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重塑文明风

来源 :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用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聚力,留住乡情乡韵,乡村振兴在广袤的农村能获得更有力的文化支撑.rn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西小王镇,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时代旋律,亲近人们生活,焕发时代价值,探索实施“百家文明户”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在孝德、爱德、诚德、品德“四德”模范引领下,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优秀传统在乡村中、邻里间、家庭里蔚然成风,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空间的有机衔接,释放了其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称地大)——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rn首届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道: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天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上世纪60年代,地大人被誉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来自湖南的“95后”建筑工人邹彬面对媒体镜头淡定白若.rn这位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曾是一名普通泥瓦匠.生在湖南省新化县一个农村家庭,初中没读完便开始打工生涯,和灰浆、挑泥沙、搬砖头……邹彬“开挂”人生的起点平凡普通.rn改变,源白他不甘平庸的强烈愿望.凭着不妥协、不服输的劲头,邹彬在工作中坚持严要求、高标准,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创造了农家娃“逆袭”的经典样本.
期刊
1917年生于广东宝安一个海员之家的袁庚,早年曾加入东江纵队,在东江两岸和港九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rn关于他,更为人所知的是1978年担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随后创办蛇口工业区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探索,打造了“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雏形”.rn1943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严金昌,曾经历过没吃没穿、住在“泥巴垒的墙,一下雨就漏”的房子里的日子.
期刊
一方面是年轻人住房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是超大城市租住房市场价格高企.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北京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破解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探索一条新路.
期刊
任何单位都有写材料的笔杆子,单位形象和影响与其密切相关.有时他们甚至会成为单位形象代言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报到上级、公文发到基层、文章见诸报刊,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rn单位重视笔杆子在情理之中,但笔杆子的烦恼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们不断打磨文稿的夜以继日,不知如何出彩的愁肠百结,文稿被打回的困惑纠结,其辛酸苦辣难以为常人所理解.rn一些单位过度重视文字材料,与一些错误认识密不可分.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写得好,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冠冕堂皇的说辞、妙笔生花的文章,可以让平庸的单位立马产
期刊
历史上,宁夏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十年有九旱、年年有干旱”之说,而如今的宁夏,在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rn多年前的荒原,如今已是葡萄、枸杞、苹果种植基地连片;干枯洼地变成饮马湖人造景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多家工业企业实现废水近零排放.rn当记者询问宁夏能够交出如此答卷的关键在哪里时,得到的答案是水权改革力促节水增效.
期刊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伟大政党.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积贫积弱中起步,一路闯关辟路;团结带领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亿万民众奋发图强,摆脱绝对贫困,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党勇于担当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期刊
每名毕业生都能与校长握手合影、新建“网红”自修室和实验楼……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下称药大)以“别人家的高校”频受关注.rn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药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还是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生物医药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已培养造就10余万名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包括10位院士和药学领域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
期刊
“上海的土地资源稀缺,增加租赁住房不能完全靠新建.转化类的18万套主要靠非居住房屋的改建和转化,如闲置的工业厂房、存量商业商办资产等.”上海市房管局建管处处长冯钢花告诉《嘹望》新闻周刊记者,“我们调研发现,非居转化类的租赁住房出租率高达9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住平衡、供需适配的问题.”
期刊
秋风吹过,教学楼旁的翠竹被“拍”得沙沙作响.在庄桂淦听来,像是为努力学习的158位孩子加油鼓劲.rn眼前这所闽北山区深处的学校,他守了几十年,甚至放弃出国继承家业的机会,也要为大山孩子撑起一片天.rn庄桂淦,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17岁那年,他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从沿海侨乡到闽北贫困山区支教.而今64岁的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能一直干下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