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疾病;中医;治疗
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FG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早饱、大便习惯改变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过临床、实验室、影像学(B超、X线等)、组织学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本病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失常、内脏感觉过敏、胃酸分泌异常、对食物和胃肠内代谢产物不耐受、胃肠内病原体感染和精神心理失衡等有关,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病现代医学病因不明,亦无特效疗法和药物。而中医不拘泥于局部微观病变,从宏观、整体出发,身心同调,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从宏观方面认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理,正如《内经》所说“百病生于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两脏与消化功能和气机运行关系密切,精神抑郁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失健运,肝脾不和,胃失和降,大肠小肠失司,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胸脘腹胀满、嗳气、反酸、腹痛、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表现为气机失调的消化道症状,导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因此肝郁脾虚是本病重要的病机,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效果显著。
结合病例谈中医辨证论治
癔球症
患者,女,40岁,半年前其父患喉癌病故,后渐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曾行喉镜、食道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但症状持续存在,诊断为癔球症,故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患者精神不振,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频频叹息,嗳气,食欲不振,失眠,舌淡胖,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痰凝;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 g,厚朴10 g,苏叶、苏梗各10 g,茯苓15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生姜4片,7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7剂后咽喉部梗阻感显著减轻,余症亦好转,前后共服21剂症状痊愈,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癔球症是一种特殊的躯体形式转换障碍,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治疗。患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焦虑性、情绪低落、过分关注躯体症状等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梅核气”范畴。此病病机为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气机郁结,痰涎凝聚,相搏于咽喉而觉咽中如有物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加用柴胡、香附、郁金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本方整体调节,不仅能有效作用于咽喉局部,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亦有改善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女,22岁,2年前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曾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促胃动力、消化酶等药物效果不明显,转投中医治疗。就诊时见形体消瘦,精神紧张,自诉学习压力大,诉餐后胃脘部胀满不适,有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口干口苦,时有恶心,腹部怕凉,便溏。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治以疏肝和胃,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予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 g,干姜6 g,黄芩10 g,黄连6 g,柴胡10 g,太子参10 g,陈皮10 g,竹茹1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枳壳10 g,7剂,水煎服,日1剂。7剂后复诊,患者胃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14剂后诸症悉减,调理1个月后痊愈。心态平稳,成功考取研究生。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经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本病虽不危及患者生命,但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现代医学亦无特殊治疗。本病多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本文患者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选用《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消痞散结;橘皮竹茹汤清胃降逆。因患者精神紧张,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合用小柴胡汤疏肝和胃,调畅气机。如此肝脾胃同调,身心同治,疗效显著。
肠易激综合征
病例1:患者,女,35岁,1年前出现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影响工作,曾行便常规、潜血及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求中医治疗。刻下:精神焦虑、紧张,自诉工作压力大,时有腹痛,连及两胁,腹泻,大便每日3~5次,色黄,质稀软不成形,无黏液脓血,便前每有腹痛,疼痛性质难以描述,便后痛减,自觉排便不尽,纳食欠佳。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治以柔肝健脾,祛湿止泻;予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减,处方:炒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10 g,木香10 g,元胡10 g,炒薏米30 g,7剂,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大便稍成形,腹痛减轻,心情明显舒畅。继服7剂,诸症悉减,调理2个月后痊愈,精神饱满,正常工作。
按: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但并无形态学或生理学异常的临床症状群,常伴有精神因素与心理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多与情志变化有较大关联。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胁痛”、“泄泻”、“便秘”等范畴。此患者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于肝郁脾虚,采用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加减,并参照《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取方中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四味药,起到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之效。另加木香、元胡行气止痛,炒薏米健脾化湿。全方疏肝健脾,使肝脾和调,自然痛泻俱止。在消除胃肠症状同时,亦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到了身心整体调节的作用。
病例2:患者,女,28岁,10个月前出现排便困难,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服用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便秘略有缓解,腹胀、腹痛无改善,停药后仍排便困难,故求中医治疗。刻下:焦虑,善太息,不时诉恐肠癌之患,大便3~4日一行,量少干结,腹胀,连及两胁,便前腹胀痛,便后缓解,小便黄,四肢发凉。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略腻,脉弦。
中医辨证:阳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通阳达郁;予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20 g,生甘草5 g,当归15 g,生白术30 g,茯苓15 g,火麻仁30 g,全瓜蒌30 g,7剂,水煎服,日1剂。7剂后排便明显通畅,1~2日一行,质软,腹胀痛明显减轻。14剂后大便每日1行,腹胀、腹痛消失。调理1月,诸症皆愈,未再诉肠癌之恐。
按:本例患者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关键是便秘、焦虑、四肢发凉、脉弦。属中医“气秘”范畴,由阳气郁结,气滞不达,大肠传导迟滞所致。选用《伤寒论》之四逆散疏达郁遏之阳气,通畅气机,可谓切中病机。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仍同用,当归、白芍在柔肝止痛同时亦起到润肠通便之功,茯苓,白术健脾,白术改为大量生用亦起到通便作用,均体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又加火麻仁、全瓜蒌以增润燥通便之功。本例方药与上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有较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疏肝健脾之法,腹泻、便秘均可应用,关键是把握病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健康已不再是简单狭隘的躯体健康概念,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其心理和社会内涵。FGD正是这样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疾病,心理因素诱发疾病产生,自觉症状反过来又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恶性循环,迁延难愈。而中医早在两千年前对身心疾病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针对此类疾病,中医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消失,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树立信心,利于疾病痊愈。当然心理治疗亦不容忽视,针对功能性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应告知患者正确认识该病,多进行思想沟通,开导患者,解除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求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
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FG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早饱、大便习惯改变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过临床、实验室、影像学(B超、X线等)、组织学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本病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失常、内脏感觉过敏、胃酸分泌异常、对食物和胃肠内代谢产物不耐受、胃肠内病原体感染和精神心理失衡等有关,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病现代医学病因不明,亦无特效疗法和药物。而中医不拘泥于局部微观病变,从宏观、整体出发,身心同调,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从宏观方面认识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理,正如《内经》所说“百病生于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两脏与消化功能和气机运行关系密切,精神抑郁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失健运,肝脾不和,胃失和降,大肠小肠失司,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胸脘腹胀满、嗳气、反酸、腹痛、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表现为气机失调的消化道症状,导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因此肝郁脾虚是本病重要的病机,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效果显著。
结合病例谈中医辨证论治
癔球症
患者,女,40岁,半年前其父患喉癌病故,后渐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曾行喉镜、食道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但症状持续存在,诊断为癔球症,故求中医治疗。就诊时患者精神不振,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频频叹息,嗳气,食欲不振,失眠,舌淡胖,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痰凝;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0 g,厚朴10 g,苏叶、苏梗各10 g,茯苓15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生姜4片,7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7剂后咽喉部梗阻感显著减轻,余症亦好转,前后共服21剂症状痊愈,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癔球症是一种特殊的躯体形式转换障碍,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治疗。患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焦虑性、情绪低落、过分关注躯体症状等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梅核气”范畴。此病病机为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气机郁结,痰涎凝聚,相搏于咽喉而觉咽中如有物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组成,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加用柴胡、香附、郁金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本方整体调节,不仅能有效作用于咽喉局部,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亦有改善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女,22岁,2年前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曾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促胃动力、消化酶等药物效果不明显,转投中医治疗。就诊时见形体消瘦,精神紧张,自诉学习压力大,诉餐后胃脘部胀满不适,有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口干口苦,时有恶心,腹部怕凉,便溏。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治以疏肝和胃,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予半夏泻心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 g,干姜6 g,黄芩10 g,黄连6 g,柴胡10 g,太子参10 g,陈皮10 g,竹茹1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枳壳10 g,7剂,水煎服,日1剂。7剂后复诊,患者胃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14剂后诸症悉减,调理1个月后痊愈。心态平稳,成功考取研究生。
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经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本病虽不危及患者生命,但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现代医学亦无特殊治疗。本病多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本文患者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选用《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消痞散结;橘皮竹茹汤清胃降逆。因患者精神紧张,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合用小柴胡汤疏肝和胃,调畅气机。如此肝脾胃同调,身心同治,疗效显著。
肠易激综合征
病例1:患者,女,35岁,1年前出现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影响工作,曾行便常规、潜血及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求中医治疗。刻下:精神焦虑、紧张,自诉工作压力大,时有腹痛,连及两胁,腹泻,大便每日3~5次,色黄,质稀软不成形,无黏液脓血,便前每有腹痛,疼痛性质难以描述,便后痛减,自觉排便不尽,纳食欠佳。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治以柔肝健脾,祛湿止泻;予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减,处方:炒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10 g,木香10 g,元胡10 g,炒薏米30 g,7剂,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大便稍成形,腹痛减轻,心情明显舒畅。继服7剂,诸症悉减,调理2个月后痊愈,精神饱满,正常工作。
按: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但并无形态学或生理学异常的临床症状群,常伴有精神因素与心理精神异常表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多与情志变化有较大关联。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胁痛”、“泄泻”、“便秘”等范畴。此患者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于肝郁脾虚,采用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加减,并参照《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取方中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四味药,起到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之效。另加木香、元胡行气止痛,炒薏米健脾化湿。全方疏肝健脾,使肝脾和调,自然痛泻俱止。在消除胃肠症状同时,亦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起到了身心整体调节的作用。
病例2:患者,女,28岁,10个月前出现排便困难,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服用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便秘略有缓解,腹胀、腹痛无改善,停药后仍排便困难,故求中医治疗。刻下:焦虑,善太息,不时诉恐肠癌之患,大便3~4日一行,量少干结,腹胀,连及两胁,便前腹胀痛,便后缓解,小便黄,四肢发凉。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略腻,脉弦。
中医辨证:阳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通阳达郁;予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20 g,生甘草5 g,当归15 g,生白术30 g,茯苓15 g,火麻仁30 g,全瓜蒌30 g,7剂,水煎服,日1剂。7剂后排便明显通畅,1~2日一行,质软,腹胀痛明显减轻。14剂后大便每日1行,腹胀、腹痛消失。调理1月,诸症皆愈,未再诉肠癌之恐。
按:本例患者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关键是便秘、焦虑、四肢发凉、脉弦。属中医“气秘”范畴,由阳气郁结,气滞不达,大肠传导迟滞所致。选用《伤寒论》之四逆散疏达郁遏之阳气,通畅气机,可谓切中病机。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仍同用,当归、白芍在柔肝止痛同时亦起到润肠通便之功,茯苓,白术健脾,白术改为大量生用亦起到通便作用,均体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又加火麻仁、全瓜蒌以增润燥通便之功。本例方药与上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有较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疏肝健脾之法,腹泻、便秘均可应用,关键是把握病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健康已不再是简单狭隘的躯体健康概念,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其心理和社会内涵。FGD正是这样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疾病,心理因素诱发疾病产生,自觉症状反过来又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恶性循环,迁延难愈。而中医早在两千年前对身心疾病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针对此类疾病,中医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消失,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树立信心,利于疾病痊愈。当然心理治疗亦不容忽视,针对功能性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应告知患者正确认识该病,多进行思想沟通,开导患者,解除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求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