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b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祖父用纸给孙子做了一条长龙,长龙的腹腔空隙小得只能容纳几只蝗虫,祖父把它们放了进去,结果蝗虫都闷死在里面了。
  祖父又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祖父对孙子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只会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本则材料可视为一个“动物性寓言”,关键在于读懂与长龙、青虫、蝗虫相关的比喻象征义。
  纸龙——“腹腔空隙小得只能容纳几只蝗虫”,可指向压抑、束缚人的种种对象,如牢笼、监狱、黑暗的社会现实、人生的困境和挫折等,这是材料的大前提。
  蝗虫——“都闷死在里面”的结果代表它是失败者的象征,失败原因在于“性子太躁”、“只会挣扎”、“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不会合理运用用“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等,这些可指向不良心态、缺少方法、缺乏智慧、不会合理利用资源等导致失败的因素。
  青虫——“奇迹出现”、“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的结果代表它是成功者的象征,原因在于“一直向前”,可指向耐心、毅力、专一等获得成功的因素。
  青虫和蝗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蝗虫失败的原因也可以看做是青虫成功的因素,整体上,可以这样理解材料:
  困境和挫折就如一条纸龙,有人如青虫般会很快走出困境和挫折,也有人如蝗虫般一直走不出来,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之间的差别,甚至胜出者的先天条件可能比失败者更差,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做好要摆脱困境和挫折的思想准备,可能没有动脑筋想办法,也可能是没有耐心找准一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参考立意】
  综上所述,本则材料可以有以下立意:
  1. 浮躁的心态无助于摆脱困境(或只有宁静的心态才能取得成功)。
  2. 遇到困难要努力寻找(或开辟)道路,找到解决的办法。
  3. 在困境中要运用智慧,多动脑筋。
  4. 遇到困难要学会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加以解决。
  5. 耐心(毅力、专一)是摆脱困境、取得成功的关键。
  【常见审题误区】
  1. 把握不住重心
  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利益,必须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中心所在,抓住关键字句。本则材料以青虫和蝗虫的表现来揭示寓意,重心应在段末爷爷揭示出的道理上。
  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爷爷是材料的主体,他用一个实例让孙子明白了一个道理,把立意角度定位为“爷爷的教育方式”,这就没有抓住材料的核心立意。
  2. 片面理解材料
  材料作文要准确抓住核心立意,就必须全面解读材料,从整体入手,切忌以偏概全,牵强附会。
  如果只注意到材料中的“没想过”、“也不知道”这样的字眼,而把立意角度定位为“尝试”,认为蝗虫的失败在于缺少尝试,尝试是摆脱困境的关键,这就错了。前文提到了蝗虫“只会挣扎”,“挣扎”也是一种尝试;
  如果只注意到青虫一一从“另一端”爬出来,找到了出口,而大谈特谈“人生的出口”,忽视整个故事及其背后的寓意,那就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只注意到材料中青虫或蝗虫的表现,而忽视了“纸龙”这个背景,只谈如何获得成功,而没有摆脱困境、克服困难的表现;甚至仅从素养、品性方面来考虑问题。
  3. 角度飘忽不定
  新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就如上文所分析的,本则材料至少可以从以上5个角度立意,这是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一大特色,使得同学们更有发挥的余地,更能考察同学们的分析、思考能力。
  但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绝不意味着一篇作文能够有多个立意。个别同学写作过程中会一股脑儿地把从材料中读到的信息全部在一篇作文中表达出来,就变成了对材料的解释而不是作文了。
  “选准”角度意味着从选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中心集中而明确,这是任何一篇作文的基本要求。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4. 作文类别误判
  不同的命题形式决定了不同的审题方法,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要求各不相同。本题明确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立意,这就告诉我们这是材料作文,而不是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
  不少同学完成了审题工作后,就在写作过程中完全丢开了材料,写成了以“浮躁”、“智慧”、“耐心”等关键词为核心的话题(或命题)作文。
  事实上,材料作文与话题(或命题)作文很大的不同就在于,话题(或命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只需要抓住话题(或命题),可以无视提供的材料,而材料作文却不行。
  以上述立意1为例,同学们从最后一段选取“浮躁的心态”这个角度之后,写作过程中也不能丢开材料的大前提——长龙,要注意必须围绕“摆脱困境”这个目的写,不能通篇大谈特谈浮躁产生的原因、浮躁心态的危害(如损害身体健康、破坏人际关系等)、如何摆脱浮躁的心态等。
  5. 表达缺少技巧
  读懂了材料,还要能够有效表达出来才有意义。新材料作文要学会有意识地借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立意,让阅卷老师明白你的立意角度,有效减少被判为偏题的可能性。
  如注意到材料中蝗虫“太躁”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立意本来没有问题,结果由“躁”想到这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下笔表达成“理智与情感”,就让人有莫名其妙之感,不如实实在在地表达为:“不急不躁,理性脱困。”   材料作文需要自拟标题,也不能太过随意,可能的话尽量借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戒躁》、《想到才能做到》、《一直走,莫回头》等等。
  【现场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背着重重的行囊,艰难前行,终于在日落时分走进一户山村人家,好客的主人跟他聊起了山村的来历。
  早先有位隐士,为了避世来到这山里。他生活非常简朴,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实在太不方便,他便到山下的村子里要来了一块布。可是,屋子里的老鼠不断啃啮那块布,没办法,他又到山下要来了一只猫。再后来,为了解决自己和猫的口粮,他又从山下弄来一头奶牛。为了放牛,他又从山下找来一个放牛人。而放牛人又把自己的老婆接到了山上……最后,就有了这个小山村。
  那位隐士,想避世却深深步入世中。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本则材料的关键句是最后一句:“那位隐士,想避世却深深步入世中。”游客背着沉重的行囊游玩的行为,与隐士想要避世却不断增加世俗物质的行为是一致的,心灵都被外物役使,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读这则材料,不能简单割裂地单独审视隐士添加的每一件物品,而要把他一连串的行为看作是一个整体加以解读,再结合他来到山中的目的与最终结果进行思考,不难得出以下立意:
  1. 从游客的角度:轻装才能走向远方。
  2. 从隐者的角度:莫让欲求无止尽地蔓延。
  3. 从结合游客和隐者的角度:行为必须与目标一致。
  (作者:俞慧琴,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写·思路结构3Xie·Si Lu Jie Gou写·思路结构3Xie·Si Lu Jie Gou材料作文的思路与结构(一)
  虽说文无定法,但对还处于学习阶段的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材料作文怎么写,还是需要提供一个大致规范的框架结构以供练习操作的。我用以下四个字归纳了一下:引、论、联、结。
  1. 引——引述材料,亮出观点
  所谓“引”,就是引述材料。要注意引述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的分析。由于有的材料作文所供材料意蕴丰富,所以引述材料就有一个取舍问题,不必面面俱到,要重点引述与所立之“意”有关的部分,最终目的是由此亮出你的观点,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
  材料是论点的依据,论点必须由材料生发出来,因而,认真引述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至关重要,这样做既能有效避免跑题,亦能让阅卷老师清楚你思考的角度。
  对材料的引述不可过长,也不可笼统地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分析,否则离开题目即不知“这”为何云。
  以前文“在困境中要运用智慧,多动脑筋”为例,开头就可以这么“引”出观点:
  蝗虫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却闷死在了长龙内,而青虫没有装配利器,却成功脱险。蝗虫空有装备却不知利用,青虫身单力薄却懂得灵活变通,使人不禁感叹:面对困境,智慧胜过勇力。
  2. 论——议论分析,论证观点
  所谓“议”,就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议论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观点的成立,这部分是文章的关键。
  例举事例时一般正反对举,古今对举,中外对举,或个人或集体,以避免重复之嫌,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举例论证重在对事例所蕴含的道理进行深入分析,切忌例而不“证”,要把握好事例与观点的联系。
  道理论证忌干瘪空洞挤牙膏式的说理,可引用名言、警语、科学原理、哲学道理等突显深度,也可以运用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归谬论证等方式体现思维的敏锐。
  要注意的是,论证过程中,不能忘却材料的存在,写成以中心论点为核心的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始终限制着论证的角度,要时时回扣材料,不能信马由缰。论证分析时把背景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镶嵌”进去,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与材料结合得更为紧密。
  仍以“在困境中要运用智慧,多动脑筋”为例,引出中心论点“面对困境,智慧胜过勇力”之后,接下来可以这么论证:
  假设眼前有十万精兵,阿Q会把它们当天兵天将,去扫荡赵老太爷的宅子,这十万精兵存在的意义无胜于有;孙中山却会用这十万精兵推翻满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专制,这中间的差别即在“智慧”二字,智慧胜于勇力。
  闷死的蝗虫枉负了上天赐予的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般的大腿,似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空余一身力气,却实无半点用处。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那是个弥漫着黑暗硝烟的动荡年代,置身其中,一如置身纸龙腹腔,生存成为一个难题,多少人如青虫和蝗虫一般,在生存与毁灭中挣扎。十八路好汉云集,选择运用蛮力公开对抗,最终血一地,无济于事。而曹阿瞒运用智谋,巧计献刀,虽行刺不成亦能全身而退;司徒王允,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运用智慧,巧施连环计,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一手遮天的董卓。可见,生命的出口并非于莽撞中冲出一条血路,而是运用智慧探出一条小径。
  3. 联——联系现实,深化论点
  所谓“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当今各地高考作文题,往往紧扣时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这也要求同学们不能仅埋首于故纸堆中,无病呻吟。
  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或用观点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深化文章的中心。这里的“现实生活”可以是自身生活实际,也可以是他人生活实际,更可以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还以上述内容为例,下一层次可以这么展开联系:
  面对困境,前有古人之鉴,今有来者之思,我们应学习先人,运用智谋“爬出长龙”。若人人都能如朱军那样,聪明地以清洁工的姿态进入央视,而不是鲁莽地正面硬碰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怎会被逼仄的现实压得无法喘息呢?   4. 结——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所谓“结”,就是总结归纳,得出文章结论,收束全文。
  这部分仍要回应材料,使材料与文章融为一体,同时又体现出文章对材料的引申、丰富和升华,结尾强调精练有力,反对冗长赘余,尾大不掉。
  上文至此,可以这么总结收束: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个人或是国家,于困境中寻找出口,都要如青虫般运用智慧,切勿效仿一味使用蛮力的蝗虫。记住:智慧胜于勇力!
  “引、论、联、结”只是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结构,由于材料类型不尽相同,在具体的结构思路上可能会有些变化,但这个基本模式仍具很强的参考价值,掌握熟练后再结合材料特点适当变化,我们就能设计出一个较好的结构来。
  另外,本文阐述的是材料作文中议论文的一般思路,肯定不适用于记叙文。记叙文的构思要在根据材料确立中心的基础上,抓住记叙要素,注重细节的表现和描摹,这里就不赘述了。
  (作者:俞慧琴,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上接第36页)
  在前文论证清楚“空凭一身力无法征服一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智”的作用。本段的问题仍然与上文刘项、淝水之战的事例相同,缺少对中日双方所处背景的考虑,忽视了材料中“纸龙”所寓示的环境。)
  力量好比一把绝世好剑,智就是最高妙的剑法。(比喻精妙!)空有力量,(此处不合逻辑,力量是本体,绝世好剑是喻体,两者不存在从属关系。)它也只是一堆当作摆设的精铁,只有与智结合,才能盛发出炫目的光华。(这句话看似精彩,实则赘余,不如去掉,前文直接连上最后一段收束全文。)
  蛮力征服(搭配不当,应改为“克服”。)不了一切困难(全文读来,恰是“困难”表现不足。),只有将智与力熔铸一体,才能成就劈山斩石的利器。(比喻句总结全文中心论点,辩证地指出必须把智与力结合起来。)
  【点评】
  该文评为三类卷,55分。
  单就文章本身而言,本文纵横挥洒,事例信手拈来,思维层层递进,多处使用比喻修辞使得表达生动形象,清楚地论证了中心“智与力必须熔铸一体,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可以判为二类以上。
  问题在于,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论证的角度是否合乎材料所指是判断切题与否的依据。“智”与“力”的较量应该有一个背景才合乎材料所指。如果说“智”指向青虫(或蝗虫的缺陷),“力”指向蝗虫(或蝗虫的优势),“纸龙”在哪里?构思的时候忽视了“纸龙”这个大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只能算是“基本切题”,考虑到本文事例的运用较为贴切,论证思路清晰,语言虽有瑕疵仍不乏精彩之处,最终判为三类卷,得分为55分。
  (作者:俞慧琴,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写·选材语言3Xie·Xuan Cai Yu Yan写·选材语言3Xie·Xuan Cai Yu Yan材料作文的选材与语言(一)
  在选材和语言方面,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没有本质的不同。总的来说,按江苏高考要求,选材要尽可能做到准确、新颖、高端,语言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下面我就结合本则材料,举例分析一下材料作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可资借鉴的做法。
  一、 巧用修辞,让语言“亮”起来
  有“足”有“口”却架在“木”上,悬在空中,弃之不用,是为“躁”也。长龙内的蝗虫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般的大腿,却想不到可以咬破、可以爬出,只会挣扎,只因一“躁”字便闷死在了不堪一击的纸龙之中,可见“躁”之危害。
  ——巧用拆字格,把关键词“躁”拆为了“足”、“口”、“木”三个部分加以分析,使得语言表述严谨而有新意。
  蝗虫面对困境,急躁无比,不知发挥自身优势,只做徒劳的挣扎,最终走向灭亡。而青虫则静下心来,一直向前,找到了走出困境的办法。在困境面前,我们需要如青虫一般寻找方法,更应吸取蝗虫的教训,懂得发挥自身优势。
  ——运用对比、拟人修辞,使得语言显得生动而辩证。
  在那昏暗的年代,他只能借着那抹清冷的月光回忆曾经的悠游,可那月也只是弯残月,更像是烙在心头的伤痕,让他隐隐地痛,暗暗地诅咒着困住他的黑暗。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乱世如腹空的纸质长龙,嵇康在里面,阮籍在里面,很多人都在里面。嵇康像蝗虫,有铁钳般的嘴壳与锯齿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他死了。阮籍像青虫,他静静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比拟修辞,紧密联系材料的同时显得形象生动。
  他从未想过,竹林之外的世界,也许污浊也许动荡,竹林之内却更是逼仄狭隘的,并非真正的理想家园;他从未想过,在这泥泞的世道间,只要他坚持走下去,就能走出黑暗,挣脱桎梏;他从未想过,在这黑暗的人世间,他可以以他的名声、才华锻造划破黑暗的冷箭利刃。
  ——运用排比,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增添气势。
  在材料作文中,适当运用各类修辞可以为文章增添灵动之色,但切忌以辞害意,一切手法都是为思想服务的。平实的语言做到了准确、恰当,也一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放开慧眼,多方选材
  1. 名言类
  名人名言可以增添文章说理的力度,语言一般都很简洁而富有哲理,比自己空洞干瘪地说理效果要好得多。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戒躁》
  诸葛亮曾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能生慧》
  2. 课本教材类
  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各类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素材库,有意识地借鉴运用,比一味费时费力地向课外延伸拓展要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困境中的王者》
  3. 文化名人类
  这类素材能够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平时要注意有意识地积累。
  前不久,于丹在北大作为听众代表发言,上台即被哄。作为“快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于丹被轰下台是必然的。于丹是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学术明星”,并不能被真正称为学者,其“讲学”目的无非是“名利”二字。恰恰是这两个字,如牢笼一般困住了于丹们。如果这些所谓的“学者”不知自救,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问,最终只能走向覆灭,被人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是一位心静如水的真正的学者。他的小说,“就像一幅纤细入微的日本画,美不胜收,美中带悲,如缭绕的烟雾嘘嘘漂浮而过,又如干净妩媚的乐声徐徐传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之所以会赢得世人的赞誉,那是由于他有着一份心如止水的宁静,开创了一种用心去抚摸万物的文风。
  静,不仅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文学上的智慧,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智慧。他静静地从名利中抽身,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最终站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静能生慧》
  4. 影视作品类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其中,看过之后为我所用,既时尚又显深度。
  蒙冤被关的安迪,刚刚进入肖申克监狱的时候,或许跟那几只青虫一样,对于在大牢里关了几十年的囚犯们来说,白面书生的他是如此的弱小和好欺负。他们像有着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的蝗虫一般,在安迪面前张牙舞爪,耀武扬威。
  可是面对凶残的狱警、冷酷的高墙,除了挣扎,囚犯们从未想过用一把凿核桃的小锤子可以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隧道,也不知道靠着自己的智慧可以揭开笼罩在牢狱上空的黑幕。更为可悲的是,在挣扎无济于事后,他们渐渐开始适应了高墙,甚至到最后变成了依赖。80岁的老狱友出狱后,却最终选择了死亡——正如最后闷死在了长龙里的蝗虫,多么令人惋惜。
  最终,安迪这个手无寸铁的“小青虫”,战胜了身强体壮的蝗虫般的“三姐妹”,“爬”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智慧胜于勇力》
  5. 历史事件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史本就不分家,中外历史上发生的许多典型事件,都可以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当米字旗笼罩印度上空,一切的挣扎都显得徒劳,狂躁的人民发起暴动,最终却以死亡和失败告终。在这英国人造的狭小纸龙中,当所有人都狂躁不已之时,有一个人显得与众不同,那就是甘地。他选择了冷静,冷静地分析局势。他认识到了自身力量的不足,认识到了狂躁带来的挣扎是无用的,已有无数人用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于是他喊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像那只青虫,冷静地带领人们向着纸龙外的光明前进。他以最少的牺牲为代价,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平等权利,带领国家迈向了独立,最终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困境是海,冷静为舟》
  6. 时事新闻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不合乎时代的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方是当代青年本色。写作中要能联系现实,体现对时事的思考,对生活的反思,从时事新闻类素材入手是最佳选择。
  危楼之上,寂寥的身影失意地徘徊。几经踌躇,终于用坚定的一跃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点。
  这些富士康的员工,都还年轻,20出头,都有着如朱自清所言的“铁一般的胳膊与腰脚”,本该享受着青春的美好与幸福。但没日没夜的加班,低廉的薪水,恶劣的生存条件,严苛的公司条例……这一切令他们仿佛置身黑暗逼仄的牢笼,环顾四周望不见出路,最终困死在了牢笼之中。
  ——《寻路》
  当然,上述各种素材的选用,其前提也都是必须合乎材料的中心,能够论证观点,同时也要学会选准角度,进行有效的论证分析。
其他文献
一、 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B.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节选自《凤凰涅槃》。  C. 《茶馆》第二幕写的是抗日
期刊
【优秀例文】  寻路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陈芸海  在悲鸣着的风里捕一缕《广陵散》的余音,在哀啸着的竹林里捉一抹玉山般挺拔的背影,我想起了你,嵇叔夜。(《广陵散》、竹林,非嵇康莫属,以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活动背景,自然引出其人其事。)  你的名字多与“狂傲不羁”四字相连,你醉酒,你打铁,你轻漫(“漫”应改为“慢”。)钟会,你与山巨源绝交。(连续四个短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句句都是嵇康的经典事
期刊
【考题呈现】  1. (2011年安徽卷) Sometimes proper answers are not far to seek _______ food safety problems.  A.in  B.to  C.on  D.after  2. (2011年北京卷)With new technology, pictures of underwater valleys can be
期刊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the honour of announcing that the Games of the 30th Olympiad in 2012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 London!”    Six years ago, Jacques Rogge made that announcem
期刊
Dr. & Prof. Shaohua WANG  Chair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  汪少华 江苏省高考英语阅卷组组长。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英语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同时担任《江苏外语教学》编辑工作,为编委会成员之一。为硕士研究生主要开设了“认知学”、“社会语言学”等课程,
期刊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中国文化界最有轰动效应的事情,莫言也成了2012年网络点击率最高的中国作家。一时间,他的作品不断加印大卖,他的家乡已成旅游热点,他的话语引发众多争议,他的举动成为舆论焦点……而今,喧嚣渐渐消退。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读读莫言的作品,评析莫言的文字,走近这个“讲故事的人”,走近这个“内心与外在齐丰富,现实与魔幻共翩跹”的极具创造力的作家。  推荐阅读一  陪考一日  莫言 
期刊
China’s Communist Party is celebrating its 90th anniversary. A small group of intellectuals established the party in July of 1921 in Shanghai. In 1949, after a long civil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defe
期刊
—试卷1—    Ⅰ. 单项填空  请认真阅读下面各题,从题中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 (卡) 上将该项涂黑。  1. —Do you think an advertisement is_______help when you look for a college?  —Well, it all depends. Anyway, it gives me m
期刊
(A)  Tess still stood hesitating like a swimmer about to make his dive, hardly knowing whether to return or move forward, when a figure came out from the dark door of the tent. It was a tall young man
期刊
高三年级是中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是全力以赴冲刺高考的一年。在高三年级我们应该如何事半功倍地学好英语呢?    1. 了解高三年级的学习内容  进入高三,首先应该了解整个高三这一年要做哪些事。  有很多学科已经完成了所有新课内容,并即将或已经开始了第一轮复习,但英语学科还有很长时间的新课学习任务。高二结束时我们学完了第八模块,高三还要学第九、十和十一模块的内容。新课学完之后,我们再进行第一轮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