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思考

来源 :教育科学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对大学生产生挫折现象进行分析, 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境与挫折,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挫折观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受新时期、新思想影响的新一代。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网络、报刊、书籍等等的各种传媒不断地曝出“80后、90后”的思想、行为的弊端。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力量,怎样被培养成高素质、高质量、健康、向上的大学生这一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等、积极向上的社会形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一、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主要表现
  21世纪是社会大发展时期,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层出不穷。他们在年龄上恰逢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这一特殊时期,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在他们受挫后,大多会产生自卑、焦虑、孤独、退化等等的情绪反应,更有甚者会走向自杀的境地。
  大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遇到挫折呈现出:第一,有挫折感的人数增多。2003年,我国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4%且成逐年上升趋势。 第二,挫折感的来源扩大。大学生受挫范围主要集中在校园生活中的学习受挫、恋爱受挫、人际关系、就业受挫等,而现在由于学生活动的空间、领域不断拓展,受挫的范围也由校内扩大到校外。第三,受挫的后果加重。少数受挫者表现为萎靡不振,严重的还出现违纪或违法,更有甚者出现自杀或杀人的异常行为。台湾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近日在全岛范围内抽取了38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时间点的前一周自杀未遂的有1%,过去一年尝试自杀的大学生竟高达10.2%。惊人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题的严峻性。
  所以,透视大学生挫折现象,研究大学生挫折规律,解析大学生遇挫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战胜挫折,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能否适应并有效地把握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是一个考验。 对于正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大学生,压力感尤为显著。这个时候,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了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然而高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视度存在着不足,是大学生抗挫能力弱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一份对浙江省4所高校大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在培养学生抗挫能力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实际体现程度”等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状况很不如意,只有1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和“较重视”,10%的人认为本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和“较好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不引起学校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接受式学习”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对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演绎推断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它的不足,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置于学生生活中的大部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消减了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潜能的开发。为了大学生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次,管理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合理化。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学生的挫折心理与学校各层次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关。有效的管理能减少矛盾,也容易解决学生的挫折,反之就会激化矛盾,也很难解决学生的挫折感。硬性的制度管理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主要是缺乏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优胜劣汰。现在多数学校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用权威、控制、惩罚的方法管理大学生,形成了学校管理体制与学生满足动机的方式之间的严重冲突,从而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比如同学因为某件小事而违纪,学校便给予惩罚性的处分而不是进行说理教育,这无形增加了这位同学的心理创伤,使其产生不必要的扭曲心理。不少在家庭中缺乏挫折教育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学校,进入群体生活时,面临着生活、交友、学习等多重压力,种种压力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挫败感,导致其心理危机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及时察觉,及时帮助他们将危机转化。
  在我国的高校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几百个学生只配备一个辅导员,辅导员自身还要担当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难以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等问题及时察觉,在学生面对一些重大遭遇的时候难以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的心理辅导缺乏深入性,学生有了问题更愿意跟同学交流,大多数性格内向的学生则选择了沉默。这些得不到及时宣泄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成为大的问题的积淀,等到出了问题学校才去介入,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如果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过多的保护,没有经受挫折的经历,那么他们很可能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就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这一点,在不少出现不适应群体生活的高校学生中已经可以看出。典型的如云南大学的马家爵。这位内向、聪颖的孩子,生活在家庭的宠爱之中,逐渐养成了过分自我的性格。抛开由社会原因造成的贫富悬殊使他感觉压抑和自卑以外,缺乏关心和及时的干预是他最终选择扭曲杀人的主要动因。这个特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在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挫折教育的关注。   再次,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地科学化。长期以来,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使得学校教育一直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现在,挫折教育作为德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国家和教育界虽己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尚未设置专门、系统的课程进行教育。现代大学不仅仅是适应社会以求其发展,更应通过引导社会来使其更好地发展。反映到高校课程设置中,引导社会、批判社会的人文课程以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使社会在前进中少走弯路,也可以使学生在挫折中奋勇前行,从而加速社会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地方,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对学生的影响重大,然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挫折教育缺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弱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唤起高校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的重视,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在今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提升抗挫能力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为社会做贡献。然而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个人只有依赖于社会,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困境、挫折、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遭遇挫折后,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从而更好地生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正确认识的。针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弱化、适应能力不强等特点,开展挫折教育,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社会转型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产生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同质的、单一的社会向异质的,多样的社会发展,社会成员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存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的精神需求、激烈的竞争、紧张的人际关系、迅速加快的生活节奏、贫富差距的显著增大……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否能够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是否能够有效把握这个时代,对每一个人都一个考验。世界各国的历史也都说明,人们处在变革的社会中,其心理存在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压力能够使人成长和成就事业,也能使人毁灭。这个时候,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社会和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了。
  2、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改变目前我国大学生抗挫能力低下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突出表现是自杀,这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无奈而又并非偶然的想象。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自杀,因为恋爱失败而自杀,因为人际关系而自杀,甚至因为唱歌跑调而自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高校大学生因为类似的挫折而以坠楼、吃药、上吊、投水等方式结束自己的年轻的生命,留给家长、同学、老师以无限的悲痛和惋惜的事例并不鲜见。除此之外,更多的抗挫折能力低下的表现是影响学业,损害身心健康,不能更好的发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咨询最多的也是由于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心理素质差,遇到挫折,很容易做出越轨行为和导致心理疾病,如攻击行为、焦虑症、压抑、失眠、封闭、冷漠等。即使正常的大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疾病,也普遍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意志力缺乏,在社会迅速变革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无可是从,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
  3、挫折教育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新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在素质竞争中,心理素质——驾驭知识、技能和生活的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已普遍注意到心理承受能力对人的健康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情商概念的提出、心理咨询的普及,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这个问题。发展中的中国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深的变革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而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毫无疑问,挫折教育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挫折教育是个体人生的客观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既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又是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怎样上好一堂课,这是每个教员必须不断探讨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课,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员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上课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俗话说:“预则主”,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认真的准备,只有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并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工作也是这样,只有充分的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大
期刊
世界著名的高科技计划最早可溯至———  40年代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费时4年,耗资23亿美元,汇集8国科学家,投入人力12万,动用美国1/3电力,5个方案同时上马,几百个单位统一按计划行动。  50年代的“北极星”导弹潜艇计划:采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箭头图程序”、“管理万灵丹”),23个系统网络,每两周检查一次,原定6年,提前两年完成,节约经费10%~15%。  60年代的“阿波罗”登
期刊
摘 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在分析“任务驱动法”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该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任务驱动”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寻找合理的方法步骤或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手段高效地完成任务,在轻松讨论的氛围中学习,将课本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
期刊
摘 要:宣威市西边村自然条件、立地条件恶劣,现有露天采石场14个,采石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布局不合理、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边坡坍塌、矿区景观破坏严重,产生的粉尘、噪声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分析宣威市西边村采石场的环境质量现状(生态、水、噪声、大气等现状)为切入点,对该区域内的石料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及预测,从而提出优化该区的石料开采,改善当地环
期刊
摘要:皮肤保湿主要是指表皮的含水量,特别是角质层的含水量。角质层含水量与角质层细胞间屏障脂质直接相关,而角质层含水量是影响屏障脂质合成的关键因素,角质层含水量不足,屏障脂质合成就不足。皮肤油水平衡是角质层屏障脂质与角质层水分含量(皮肤保湿)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互动的状态, 是美容护肤的关键。  关键词:角质层含水量;屏障脂质;砖墙结构;油水平衡    皮肤覆盖于我们全身,将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
期刊
摘 要:我国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产,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失传的危险。高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理应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视角,阐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传承和保护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期刊
摘 要: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将来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去。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案例练习,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具有诱导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
期刊
此前早有研究发现各种天气现象都存在周期性循环规律,如下雨、闪电和暴风雨等,这种规律被称为周末效应。虽然有很多研究都就这种联系存在的原理进行了探讨,但是这种效应还是被认为与五天工作日造成的工业气体污染息息相关。当然这并非全球分析产生的结论,因为尽管在其他地区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但许多研究还是仅集中于夏季数月里美国东南部地区情况。而聚焦夏季数月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原因在于温暖潮湿的条件看起来是这种效应出现的
期刊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和测量手段提出了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发展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到每一个有特殊需要学生面临的障碍,同时还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有其各自的特点及优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开发特殊儿童的多元智能,使他们及早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特殊教育;个体差异;优势
期刊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而要完成一次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信息、信息和载体和信息的接受终端。其中信息是传达教学的内容,而信息的载体和接受终端.则是人的因素,即教员和学员。根据信息理论可知,在进行一次信息传递时,基本上要经过下列几个基本过程。  一是信息的贮存和分类,对于教学活动,就是教员课前所从事的备课和课前准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员将教学内容进行贮存、归纳和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