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政治思想是从政治角度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地域联系,是政府促进协调发展的宏观政治思想。新时代的区域政治思想总体上继续延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将治理理念、生态文明等思想融会贯通,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从点到面,深化区域合作。
关键词: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政治思想是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宏观政治思想。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政治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发展的区域政治思想,延续了对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定位,又融合了新时代新特色的区域发展思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地区,铭记历史,保护传统,关心民情,面向未来。
以十八大为起点,习总书记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提出了新区域政治思想,既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又推动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倡议,集全球视野与战略高度为一体,从陆地到海上,以沿海带内陆,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理念为统领,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交叉。
一、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基于调研和科学分析,逐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2013年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谱写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在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依据科学的区位理论促进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另一方面推动三地的密切联系,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旅游休闲、出行、居住等方面,拧紧区域联系的纽带,实现突出重点、协同发展、以点带面、逐步融合。
(二)雄安新区
2017年4月,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区域政治思想上的一大创新。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到发展建设,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为要求,依托重要地理区位,从国家层面进行设计规划,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增长极,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培育现代经济新引擎。
(三)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国内第一个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区域内的各个省市均可以利用原来分别赋予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区域性政策,三大地带的区域政策可以串联起来,发挥分类区域政策共同使用的综合优势,克服行政区划的阻隔,发挥比较优势,互补发展。倡导府际合作对各地区经济的正向推动,信任与合作是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此为范本不断推开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集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发扬光大历史传承下来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巩固拓展上升为政治联系,呼吁沿线国家地区传统纽带的新时代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由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习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构想,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正式发起。随着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有了更多连接世界的途径,为了巩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新型贸易关系,有必要形成固定的联系平台和方式,将散落的点连成线,再逐渐形成一片,串起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条,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东盟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政治关系。
二、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的特征
(一)强调区域治理
面对新形势和新矛盾,党和政府转变工作思路,突出治理理念。从国家治理到区域治理再到一地一街道一社区的治理,突出党的领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共享的治理格局。从管理到治理,不仅是思路的转变,更是实践的创新,习总书记多次提及区域治理理念。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就是区域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为在政府规划引导以外,还要发挥市场、社会、民众的作用,突出多主体参与、舆论监督等。2014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尤其关注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希望以自贸区为试点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趋势,打造上海途径,同时为其他大城市的区域治理提供可以参考的方式。2015年总书记又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不仅在全国要践行治理,在全球视野中也要突出这种治理理念,尊重人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强化生态观念
区域发展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更是生态的发展,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指导区域政策的颁布,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区域,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只有将生态观念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中,才能为永续发展提供空间载体。这坚持了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和谐观的引导,不再以经济发展单一作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建设标准,而是融入了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区域分布,保障每一位居民享有清新自然纯净空气的权力。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区域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为基础,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发展代价,开发要有度、有底线,尤其对于特大城市集中区域的开发边界划分,总书记提到一定要确定好每个城市的区域,不能无休止扩大城区范围,每个城市之间,要保证合理的绿色隔带,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平衡。
(三)突出协同发展
区域是由不同地域联结起来的一个空间,不同地域的联结要以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共同体”等概念,就是强调地域的协同发展。2019年,总书记来到天津,多次提及京津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从体制上保障、从制度上维系、从心理上加强这种协同关系,形成共赢的态势。不仅在京津两地的发展中,在党中央所提的各个区域发展中,都要把协同坚持下去。国际合作方面,重点发挥地域联系、产业互补、历史关系的优势,并打造为国家间合作、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同舟共济、安危与共。
(四)坚持包容互通
总书记对于一带一路倡議的定位就是跨越了文化、种族、信仰的共同发展。包容是基于不同之上的同,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区别,并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本我以外的事物。总书记强调“五通”,就是政策、道路、畅通、货币和民心互通。这是包容的实现途径,从各个方面加强联系,而其中民心相通则是最深层次的,最稳定的根基。总书记也一直挂念贫困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包容的思想,包容互通,更多地强调平等、公平,而这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相一致,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相呼应,正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设计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包容后发展地区,推动贫困人口脱贫,正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工作,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在着力实现资源的互通。
三、结语
习近平时代区域政治思想作为区域政策的向导,在十八大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下,在十九大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并结合治国理政方略,使区域政策更加灵活、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关注民心、更尊重历史。作为区域政治中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区域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也引导性地给出了答案,将点、线、面结合,从中央到区域到地方,发挥各主体功能,结合权威性文件、议事协调机构、联合发文等方式密切合作,引入规划作为实施战略,搭配各层级各角度的监督,将区域政治真正落实到点,让地方实践,并做好中层调控,高层引导工作,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实现共赢式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政治思想是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宏观政治思想。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提出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政治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发展的区域政治思想,延续了对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定位,又融合了新时代新特色的区域发展思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地区,铭记历史,保护传统,关心民情,面向未来。
以十八大为起点,习总书记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提出了新区域政治思想,既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又推动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倡议,集全球视野与战略高度为一体,从陆地到海上,以沿海带内陆,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理念为统领,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交叉。
一、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基于调研和科学分析,逐步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2013年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谱写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在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一方面进行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依据科学的区位理论促进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另一方面推动三地的密切联系,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旅游休闲、出行、居住等方面,拧紧区域联系的纽带,实现突出重点、协同发展、以点带面、逐步融合。
(二)雄安新区
2017年4月,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区域政治思想上的一大创新。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到发展建设,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为要求,依托重要地理区位,从国家层面进行设计规划,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增长极,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培育现代经济新引擎。
(三)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国内第一个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区域内的各个省市均可以利用原来分别赋予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区域性政策,三大地带的区域政策可以串联起来,发挥分类区域政策共同使用的综合优势,克服行政区划的阻隔,发挥比较优势,互补发展。倡导府际合作对各地区经济的正向推动,信任与合作是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此为范本不断推开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集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发扬光大历史传承下来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巩固拓展上升为政治联系,呼吁沿线国家地区传统纽带的新时代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由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习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构想,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正式发起。随着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有了更多连接世界的途径,为了巩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新型贸易关系,有必要形成固定的联系平台和方式,将散落的点连成线,再逐渐形成一片,串起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条,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东盟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政治关系。
二、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的特征
(一)强调区域治理
面对新形势和新矛盾,党和政府转变工作思路,突出治理理念。从国家治理到区域治理再到一地一街道一社区的治理,突出党的领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形成共享的治理格局。从管理到治理,不仅是思路的转变,更是实践的创新,习总书记多次提及区域治理理念。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就是区域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为在政府规划引导以外,还要发挥市场、社会、民众的作用,突出多主体参与、舆论监督等。2014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尤其关注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希望以自贸区为试点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趋势,打造上海途径,同时为其他大城市的区域治理提供可以参考的方式。2015年总书记又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不仅在全国要践行治理,在全球视野中也要突出这种治理理念,尊重人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强化生态观念
区域发展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发展,更是生态的发展,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观点指导区域政策的颁布,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区域,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只有将生态观念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中,才能为永续发展提供空间载体。这坚持了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和谐观的引导,不再以经济发展单一作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建设标准,而是融入了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区域分布,保障每一位居民享有清新自然纯净空气的权力。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区域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为基础,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发展代价,开发要有度、有底线,尤其对于特大城市集中区域的开发边界划分,总书记提到一定要确定好每个城市的区域,不能无休止扩大城区范围,每个城市之间,要保证合理的绿色隔带,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平衡。
(三)突出协同发展
区域是由不同地域联结起来的一个空间,不同地域的联结要以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共同体”等概念,就是强调地域的协同发展。2019年,总书记来到天津,多次提及京津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从体制上保障、从制度上维系、从心理上加强这种协同关系,形成共赢的态势。不仅在京津两地的发展中,在党中央所提的各个区域发展中,都要把协同坚持下去。国际合作方面,重点发挥地域联系、产业互补、历史关系的优势,并打造为国家间合作、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同舟共济、安危与共。
(四)坚持包容互通
总书记对于一带一路倡議的定位就是跨越了文化、种族、信仰的共同发展。包容是基于不同之上的同,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区别,并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本我以外的事物。总书记强调“五通”,就是政策、道路、畅通、货币和民心互通。这是包容的实现途径,从各个方面加强联系,而其中民心相通则是最深层次的,最稳定的根基。总书记也一直挂念贫困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包容的思想,包容互通,更多地强调平等、公平,而这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相一致,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相呼应,正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设计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包容后发展地区,推动贫困人口脱贫,正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工作,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在着力实现资源的互通。
三、结语
习近平时代区域政治思想作为区域政策的向导,在十八大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下,在十九大又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四个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并结合治国理政方略,使区域政策更加灵活、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关注民心、更尊重历史。作为区域政治中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区域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习近平区域政治思想也引导性地给出了答案,将点、线、面结合,从中央到区域到地方,发挥各主体功能,结合权威性文件、议事协调机构、联合发文等方式密切合作,引入规划作为实施战略,搭配各层级各角度的监督,将区域政治真正落实到点,让地方实践,并做好中层调控,高层引导工作,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实现共赢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