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捕捉案例中幼儿在美工区的种种行为,我们发现,造成幼儿“看不见”材料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材料我不会用”。为什么不会用?可能是因为幼儿对教师收集的美工区材料得不到自主的感知与表达,对材料本身没有很好的认识,或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缺乏更多的经验和能力。越不会用,越看不见;越看不见,越没有兴趣;越没有兴趣,越不想去,去了也是随意溜达;越去得少,越不会用。久而久之,随着幼儿对美工区的兴趣不断的减弱,导致进区人数不断减少、材料的受关注度和被使用度不断减弱……
那么,如何才能让活动区的材料被孩子看得见、玩得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幼儿充分摆弄材料的机会,感受材料的可变性,允许幼儿对材料进行各种操作,“变”出新材料,并在创作中最大化地使用,实现材料的“多用、活用”。
我们可以在美工区中增设材料陈列区。在这里,既有教师收集的各种材料,也有幼儿自己收集的材料。幼儿可以在反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结构和特质,让一种材料变成多种材料。
比如,我们开展了“材料畅想活动”,鼓励幼儿运用“撕、剪、搓、编”等各种方法、技能,让材料变身。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们逐渐把同类动作操作的作品归类存放,引导幼儿意识到皱纹纸可以“搓”成纸团和纸绳,“折”成纸花,“编”成纸绳;吸管可以“剪”“串”成项链,“扎”成花朵,“编”成辅助装饰材料。
進一步,我们开展“变变变、看谁变得多”活动,激发起幼儿进美工区活动的兴趣。也因为幼儿有了丰富的玩的经验,可以为后续的美工创作带来灵感。比如,在“纸杯畅想曲”活动中,幼儿不但学会了让一种材料变成多种材料,还能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融入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我们还将幼儿的作品进行艺术性的陈列展示,通过“同伴介绍、交流讨论、自主观赏”等形式,丰富幼儿对各种材料的操作经验,促进技能提高,提升幼儿的创作力。比如,在“奇怪的小人”活动后,我们通过墙饰帮助幼儿梳理材料使用的经验。
材料“看不见”的背后说明孩子对操作、运用材料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兴趣还未被激发,技能还需要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创造让孩子接触材料的空间,创设有准备的美工区环境。
那么,如何才能让活动区的材料被孩子看得见、玩得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幼儿充分摆弄材料的机会,感受材料的可变性,允许幼儿对材料进行各种操作,“变”出新材料,并在创作中最大化地使用,实现材料的“多用、活用”。
我们可以在美工区中增设材料陈列区。在这里,既有教师收集的各种材料,也有幼儿自己收集的材料。幼儿可以在反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根据材料的结构和特质,让一种材料变成多种材料。
比如,我们开展了“材料畅想活动”,鼓励幼儿运用“撕、剪、搓、编”等各种方法、技能,让材料变身。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们逐渐把同类动作操作的作品归类存放,引导幼儿意识到皱纹纸可以“搓”成纸团和纸绳,“折”成纸花,“编”成纸绳;吸管可以“剪”“串”成项链,“扎”成花朵,“编”成辅助装饰材料。
進一步,我们开展“变变变、看谁变得多”活动,激发起幼儿进美工区活动的兴趣。也因为幼儿有了丰富的玩的经验,可以为后续的美工创作带来灵感。比如,在“纸杯畅想曲”活动中,幼儿不但学会了让一种材料变成多种材料,还能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融入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我们还将幼儿的作品进行艺术性的陈列展示,通过“同伴介绍、交流讨论、自主观赏”等形式,丰富幼儿对各种材料的操作经验,促进技能提高,提升幼儿的创作力。比如,在“奇怪的小人”活动后,我们通过墙饰帮助幼儿梳理材料使用的经验。
材料“看不见”的背后说明孩子对操作、运用材料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兴趣还未被激发,技能还需要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创造让孩子接触材料的空间,创设有准备的美工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