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定位不够清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够完善、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不一致等问题,提出重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定位、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融合等措施,实现创新创业教学向创新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 就业工作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79-02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重视创新,才能促进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其教育的重心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开创性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提高对机遇、风险的遇见和判断力,使学生在某个行业得到新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期以来,党中央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鼓励技术创新。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高校如何有效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文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有规划、有方向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新思路、新点子”,并使之转化为实际应用。高校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服务。
(二)教育部切实贯彻创新创业政策。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方向。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指导高校建立弹性学制。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如下:
1.高校就业政策鼎力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全国各地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如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大学毕业生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2015变更为《就业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创业期三年内可以享受连续3年8000元/年的税收补贴,抵减当年应缴的营业税、城建税、个人所得税等税金,为大学生创业助力。除了国家统一的减税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外,不少地区还出台了地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大学生进驻创业园区给予适当的免租期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2.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创业发展逐步深化。当前,随着创新创业意识在社会大众中不断地提升,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业发展逐步深化。从近几年高校的课程体系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设越来越多,创业类课程已经成为独立开设的课程,高校不仅在全校开设公共类的创业课,还把创业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中,引导有创业想法和兴趣的学生,激发他们创业的兴趣和创业的勇气,为毕业生即将走上创业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3.高校创造适宜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支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奠基石。当前,高等院校不仅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还着重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各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成立创业社团、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园地、加大对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重视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等措施,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创造适宜的创业氛围为学生提供创业的便利条件。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社会、高校都积极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大力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定位不够清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容易走入就业定位误区,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大学生自己创业,关注大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而忽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立志建立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代理记账公司,但是,创业者在成立公司的过程中却忽略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创业的定位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能创立自己的企业,而是需要在学好大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社会上展示,以技术立足企业。
(二)创新創业师资队伍不够完善,缺乏创业经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部分直接“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专业的工作经验、社会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经验,创新创业技能非常欠缺,造成他们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去指导学生。
(三)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大部分的高校都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创业,从硬件上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但是在配套服务上还是有所欠缺。据调查,80%的高校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给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不少学生都在创业园区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但是,配套的创业服务引导机制不够健全,例如有不少高校的创业园区,学生开设的创业公司仅仅是快递公司或连锁超市的分支网点,科技含量并不高。导致这种创业层次较低的最大原因是高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创新式就业”上多下功夫。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不一致。当前,我国各高校大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鼓勵大学毕业生走创新创业之路,但是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教学衔接度不高,未能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造成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就业目标有所偏差,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课程不重视。据调查,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时大部分都选择营销类的行业,他们往往对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忽视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技能培养之间的割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
(一)重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定位。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容易走入就业定位误区、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高校必须重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把创新创业的发展和专业教育的定位紧密连接,明确专业技能在创新创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创业并不是要抛弃专业技能,而是要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助力创业创新的发展,重新定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使创新创业的发展立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
(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针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行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短板,第一,要鼓励教师“创业”,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对于技术类研究的专业,如果教师不走出校园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就不能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第二,要鼓励教师组建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系到整个教学团队的每一个人。要鼓励教师团队进行创业实践,多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学习、交流,让学生看到教师团队创新的力量。第三,邀请外校的成功企业家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让企业兼职教师成为创新创业导师的一部分。
(三)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实现更大的教育成果,离不开资金、场地的支持,离不开市场的考验,需要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地与企业合作,通过把企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再把创新创业成果由企业投放到市场,实现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搭建“企业—高校”沟通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应尽量趋向于一致,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联系起来,以减少人才培养成本。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脱离专业技能另辟蹊径的发展,而是利用专业技能去助力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由课堂向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核心教学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事商业的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谋生者”向“岗位创造者”转变,培养学生就业创业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思想、文化等领域。这一教育理念不是简单的“从商”理念,而是把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转化率,培养学生不拘现状、勇于开拓的精神,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
[3]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4]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 就业工作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79-02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重视创新,才能促进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其教育的重心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开创性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提高对机遇、风险的遇见和判断力,使学生在某个行业得到新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长期以来,党中央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鼓励技术创新。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高校如何有效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文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指导。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有规划、有方向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新思路、新点子”,并使之转化为实际应用。高校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服务。
(二)教育部切实贯彻创新创业政策。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方向。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指导高校建立弹性学制。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如下:
1.高校就业政策鼎力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全国各地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如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大学毕业生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2015变更为《就业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创业期三年内可以享受连续3年8000元/年的税收补贴,抵减当年应缴的营业税、城建税、个人所得税等税金,为大学生创业助力。除了国家统一的减税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外,不少地区还出台了地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大学生进驻创业园区给予适当的免租期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2.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创业发展逐步深化。当前,随着创新创业意识在社会大众中不断地提升,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业发展逐步深化。从近几年高校的课程体系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设越来越多,创业类课程已经成为独立开设的课程,高校不仅在全校开设公共类的创业课,还把创业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中,引导有创业想法和兴趣的学生,激发他们创业的兴趣和创业的勇气,为毕业生即将走上创业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3.高校创造适宜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支持。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奠基石。当前,高等院校不仅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还着重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各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成立创业社团、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园地、加大对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重视校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等措施,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创造适宜的创业氛围为学生提供创业的便利条件。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社会、高校都积极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大力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定位不够清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容易走入就业定位误区,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大学生自己创业,关注大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而忽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立志建立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代理记账公司,但是,创业者在成立公司的过程中却忽略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创业的定位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能创立自己的企业,而是需要在学好大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社会上展示,以技术立足企业。
(二)创新創业师资队伍不够完善,缺乏创业经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部分直接“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专业的工作经验、社会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经验,创新创业技能非常欠缺,造成他们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去指导学生。
(三)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大部分的高校都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创业,从硬件上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但是在配套服务上还是有所欠缺。据调查,80%的高校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给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不少学生都在创业园区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但是,配套的创业服务引导机制不够健全,例如有不少高校的创业园区,学生开设的创业公司仅仅是快递公司或连锁超市的分支网点,科技含量并不高。导致这种创业层次较低的最大原因是高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创新式就业”上多下功夫。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不一致。当前,我国各高校大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鼓勵大学毕业生走创新创业之路,但是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教学衔接度不高,未能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造成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就业目标有所偏差,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课程不重视。据调查,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时大部分都选择营销类的行业,他们往往对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忽视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技能培养之间的割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
(一)重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定位。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容易走入就业定位误区、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高校必须重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把创新创业的发展和专业教育的定位紧密连接,明确专业技能在创新创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创业并不是要抛弃专业技能,而是要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助力创业创新的发展,重新定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使创新创业的发展立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上。
(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针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行业经验和创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短板,第一,要鼓励教师“创业”,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对于技术类研究的专业,如果教师不走出校园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就不能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第二,要鼓励教师组建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系到整个教学团队的每一个人。要鼓励教师团队进行创业实践,多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学习、交流,让学生看到教师团队创新的力量。第三,邀请外校的成功企业家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让企业兼职教师成为创新创业导师的一部分。
(三)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实现更大的教育成果,离不开资金、场地的支持,离不开市场的考验,需要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需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地与企业合作,通过把企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再把创新创业成果由企业投放到市场,实现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搭建“企业—高校”沟通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导向应尽量趋向于一致,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联系起来,以减少人才培养成本。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脱离专业技能另辟蹊径的发展,而是利用专业技能去助力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由课堂向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核心教学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事商业的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谋生者”向“岗位创造者”转变,培养学生就业创业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思想、文化等领域。这一教育理念不是简单的“从商”理念,而是把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转化率,培养学生不拘现状、勇于开拓的精神,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
[3]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4]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