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学与活体解剖之关系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X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新文学解剖学形象问题的补充,主要讨论新文学与活体解剖的联系及其相关伦理问题.在近代中国,解剖学观念是启蒙者文化批判的重要资源,新文学因之也具有强烈的解剖学特征,但启蒙者观念中的解剖学具有显著的科学主义色彩,这在围绕活体解剖的讨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要全面理解新文学的解剖学形象有赖于对此作出分析,文章通过对“人的文学”与解剖学的关系,鲁迅与爱罗先珂的分歧,以及鲁迅有关《昆虫记》的评价等问题的分析来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从他国类似乡土文化中找到共鸣,把翻译变成了自我的情绪纾解、抒发,这是郁达夫翻译德国作家盖斯戴客《废墟的一夜》的内在动力.郁达夫三改译题、文本的传译/转异,与之同步的是“抒情时代”的情感痛苦向精神废墟转化,这两个程序在郁达夫身上的交汇呈现.面对复杂的政治时局,郁达夫已颇有些“疲倦的热烈”与“颓废的道德”般的“中年心态”.然而恰是这种辗转反侧的苦闷,类似“反抗绝望”般的抒情,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兴怨与时代际会的交错、纠缠下对时代与历史独特的想象与回应方式.这一跨文化的抒情对消除断代化与地域化的翻译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国家人才供给结构.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将向“职业基础教育”转型,这是由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双重使命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更加明确.在基础性定位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然需要同步改革,应在以技术知识为指导的知识域、多元主体统筹协调的场域、聚焦职业基础人才培养的价值域逻辑下,以职业基础知识课程、职业基础素养课程、多维课程为思路进行新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现代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在新时代对农民现代化的现实探索.面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亟待解决的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困难和乡村精神文化待提升等现实问题,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而且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应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夯实社会基础,而且需要对不同农民群众采取精准施教的现代职业培训方式,形成外部保障,同时注意培养农民主体意识,激活自我
在分析智慧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智慧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提出智慧体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路径,具体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应对智慧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国际化视野,构建政、企、校、社协同培养的开放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多样务实的实践平台;形成多方合作共建、软硬件资源充足的资源保障格局四个方面.
裴铁侠是近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琴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担任四川省司法司司长等职,后隐逸成都郊外的沙堰,尤以所藏唐代大小雷琴而享誉琴坛.本文对裴铁侠的生平及琴事,“双雷”琴及“引凤”琴的考辨,裴铁侠编撰的《沙堰琴编》《琴余》进行解读,以期对裴铁侠的人生经历、古琴师承、藏琴、琴学著述、古琴审美思想等做一探讨和分析.他所撰著的《沙堰琴编》虽不尽完美,却是传统意义的最后一部琴谱.如今,斯人已逝,双雷不复,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痛惜和哀伤!
娜·康·克鲁普斯卡雅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社会劳动形式新变化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实行综合技术教育的主要措施有: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培养儿童对技术的兴趣,阐明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耦合关系,普及宣传综合技术教育.克鲁普斯卡雅对综合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本质规律、实践途径的自觉把握和科学认识,对推进我国技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冷链物流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职业院校在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匹配分析,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融合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等建议,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和建设冷链物流专业.
就民族艺术学与艺术学的关系而言,如果前者的建设宗旨是“民族艺术本质特征、创—演的基本规律,艺术创造与展示的实践,逐步形成以艺术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传承与传播等面向”,去掉前缀的“民族”则与一般艺术学讨论无异.如果“民族艺术”以依托音乐舞蹈学、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与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交叉作为构建“民族艺术学”的路径,其艺术中的分科与艺术外的交叉,又会是“多张皮”还是“共同体”?核心在于对“民族艺术”而言,这些分类是主体的“文化—形成”(Culture-emerging),还是观察者—施与
作为西方复调音乐最高形式的赋格,以特定符号秩序作为其形式的基础,具有“格律”的特点.而从当代民族风格赋格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来看,则大多呈现出“图景式”的特征.面对“格律”与“图景”之间的矛盾,作曲家们通过对赋格主题的“意象化”构思,赋予间插段“多样化”的形态和功能,对织体进行“自由化”处理,以及融合赋格整体结构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格律”与“图景”之间的矛盾.
网络文学发展的二十几年间,现实题材经历了早期自发、中期沉寂的阶段,在近期进入自觉写作阶段,并涌现了一批高质量作品.这些现实题材作品一部分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部分将网络的特征与文学相结合,采用“重生/异能+现实”的“超现实”手法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聚焦现实.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在聚焦社会,书写中国故事,推动网络文学的审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