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许多省、市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不仅连年实现农业增效,土地增值,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但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要快速发展、农民要稳定增收,土地要持续增值,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快土地流转与土地转型利用,破解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的难题,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化效益,实现多方共赢,意义重大。现浅谈一下孟州市河阳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转型利用的经验做法,供参考。
基本情况 河雍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5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4个,2个居委会,农业人口28100人,耕地14600亩,人均耕地0.52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该街道坚持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制定了“以工兴农,以工带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立足本地资源,突出河阳特色,以小生产加工、养殖、种植等示范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土地和谐有序流转,扶持大棚蔬菜、生姜种植、果业种植等产业,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该街道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农业、国土、信访等部门为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对土地流转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围绕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根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认真解决发展与用地的矛盾。二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作为街道办事处,随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外创业,迫切要求把原承包的土地转让到愿意经营的农户、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以实现比自己耕种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办事处因势利导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三是完善措施,积极推进。首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与村、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其次,舆论上大力倡导。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介经常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集中宣传,宣传土地流转信息;第三,经济上给予扶持。制订“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土地向种植、养殖、加工大户或致富能手集中。第四,服务上紧紧跟上。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经管、林业等业务主管部门不定期深入村、组开展服务。
(二)积极引导,合理布局
一是对等互换。第二轮土地延包后,土地承包划分面积较小,这样对部分农户的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农户家庭间自发出现了自愿协商、对等互换承包地的现象,通过调整土地,使其相对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和生产管理。二是自愿互换。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一般都是举家外出,他们对承包地的处理主要是通过转包给亲朋好友或田边就近的人家经营。此类以自发为主的土地流转形式双方虽然未遵循一定的程序与履行必备的手续,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口头协议”方式进行民间流转,但有较大比例的流轉面积。目前该处这种土地流转达2030亩。三是转包出租。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再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发包给经营大户,开发产业经济。例如东田丈村农户委托村经济合作社转包或出租给其他农户常年种植蔬菜,有的以土地入股,形成农户之间或者农户与企业、与外来人员建立股份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使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460亩。
(三)确定流向,集约经营
一是发展集约种植。依据传统优势,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经济作物,先后形成了东葛蔬菜种植,中逯鲜花种植等基地。二是发展规模养殖。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必须突破家庭作坊式,建设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必须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三是流向专业合作社。东田丈合作社员以自己责任田为依托,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等方式连成一片,面积达200余亩,比种植一般农作物增加收益4倍多。目前,全处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为2200多亩。
(四)齐抓共管,严保“红线”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河雍国土资源所把保护耕地红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强化宣传、群防群管、注重引导等措施,使土地的管理工作始终处在孟州市前列。一是国土宣传不间断。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依法保护耕地,建设美好家园”等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国土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利用板报、横幅、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关于对土地的政策方针,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让群众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二是群防群控强监管。在成立基本农田保护组织、实施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同时,聘请14名村级国土协管员,并制定各自职责和义务,签订目标责任状和合同书,明确奖惩制度和监督管辖范围。三是注重调动积极性。近年来,河雍国土所积极和农技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各村两委多方协调,通过邀请专家帮助农民“测土配方施肥、选用农家肥”,对种植主要农作物的农民优先提供致富信息、帮助找工作,对建房、用地农民优先服务上门等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基本农田的保护率达到87.5%。
初步成效
(一)搭建了一个平台,疏通了一个渠道,确保了农村稳定
政府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以政府的诚信力、法律合同的约束力给群众吃上了定心丸。避免了以往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违约率高、后遗症多等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避免了不必要的担心和纠纷。搭建了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疏通了消除群众疑虑的一个渠道,从而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二)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东田丈村通过农民合理土地流转,两年建设了82座蔬菜大棚,实现效益翻番。
(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流转有序、安全、放心,使更多的农民放下土地包袱,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拓展了就业渠道,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壮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找到了一条打破城乡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就必须改变当前农民靠人均0.5亩土地为主要收入的现状。要实现这个目的,一方面必须转移一部分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另一方面,要使靠土地收益的农民有更多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靠土地实现富裕。该街道土地的有效流转,实现了上述两个目的,达到了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大大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使农村人也有了城市人一样的收入、生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探索了有效途径。
四、存在问题
(一)观念仍需转变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随意、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的依靠。
(二)机制还待规范
首先是缺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平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有不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流转;其次是土地流转的形式简单,反租倒包、入股、抵押等新的流转形式没有出现;再次是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单,由于多数流转为自发形成,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土地流转处于缺乏规范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口头协议多,没有通过书面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提高乡、村干部对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理解中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内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稳制”和“活田”的关系。强化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消除模糊认识,稳定思想情绪。同时做好农民就业流向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就业。 (二)坚持原则,加强指导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原则。由承包农户自主、自愿决定流转方式,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行为合法合规。坚持稳粮优先、注重效益。鼓励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组织优先受让农户流出的土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引导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流转土地产出率。
(三)健全机构,加强服务
许多农民因为缺乏信息中介,土地流转没能完全展开,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乡、村三级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受理需转让土地农民的申请和需承包土地投资人的申请,采用多种形式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四)完善政策,促进流转
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户转出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市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出户进行适当的补贴;对连片成块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农用地,制定激励措施,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从而推行土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要制订防止耕地抛荒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抛荒耕地流转。
(五)夯实基础,提高效益
加大流转土地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已形成规模经营的流转土地,在符合立项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土地整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只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后,才有利于采用农业机械化种植和农产品运输,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土地的流转价值。
作者简介:
姓名:董江蔚,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孟州市;毕业院校:河南省财经学院,本科。职位:河雍国土所所长;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管理。
近年来,许多省、市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不仅连年实现农业增效,土地增值,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但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要快速发展、农民要稳定增收,土地要持续增值,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快土地流转与土地转型利用,破解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的难题,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化效益,实现多方共赢,意义重大。现浅谈一下孟州市河阳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转型利用的经验做法,供参考。
基本情况 河雍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5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4个,2个居委会,农业人口28100人,耕地14600亩,人均耕地0.52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该街道坚持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制定了“以工兴农,以工带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立足本地资源,突出河阳特色,以小生产加工、养殖、种植等示范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土地和谐有序流转,扶持大棚蔬菜、生姜种植、果业种植等产业,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该街道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农业、国土、信访等部门为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对土地流转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围绕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根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认真解决发展与用地的矛盾。二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作为街道办事处,随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外创业,迫切要求把原承包的土地转让到愿意经营的农户、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以实现比自己耕种更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办事处因势利导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三是完善措施,积极推进。首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与村、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其次,舆论上大力倡导。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介经常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集中宣传,宣传土地流转信息;第三,经济上给予扶持。制订“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土地向种植、养殖、加工大户或致富能手集中。第四,服务上紧紧跟上。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经管、林业等业务主管部门不定期深入村、组开展服务。
(二)积极引导,合理布局
一是对等互换。第二轮土地延包后,土地承包划分面积较小,这样对部分农户的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在农户家庭间自发出现了自愿协商、对等互换承包地的现象,通过调整土地,使其相对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和生产管理。二是自愿互换。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一般都是举家外出,他们对承包地的处理主要是通过转包给亲朋好友或田边就近的人家经营。此类以自发为主的土地流转形式双方虽然未遵循一定的程序与履行必备的手续,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口头协议”方式进行民间流转,但有较大比例的流轉面积。目前该处这种土地流转达2030亩。三是转包出租。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再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发包给经营大户,开发产业经济。例如东田丈村农户委托村经济合作社转包或出租给其他农户常年种植蔬菜,有的以土地入股,形成农户之间或者农户与企业、与外来人员建立股份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使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460亩。
(三)确定流向,集约经营
一是发展集约种植。依据传统优势,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经济作物,先后形成了东葛蔬菜种植,中逯鲜花种植等基地。二是发展规模养殖。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必须突破家庭作坊式,建设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必须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三是流向专业合作社。东田丈合作社员以自己责任田为依托,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等方式连成一片,面积达200余亩,比种植一般农作物增加收益4倍多。目前,全处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面积为2200多亩。
(四)齐抓共管,严保“红线”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河雍国土资源所把保护耕地红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强化宣传、群防群管、注重引导等措施,使土地的管理工作始终处在孟州市前列。一是国土宣传不间断。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依法保护耕地,建设美好家园”等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国土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利用板报、横幅、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国家关于对土地的政策方针,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让群众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二是群防群控强监管。在成立基本农田保护组织、实施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同时,聘请14名村级国土协管员,并制定各自职责和义务,签订目标责任状和合同书,明确奖惩制度和监督管辖范围。三是注重调动积极性。近年来,河雍国土所积极和农技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各村两委多方协调,通过邀请专家帮助农民“测土配方施肥、选用农家肥”,对种植主要农作物的农民优先提供致富信息、帮助找工作,对建房、用地农民优先服务上门等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基本农田的保护率达到87.5%。
初步成效
(一)搭建了一个平台,疏通了一个渠道,确保了农村稳定
政府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以政府的诚信力、法律合同的约束力给群众吃上了定心丸。避免了以往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违约率高、后遗症多等问题,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避免了不必要的担心和纠纷。搭建了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疏通了消除群众疑虑的一个渠道,从而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二)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东田丈村通过农民合理土地流转,两年建设了82座蔬菜大棚,实现效益翻番。
(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流转有序、安全、放心,使更多的农民放下土地包袱,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拓展了就业渠道,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壮大了城镇规模,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找到了一条打破城乡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就必须改变当前农民靠人均0.5亩土地为主要收入的现状。要实现这个目的,一方面必须转移一部分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另一方面,要使靠土地收益的农民有更多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靠土地实现富裕。该街道土地的有效流转,实现了上述两个目的,达到了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大大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使农村人也有了城市人一样的收入、生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探索了有效途径。
四、存在问题
(一)观念仍需转变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随意、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的依靠。
(二)机制还待规范
首先是缺乏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流转平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有不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流转;其次是土地流转的形式简单,反租倒包、入股、抵押等新的流转形式没有出现;再次是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单,由于多数流转为自发形成,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土地流转处于缺乏规范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口头协议多,没有通过书面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提高乡、村干部对土地流转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理解中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内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稳制”和“活田”的关系。强化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消除模糊认识,稳定思想情绪。同时做好农民就业流向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就业。 (二)坚持原则,加强指导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原则。由承包农户自主、自愿决定流转方式,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行为合法合规。坚持稳粮优先、注重效益。鼓励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组织优先受让农户流出的土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引导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流转土地产出率。
(三)健全机构,加强服务
许多农民因为缺乏信息中介,土地流转没能完全展开,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乡、村三级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受理需转让土地农民的申请和需承包土地投资人的申请,采用多种形式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四)完善政策,促进流转
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户转出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市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出户进行适当的补贴;对连片成块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农用地,制定激励措施,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从而推行土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要制订防止耕地抛荒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抛荒耕地流转。
(五)夯实基础,提高效益
加大流转土地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已形成规模经营的流转土地,在符合立项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土地整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发展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只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后,才有利于采用农业机械化种植和农产品运输,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土地的流转价值。
作者简介:
姓名:董江蔚,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孟州市;毕业院校:河南省财经学院,本科。职位:河雍国土所所长;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