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建筑文化传播研究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建筑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环境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它们比较稳定地存在于世上,记录着人类的活动,反映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因此,对中日文化传播史的考察,理应关注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兴衰.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中日建筑文化之间的异同和互鉴.首先梳理了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佛寺建筑与城市规划对日本建筑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次分析了近现代中国对日本简约建筑风格与综合性建筑功能表达方式的借鉴与学习.研究还认为,中日在建筑保护文化上存在差异,中国关注对古建筑本身的修护,而日本更强调对古建筑法的再现.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外旅游行业的日益兴盛,地域文化与历史价值备受关注.岷州卫作为明代西北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本文将结合岷州卫建城过程与当地自然山水条件分析岷州卫的城市空间格局,从宏观的山水格局到中观的城市结构再到微观的建筑秩序,循序渐进,逐步挖掘岷州卫城的建设与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适时对各城市所采取的发展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厘清不同城市应对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偏好以及不足,进而为城市未来建设方针确定提供参考,并引导城市科学发展.故本研究以位于四川境内的成渝地区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各城市就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所制定的策略文件进行挖掘比较,分析城市发展策略的共性与特性.结果 表明,当前各城市所确定的发展策略均以战略性政策为主,缺乏实施路径研究,只有部分城市对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路径做了一定安排;此外,区域核心城市与地方城市相比,政策偏好更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发生剧烈变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大规模扩张.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引发了诸多问题,为协调城市空间冲突,学者们开始积极探寻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基于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背景,本文以具有涉藏地区地域文化背景的乡城县为例,通过对乡城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的模拟,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提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延续的空间、维系的发展理念作为可持续因子,拟建立四川涉藏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体系,以此进行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为四川涉藏地区城市空间形态
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的需要与医养资源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医养结合逐步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核心事业.与此同时,在社区服务设施集中化发展的趋势下,社区综合体应运而生,社区为老服务设施也被纳入其中.本文从医养结合的视角入手,通过对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建设和使用现状的调研,分析社区综合体中医疗及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从功能形态、在地观念、可持续设计、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对社区综合体的优化设计策略进行阐述,为社区综合体更好地提供医养服务提供思路.
聚落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化变迁是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核动力.位于“藏彝走廊”的硗碛藏族乡因其地理和文化的边缘性成为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其文化变迁呈现出和谐渐进的涵化状态.本研究通过地方志以及史料记载,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硗碛地区文化及聚落空间特征,总结出涵化驱动下硗碛地区聚落空间形态变迁的创新、共生和延续机制,为藏寨保护与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城市热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然而探究我国西南地区地表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并考虑小城市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MODIS数据,本文量化了西南地区31个城市的地表热岛空间格局并分析了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同样经历着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其中重庆市和云南省的平均地表热岛最强.在西南地区,植被与地表城市热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人为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然而人口规模、气候要素和海拔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丰富了我国西南地区地表城市热岛其影响因素的现有知识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大量近代铁路建筑遗产遭到了破坏或拆除,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和学者开始了对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本文旨在结合CiteSpaee软件对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进行剖析,探索国内的研究特征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得出国内对于铁路建筑遗产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单体建筑解析为背景的研究探索阶段(1993-2011年),以单体建筑保护为主导的实践保护阶段(2011-2017年),以及以群体保护为导向的理论发展阶段(2017-2020年).其中,研究热点主要
历史文化街区浓缩了地区的历史底蕴,展现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人文景观,备受旅游者关注.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历史文化名城,史称“召城”,有着丰厚的召庙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围寺而商”的商业居住模式.文章以呼和浩特市著名召城历史文化街区“席力图召-大盛魁”为例,利用互嵌社区理论进行历史街区更新活化研究,并从物质、文化、经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增设公共空间、调整街区内业态及改造交通等方式,对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建设,为今后类似的历史街区更新与活化提供部分借鉴.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斗争的历史见证,抗战遗产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史册上辉煌的一页,突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围耻,许多抗战遗产被保留下来.柳州作为广西的重要城市,在抗战期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抗战遗产资源,其种类较为丰富,但由于年代久远,存在部分遗产被遗漏或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当下的重任是完善柳州的抗战遗产资源信息以及如何发挥其优势进行保护与利用.
街巷景观面貌作为传统村落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原始风貌残存和保护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待得到改善与提升.文章在了解传统村落街巷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揭示了街巷景观的特色价值及其保护提升对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提出合理的提升策略,并选取北京昌平长峪城村为研究实例,厘清村落街巷空间布局,进行街巷景观提升设计研究,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街巷景观的提升与更新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