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小学教学过程和艺术是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
(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
(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著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
(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
(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
(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 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
(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
(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著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
(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
(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
(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 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