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实证研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我国《刑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范中都有所提及,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给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实证研究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
  《刑法分则》对此种犯罪做了明确的规定,即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学者高铭暄、马克昌等在所著《刑法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一,在客观方面要正确理解“非法”与“变相”的概念及联系。“非法”包括两类,第一行为主体不适格;第二行为人行为违法。“变相”则指行为主体以其他名义从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活动;其二,行为结果对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要素
  本文主要从此罪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来理解。
  1.客观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行为表现: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
  (2)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相同,即都是还本付息的活动。
  首先,“非法”一般表现为主体不合法或者行为方式、内容不合法。
  其次,“公众”是指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包括单位),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没有做公开宣传,只是针对内部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并不构成本罪。但借以吸收资金,将民众吸收为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应当认定为多数人或者不特定的人。
  最后,“吸收方式”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就成立本罪的既遂。
  2.主观意图
  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此罪,也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目的。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特点
  (一)高息诱惑大,涉案人数众多
  从具体案件来看,大多犯罪嫌疑人都许诺高额回报,在集资活动开始初期,一般都能信守诺言让投资者获益,进而利用投资者做广告,不断对外宣扬,大多数人跟风趋势明显,很容易上当受骗。
  (二)涉案数额巨大,赃款难以追回
  此类犯罪一般承诺高额的投资回报,加上对投资项目的包装宣传,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极强,因此很容易吸收到大量存款。在实践中大多数案件都是被害人后知后觉,等到他们发现是骗局时才报案,大多犯罪行为人已经逃之夭夭,追回难度大。
  (三)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居多
  集资人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过程中,需要借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投资者信任,因此一般需要众多人员参与宣传工作,动用整个单位的力量,这也就造就了此类案件大多是共同犯罪或者单位犯罪。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成因分析
  (一)金融管控严格,投资渠道受限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压力日益增大,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融资门槛高、融资途径少、融资难度大的制约,很容易觸及法律底线,这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提供了生存土壤。
  (二)法律及相关部门对集资行为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对于合法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我国法律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由于两者之间往往很难辨别,导致在实践中一些非法集资行为披着合法借贷的外衣,这就为部分非法行为提供了逃避法律追究的空间。
  (三)公众的风险防范和法律意识淡薄
  以此类犯罪的受害人为例,大多数人在企业前期效益较好时存放资金,在高利息的诱惑下持续存款,导致大多数人丧失原有的理性判断,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导致最终落入陷阱,损失惨重。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入罪标准
  我国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是鼓励这类企业可以借助合法的借贷大兴生产,因此通过这种手段获取的经营借款不应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所以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条文中,对于吸收存款的目的应该适当限缩,表明为用于非法的资本经营;我国《刑法》规定适用刑法平等原则,应当将实施此类行为的金融机构也纳入本罪规制范围,受到同样的刑事追究。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涉及众多的受害人,而犯罪分子的集资手段更为隐蔽,涉案金额巨大,赃款追回难度较大,造成了司法执行的困难。在完善民间融资立法的同时,应当加强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严格审核借贷主体资格,保证资金用于正规用途。
  (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改变投资者非理性心理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现象愈加泛滥,毫无疑问,这与投资者对于此类犯罪的法律规定陌生有分不开的关系。司法机关要加大以案释法的力度,加强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切实增强投资者的法律意识,使得广大投资者内心确信这种犯罪行为的恶劣性质,让广大人民群众认清是非,自觉抵制诱惑欺诈。
  良好的市场运作,不仅可以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远.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4.
  [2]刘鑫.论民间融资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已经被各行各业普及,网络犯罪时常出现,侵害人们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基于此,本文以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新理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时代下应该秉承的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新理念分析,分别从信息散布型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网络犯罪刑法规制等方面详细阐述网络犯罪的刑法應对新理念,从而保护人们的基本权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公司完全运营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对公司职位,技术,能力等分配都是很关键的,但是劳动法的颁布,自然而然地带动
摘 要:本案主要关于司法精神鉴定作为证据的证明能力的案例。司法精神鉴定作为证据,其作为证据的证明能力现在仍受到很多质疑。基于司法精神鉴定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因为“人”的因素,鉴定人做出结论也大多数依靠自己的“经验法则”,所以鉴定结论若想得到大众的肯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司法精神鉴定;证据;证明能力;司法鉴定机构;经验法则  一、案情概要  王某系某装饰材料经营部业主,自2006年起,其与妻子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和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目前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
摘要:本研究对180名胸外伤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医学应对问卷(MC-MQ)测试。结果表明:胸外伤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显著异于正常人群,尤其是在EPQ-RSC的精神质、内外向两维度均显著高于常模,在MCMQ中的回避维度显著高于常模。  关键词:胸创伤患者;个性特征;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入大跨步时代,也越来越多的发生涉外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国家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对涉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法
当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的行政执法部门及相关的医疗部门需要在新时期做出新的改变.而医事法学的建设及发展正是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新时期医事法
随着我们国家城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都将面临着拆迁的问题。说起拆迁,最能让被拆迁者安心的莫过于黑纸白字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但大部分拆迁户都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对于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应包含的内容、甚至它要维护被拆迁者哪些利益都不甚了解,这就可能造成拆迁中的损失。正在经历拆迁的或即将面临拆迁的拆迁户,认真了解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指房屋征
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已经结束,从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的具体情况来看,通过刑事速裁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的数量比较低,审计的刑事案件类型主要为危险驾驶类的案件,但是对个案的处理具
党政人才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库区党政人才开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分析了库区党政人才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