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不是背锅侠

来源 :电视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6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29日,央视副总编辑彭健明宣布五条购剧新政,主要包括价格大幅度提升、剧目集数不再限制、优秀剧目播后重奖、及时付款不拖延、优秀剧目将在央视核心频道套播或展播等等。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五条新政,说穿了就是:你只要拍出我们认同的作品,我就尽可能给你更多的荣誉和利益。
  很多人看了这条新闻,都觉得非常受鼓舞。尤其是此前一些在市场上表现不佳的公司,觉得自己的春天来到了,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且慢,先弄清楚一个问题。
  央視认同的作品长什么样儿?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就其气质来讲,肯定是定位于大气、厚重、深刻、真实的剧目;就其类型来讲,是大剧、正剧,弘扬正能量已经不能算标准了,那是标配。但仅仅只是弘扬正能量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我向总局某领导汇报我们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非常“嘚瑟”地说:“我们公司做的全是正能量。”领导当场就“呵呵”了:“仅仅是正能量可不行,因为全国一万多家公司,每一家公司都说自己是正能量,那正能量这个东西,就不能算是一个特色了。”
  弄得我顿时“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原来是自己想简单了、浅薄了。想用“正能量”这样一个标签就一劳永逸地解决立意问题并蒙混过各种审查关口,“正能量”表示不愿意背这个锅。
  我们现在与国际总公司等大公司、大平台也有多个项目合作,全是那种典型的央视“正能量”剧,但制片人对我们的要求非常明确:既要符合央视剧的气质和类型,也必须能拼过排名前五的卫视播出剧目的收视率。
  这种概念,我认为是符合央视五条新政要求的。央视不可能要求尽可能拍出没人看的剧来,你要这样想,那也太小看央视了。即便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播了观赏性不太强的剧,那也不代表人家不知道什么剧好看。任何一件事情能违背规律出现在你眼前,那背后必然有许多看不见的力量已经博弈过了,你要想想你算老几,博弈过没有?多种大力交错之下,有可能导致某一作品挤压变形,但你别做梦觉得自己没被任何东西挤压过、毫无观赏性的平庸之作会因为政治正确而被央视看中。
  概念是虚的,操作是实的。
  此前在市场上表现不佳的公司,有可能是操作得不错但概念没跟上,或者概念跟上了但操作没跟上,或者是两者都没跟上,这才导致表现不佳。
  此前在市场上成功的公司,除了全靠花钱买收视率上位的人之外,必须是概念和操作都跟上了,否则一万多家公司,凭什么让你一直盘踞几大卫视头条?
  要相信,体制内外,关键岗位都是能人把控,即使有个别窝囊废,也不一定正好被你碰到而导致你漏网骗到了钱。
  要相信,最倒霉的永远是自己,最坏的事情永远会发生,唯一应对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做大做强,强到倒霉和最坏的事情即使结伴而来也不足以撼动你,你就成功了。
  那么,央视出个新政,此前不行的公司,现在就能缓过来了?
  我认为,难说。
  影视剧创作和制作中的概念和操作,就像练武的人讲的内功和外功。概念对了,是内功,这也非常不容易,是直接指导创作和制作的,是立意,是核心,是价值观的体现。同时,这些虚的东西还得能找到配套的、市场认同的商业概念进行包装。这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作品才算是概念正确,可以进入操作了。
  而到了操作领域,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制作流程,这就属于“外功”了,涉及到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具体事务,必须有极大的智慧和经验才能处理得当,这是最能体现本行业特色的“外功”。
  每一个市场上耸立潮头的公司,无不在操作领域拥有独特的、高效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最优秀的创作、制作团队。这一点,是所有制作公司要咬牙赶上的。只不过,光咬牙没用,因为大部分公司的主控人不合格,不合格就是假的,咬假牙没用。
  没有别的途径,加强学习,不断在实操中获得经验和教训,渐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又对又好的,什么人才能做出又对又好的,怎样才能让又对又好的人跟你玩儿。
  这是修行,每一个成功的公司的主控人,都是从二百五开始的。你可以去那几家最有名的公司问问他们的老板,当然,他们不一定承认了。
  你要问我,我承认。
  对于编剧来讲,也得认清这个道理。别以为自己能打个擦边球,能有某种关系,就抓到了新概念,就有了商机——编剧最重要的还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对于制片公司来讲,他们的内功是“概念”,概念对了是要决定公司下一步的选题走向的。走向决定了,就开始讲具体操作了,他们的具体操作是从找编剧编写剧本开始的。
  所以,对于编剧来讲,我们的工作一般是笼罩在资方的“概念”之下的,除非我们冒险不拿钱自己原创。如果不是完全原创的剧本,我们无法逃脱资方的“概念”。
  资方的“概念”之下,我们编剧的“概念”又是什么呢?编剧的“概念”,我认为是先练好手艺,这个手艺不是思想和艺术追求层面的,而是具体写作层面的。编剧的“内功”在资方眼里其实是“外功”——他们首先要用的是编剧的写作技巧,而不是编剧的思想。
  说白了,在委托创作的体系中,价值观也好,立意也好,题材的选择也好,编剧往往很难完全主控。但是,“怎么写得好看”,这是编剧能主控的,而且必须主控的。这是编剧作为一个手艺人必须首先具备的。
  具备了这个能力之后,你再渐渐影响产业链上的相关人士,大家能在更深层面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甚至由你来主控更深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编剧兼任制片人或导演的事情就已经越来越多了。
  第一步迈得正,下一步很快就能到来。有了精湛的手艺,让资方精良的制作加以配合,获得市场和口碑的丰收之后,马上就会让你精深的思想有表达的机会。
  有不少编剧已经这么干了,我由衷地祝福和羡慕他们,同时也会在心生妒忌的时候给他们打个电话:别嘚瑟了,编导演制一肩挑,累个半死,你知道你的演员、副导演在干嘛吗?
  余飞
  著名编剧,主要作品为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第三、四部)。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说到张作霖的出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此人早年当土匪,在土匪窝里坐大,后来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走上军阀之路。  连张作霖的亲家、直系领袖曹锟都骂张作霖是土匪出身。曹锟在联合奉军攻打皖军得胜后,因为张作霖拿走了两盏空军探照灯,他就挥动马鞭子气呼呼地说:“张雨亭(张作霖的字)真是地道的胡子(土匪),得那些东西还不够,连这两盏灯还要拿。”  有些专门写张作霖的人物传记,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虽然不直说
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了金朝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今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  1274年,元军第一次进攻日本。此次,元军出动兵力约十五万人,大小战舰900艘。这一战,十万日军全军溃败,逃往北九州的首府,元军乘胜追击。  元军在追击日军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左副元帅位置一度突出阵前。日军大将是一名神箭手,见此情景返身一箭将其射伤。因主帅受伤,
五月  刺槐开花了  潔白的花朵  芬芳的味道  让刺槐  变得年轻许多
洪武十一年(1378年),对大明朝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北元皇帝翘了辫子,二是有颗流星掉了下来。朱元璋马上命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吏齐写祭文,允许从首都到乡村所有百姓上书直言。  朱元璋的前一项举措完全是为了安抚强大的北元;后一项是为搞倒桀骜不驯的丞相胡惟庸搜集罪证。可偏偏有个“草根人才”插了进来,让这场血雨腥风的政界斗争多了几分喜剧的效果。这个人便是苏州人钱苏。  苏州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
蒸汽机改良者瓦特在人生初期生活得并不富裕,他17岁时,父亲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21岁那年,他不得不去某大学开了一间小修理店,以维持生计。正是在每日修理各种仪器之间,瓦特熟悉了當时一些较先进的机械技术。当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廉价可靠的动力,一些发明家纷纷开始研究蒸汽动力的应用,瓦特也于1761年开始了对蒸汽机的实验。  当时已经有一种蒸汽机被用来
嘉庆年间,蓟州(今属天津)发生蝗灾,官府闻讯,立即派灭蝗队前去救灾。但百姓将灭蝗队堵在村口,不让他们进村,说蝗虫不吃庄稼,只吃青草,恳请灭蝗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灭蝗队不信,坚持要进村,差点儿激发事端。原来,当地官员的不作为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百姓深知灭蝗队就是奉官员命令来的,他们绝对不会真的为民办事。果然,灭蝗队进村后,先灭百姓的鸡鸭,再灭百姓的猪羊,就是不灭地里的蝗虫。所以,百姓面对这种情况,才会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每次給教授发工资,他都亲自送到对方家里,且很讲究方式。一次,蔡元培去给某位教授发工资,到了对方家里,蔡元培一直微笑着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并亲切地询问教授及其家人的情况,却绝口不提工資的事情。但就在双方短暂的交谈中,蔡元培已经派助手悄悄把工资交给了教授的家人。教授得知后很感动,觉得蔡元培这样做避免了直接给自己钱的尴尬,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熊十力的好友陈铭枢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期间,熊十力正处于贫病交困的人生低谷。为了帮熊十力一把,陈铭枢决定每个月给熊十力寄30块大洋当生活费,熊十力表示接受,并慢慢习惯了这个“生财之道”。有一次,陈铭枢的会计忘了寄钱,熊十力立刻给陳銘枢写信,并在信中讽刺他不守信用。陈铭枢看了信后哭笑不得,马上补寄钱过去。
一  世人眼中的民国女神林徽因其实并不完美。她身体不健康,有肺病,这一点倒是迎合了旧文人对“病美人”的病态审美;她性子急,不够圆融包容,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不好,除了婆媳关系紧张,与自己的母亲也龃龉不断。她曾说:“我自己的母亲碰,了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话中的鄙薄和怒其不争,与《红楼梦》里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如出一辙。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母亲是
“罗莉,送个玩具给你玩。”爸爸一回到家就递给罗莉一个小盒子。  这个小盒子只有烟盒那么大,已经很旧了,泛着青苔一样的绿光。罗莉左拧右拧没打开。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打不开?”罗莉仔细看了一下:盒子密封得严严实实,连一丝空气也钻不进去。盒盖上面有许多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里都有一幅小图画,或许,把这幅画拼出来,就能打开盒子?罗莉立刻来了兴致。  但拼了半天,画面却越搞越乱!  “爸爸,这根本不可能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