掇。先把鱼放在院子里太阳最好的地方化冰,等化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收拾。他用剪子把鱼肚子挑开,把里面的脏东西一点点弄干净,再一遍遍清洗。我就搬个小凳子坐在一边认真看,好奇地问这问那。收拾完,父亲拿来菜刀,把每条鲅鱼切成三段,再在每段的正反面分别划一道口子,为的是节省腌制时间。最后他拿着鱼让我帮忙,一条条撒上盐,放在盆子里,又加上葱段、蒜片、醋、酱油和少量酒腌着,等第二天放到大灶上蒸。蒸鱼其实是最后一道程序,在蒸之前要用油一条条煎过。
正值寒假,等我醒来的时候,父母早已忙活开了。母亲烧火,父亲负责煎鱼。他事先在小盆里用鸡蛋和好面糊,然后把鱼放在面糊里打个滚,再放进油里煎。随着“刺啦啦”的声音,鲅鱼的香味也飘了出来,我巴不得一口塞到嘴里。父亲说不行,没煎熟,要上锅蒸。眼睁睁看着父亲把煎得外皮焦黄的鲅鱼摆上蒸屉,盖好锅盖,母亲又开始烧火,等锅盖上冒出浓浓的热气,母亲就从灶膛前站起来不管了,剩下的事情由父亲一个人做。他从天井里拿来早就劈好的、平时舍不得烧的木柴填进灶膛,火苗立刻吞噬木柴,噼里啪啦歌唱。稍一等,父亲掀开锅盖,端着一个盛醋的碗,用勺子在每一段鱼上淋醋,再次盖上锅盖。大约半小时后又淋一遍,如此四五次。我一邊舔着干裂的嘴唇,一边耐心等待。带着醋香的鱼香一股股钻进我的鼻孔,我只好把带着香味的唾沫一口口咽下肚子,肚子也开始咕噜噜叫唤。
好容易盼到父亲一声令下:好了,赶紧拿过一个小碗,父亲揭开锅盖,夹出两块放在碗里让我先吃,一边嘱咐我别烫着,有点咸,就馒头吃。我哪顾得了这么多,三下五除二,鱼刺都没来得及吐。香气从肚子里往外飘,小猫在脚下馋得“喵喵喵”地叫唤。之后的日子一直到元宵节,我隔几天就可以吃一顿蒸鲅鱼。
如今,生活好了,想吃什么有什么。甭说冻鲅鱼,连进口的大鲅鱼,冷冻的新鲜的,应有尽有。我尝试着做了很多次,也按父亲的方法做过,但味道实在没法和父亲做的比。最后我才明白父亲蒸的鲅鱼里有浓浓的父爱作调料。晋朝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我理解张翰的乡情,也想回家用孝心作调料,给父亲蒸鲅鱼吃,父爱和孝心虽不同,但本质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蒸出来的鲅鱼味道肯定差不多,只可惜父亲已不在。
一直想去青岛,感受一下沙口子鲅鱼节的气氛,亲口尝一尝青岛人做的地道的鲅鱼餐是否也和父亲的一样。但一是忙,二来怕失望,一直没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