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庭别苑:还原院落生活,寻回鼓浪屿之静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头路是鼓浪屿上的大路,也是商业吆喝声最火热的区域。而只要稍一侧身,关起入庭别苑的大门,聒噪就在身后渐远。这座建在闽南红砖古厝上的家庭式民宿,初衷即是断舍离旅游业带来的嘈杂,为住客还原一种鼓浪屿人家安静、自在的温热生活。
  仅一水之隔,鼓浪屿与厦门岛的气质便大有不同,留存有1日时归侨记忆的南洋风格建筑与诸多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如精致的棋子落满了棋盘。但旅游区域热火朝天的场面又与厦门岛上相同,400多间旅店与数不清的商业店铺随着热闹层层铺开,若想寻清净,可选少人的海滩和山头,也可至300多条缱绻交错的巷弄里试试运气。
  龙头路253号就隐匿在热闹中心处一条即使多看几眼仍可能会错过的窄巷中,连导航都错将我引入邻近的另一条路上。巷子口挤满了并不地道的“地道小吃”和旅游纪念品商店,店员将手伸向路中央试图拉拢每一个路过的人。埋头疾走想快速逃离,幸好宇晴及时出来,带我一偏身躲入“入庭別苑”,这栋四合院式的闽南古厝刚变身不久,门外是一团聒噪,门内自成一方静谧小天地。
  推门而入,一个绿意朦胧的小外庭以示迎接,一面方形石门洞后两把实木圈椅坐阵,背抵大理石玄关与写意山水屏风,脚下是六角形红砖,一个现代的中式人家如此郑重又轻松地打过了招呼。宇晴介绍道,主人李先生是安徽人,在厦门经营着自己的连锁餐饮店,一停留就是多年。于鼓浪屿上筹备餐饮店期间,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红砖老院子,建筑虽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院落格局还是保存得很完整。在以南洋风格建筑闻名的鼓浪屿上,这样的偶遇就是惊喜。于是几经周折后李先生租下了这个院子,邀请厦门“反正”建筑设计团队主持改建,意将这里打造成一间闹中取静的院落式民宿,用庭院找回家庭生活氛围。
  相对于反正团队以往的作品,以新中式风格为主的入庭别苑是这个年轻团队的一次全新尝试。院落面积不大,却有一个蓄水天井,设计师大胆地将天井改造成下沉式庭院,探索立体空间。日光倾泻而下,一棵青松从天井拔地而起,恰好成为整个院落的中心。围绕着这抹绿意,视觉动线也随着枝权指向而展开,客房与多个公共空间呈“回”字形围坐,可谓“五脏俱全”。设计之初,李先生就明确提出入庭的初衷,即为住客提供家庭式亲密而自在的住宿体验。再三取舍后,仅设客房4间,而让出近一半的空间成为功能性公共区域,除闽南人家必备的品茶会客区,还多了书房、棋牌室,希望住客能与亲友一同前来,于这闹市之中享一番清净安闲,并弥补互动。庭院的材质也以中式建筑传统的砖、木、石为主,设计师早在清理现场时就将原本建筑所用的石条和红砖小心编号保存,再一一复原进改造后的建筑中。在他看来,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材料是鼓浪屿人家生活的最好见证,也是入庭的底蕴所在。空间内也使用黄铜、大理石等现代元素点缀于细节处,同时用团队擅长的现代线条及新中式家具、配饰,以规避传统中式风格带来的局限性。这也正符合李先生对于旧房改造的理念:“现在很多老房子的修葺就是以旧复旧,进去一股子博物馆的陈旧感,虽然是老房子,但我更希望它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求的,也可以打破人们对于老建筑古板的思维禁锢。”
  正与宇晴聊着,管家阿勇引我们到会客区,他早已备好了茶。年轻的阿勇善于、也乐于与人打交道,在大理、杭州、深圳等地都有过民宿管理的经验。来到入庭,正是由于“家”的定位:“起初我们就很清楚要做什么。入庭体量小却十分精致,特别适合家庭入住,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多细节就是根据家庭生活需求做的取舍。”例如与其他旅店敞开大门迎客的态度不同,入庭的大门平日都是关闭状态,隔绝喧嚣,也希望替住客保持私密,将注意力都留与亲友。关起门来分享时间、空间,恐怕是旅人们都乐于沉浸一次的体验。曾有一对要好的情侣入住,男生每天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回来为女友做饭。阿勇与二人攀谈甚欢,男生兴致上头,宣布要做一桌大菜招待阿勇和保洁阿姨。阿勇翻出照片给我看,有鱼有蟹,就是一桌温馨的家宴了。
  透过镂空雕花门窗看向院内,午后的日光影影绰绰,投下柔和的影子。当日没有住客,墙外的热闹也与此处无关,我们三人配茶闲谈,聊完入庭,又分享了一些生活碎片。鼓浪屿真实生活的温热,就在眼前这杯茶升腾的热气之间默默氤氨。
  夜色逐渐淡入,宇晴返回厦门岛上的家,阿勇也帮我选了一间客房。室内仍延续了闽南传统民居的核心元素,尖顶木梁,素白墙陈铺而下,除了使用所需与点睛的美饰,不做多余设计。与公区的敞亮不同,客房内的辅助空间均采用了暗色基调,于小空间中制造主次。所选的家具均为木作,结构边角处的磨圆处理体贴而温柔。卫浴等家居用品同样也在新中式美学与高端当代体验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分寸,单论入住体验,并无年纪、性别等差异化感受,而隐隐的木香则指明,入庭不是一间盛放个性或是新鲜感的旅途驿站,而是为喜静、喜暖、喜淡然之人准备的温润场域,短暂停留或是有意归来,都不外乎贪图这一份被包裹的踏实感。
  还是趁着夜色潜入白日拥挤的街道里,商铺拉下门帘,路灯也稀稀疏疏。步行几分钟便来到了码头,对面的厦门岛依旧灯红酒绿,而身后唯有晚风和余热一起簇拥着我,遥想鼓浪屿最活络的时期,夜晚应当也是如此静谧,当下一丝窃喜。转身返回入庭,准备睡个好觉,再奢侈地拥有一个安静的闽南清晨。
其他文献
野生动物摄影是只需一片自然之地就可以展开的对话——与畅游在大海中的鲸豚、叶片之间低吟的虫、枝头静待的鸟,还有灌木丛后谨慎的走兽。它们与人类为邻,却有着远在人类想象之外的美与奇妙本事,想领略一二,许多时候需要足够幸运。一张精巧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绝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知识、耐心、爱与艺术的综合结果。当然,野生动物摄影师们抛下舒适与安全,背起沉重的行囊深入野外,也绝不仅是为了一张照片,他们希望能亲眼看到
期刊
福建的秋天总是不露声色地走近又远离,要想捕捉到它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力与观察力,有时还需要好的脚力,才能追上它的脚步,让属于福建之秋的风景、味道、仪式及情感显现出来,并渐渐地从每个人的五感里蔓延开来。  大自然拥有一套规律的运行法则,因此四季的交替总有蛛丝马迹可寻。夏秋之交最明显的标志便是热量的递减,古人云“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当阳光不再毒辣刺眼,当微凉的风起,释放了一季热情的大自然也变得内敛。随着
期刊
【摘要】 目前大学生消费出现一种新倾向:从对实用功能的消费过渡到对符号的消费。他们不再只关注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多的注重它的符号价值,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表现,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概括出大学生符号消费的特征和影响,以期为开展消费教育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符号消费理性消费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
期刊
南方的秋,从不大张旗鼓。它只在深山里悄悄染红了枫叶,在梯田上轻轻泼洒了染料,在村庄悄悄然晒了红柿。从城市出发,闽地寻秋不易,但仍值得一探。  浦城·桂花  浦城种植桂花已有2000多年历史,当地人以桂為贵,崇尚桂花树,向往富贵。故乡先人,将桂花编织为桂冠赠人,唐贞元初,就曾留下“才子夺桂”的美谈。若到浦城赏桂,可以前往中华桂花文化博览园,园内有一棵树龄1100年以上的古桂树“九龙桂”,有着“中华第
期刊
我们赞颂秋收,是因为从那一片连绵翻涌的稻浪里看到了无虞的来年。而如今捕捉秋收的场景也成为很多人前往长汀马罗村和肖岭村的理由,期待从那些忙碌的身影中寻找久违的农作记忆。  客家人开垦、创造了马罗梯田和肖岭梯田,摄影师则发现了它们。也许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秋日傍晚,一次偶然的拐弯,无意中瞥见这个分布在千米海拔地段的梯田:因地势造就了其宛如波浪起伏般的形状,当柔软的夕陽斜斜地照进层层叠叠的稻田,仿佛是从
期刊
若选一种农历八月的代表,桂花榜上有名。桂花又称“木樨花”,自古便受文人雅士赏识,为其写下了诸多咏叹,恐怕是所有秋季花中最为人所喜爱的一种。金秋时节,闽地的桂花正蠢蠢欲开。在浦城,人们将其制成桂花蜜,或为小食和酒锦上添花。在安溪,人们则充分取其香气,与老茶相得益彰。闽人对于桂花的种种使用,都不外乎一方乡土人情的浓缩与印记。  与甜共酿,泡一杯浦城秋味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楚辞》中
期刊
1 引言  本文中的图都是指简单图。  如果一个图能画在平面使得它的边仅在端点处相交,则称这个图为平面图。如果一个图能画在平面上使得它的每一条边至多与另一条边相交,端点除外则称这个图为1-可平面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闽地的山海,都排在餐桌上的日程表里。生于山野海岸间的人们总能准确地掌握时节规律,什么时候能收获什么物产,又该如伺妥帖处理,聪明地做着搭配、加工等活计,并最终能心满意足。他们从口腹之欲出发,找到了一种与大自然愉快相处的方式,年复一年地、认真地过着四季。  山中寻秋,且收稻子且吃鱼  上次去武夷山,大概也是九月。在市区餐厅吃饭,上来一道汤菜,一大盆儿红红绿绿、满满当当、热气腾腾。拿汤勺一翻,红的是鲜辣
期刊
莆田,这片被外界贴上“魔幻”标签的兴化大地,其实拥有“保守”与“激进”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容,在这巨大的反差之下,却是共通的精神内核——强调族群,膜拜神灵。而这样的特质,因农历七月的神明蛰伏与八月十五的佳节临近,往往在初秋时节愈加凸显。  莆田人素有送秋、做秋的习惯,通过礼物及家宴,巩固族群的内向认同。如今这些民俗虽已简化,但莆田的初秋时节,依然是喧嚣而热闹的。随着中秋临近,莆田人早早地采买食材,以丰
期刊
藏身于老城区的“再时空间”,曾被朋友比喻做“乐山乐水”,既大隐于市,又有好茶可品。就连如今要做月饼,他们也带着几分“为茶而做”的意味。毕竟以月饼为契机,能让更多人接触、认识茶,何乐而不为?  刚好也是去年入秋时,杨炀和朋友们的“再时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在厦门的老城区择一隅,以“茶、器、食”推广茶席生活美学。空间团队的成员们都是爱茶人,所以整间茶肆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茶具,又特意辟出阳台和茶室,供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