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催人泪下,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苔丝“沌朴的真性情、强烈的反抗精神、沉重的责任感和可悲的宿命论”几方面探究其性格悲剧。
【关键词】:苔丝;性格;悲剧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农村姑娘,因生活的贫困遭富家子弟阿历克·杜伯维尔的诱奸,后遇上大学生安吉尔·克莱尔,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但安吉尔却在得知她失贞的过去时遗弃了她,她在贫困的边缘再次被阿历克俘虏。小说最后苔丝杀死了阿历克,被捕后被处以绞刑。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性格因素就是一方面。
一、纯朴的真性情
哈代把他的小说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不把性格当作先天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抽象人性,而是放在各种社会联系中去展示它的形成发展,使之成为特定环境中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影响下的产物。苔丝的悲剧正是由于她的本性太纯朴!“你还能在她的面颊上看到她十二岁时的样子,在她闪动的目光里看到她九岁时的神情,甚至她芳唇的线条上还偶然掠过五岁时的痕迹。”哈代用童真勾勒出苔丝那“大自然的女儿”一般的容貌。即使在阿历克无耻地想要轻薄她时,她仍由衷地感谢他给家人送的礼物——尽管那叫她很为难。
当她答应克莱尔的求婚后,她母亲在信中告诉她不要将过去告诉克莱尔,但她在新婚之夜还是把真相说了出来。在面对母亲的责难时,她哭着说道:“啊,我的妈妈呀,我忍不住呀!他是那样好——我觉得把过去发生的事瞒着他,那就是害了他呀!”天真善良的苔丝怀着对丈夫的无限忠诚,向丈夫坦白自己的过去,希望得到谅解和宽恕,可被克莱尔无情地抛弃了。苔丝保持着最本真的性格,她不会欺骗,一切都会为他人着想,但是这样美好的品性在那个到处弥漫着虚假气息的社会是得不到承认的,正是这纯朴的真性情将她推入悲剧的深渊。
二、强烈的反抗精神
苔丝的反抗精神是她个性中最强烈的特征。“猎苑森林”之夜,苔丝被阿历克污辱,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毅然离开了他,勇敢去承受世俗舆论的压力,并将母亲所谓:“有了那种关系,无论哪个妇女都会让他娶了她”的荒唐理论狠狠地踩在脚下。不仅如此,苔丝又坚持为自己夭折的孩子——那个为社会所不容的可怜的私生子行洗礼和葬礼。对阿历克,她一开始就态度鲜明:“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我讨厌你!”在重遇阿历克时,她撕下他虚伪宗教的外衣,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你们这种人在世界上尽情地玩乐,却让我们这样的人受苦受罪,悲伤绝望。等你们玩够了,却又想保证自己在天国里的幸福,于是又皈依上帝……我讨厌你那一套!”安吉尔的归来最终点燃了苔丝长久的反抗怒火,为了维持自身的纯洁,她杀死了阿历克,同时也把自己送到了绞刑架下毁灭了自己。“人的感情好比燧石,外界的力量把它敲打得越是厉害,迸发出来的火花就越是璀灿”[1]苔丝是“既有理性又有激情的人物”[2],在她身上自始至终闪烁着的是电光火石般对各种社会力量的反抗精神。
苔丝不愿被世俗的观念所驱使,要走自己的路。她的观念是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她的反抗也注定了不被社会所容,必将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三、沉重的责任感
苔丝是西方文学史上光辉的女性形象,她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感使她凌驾于许多受压迫受屈辱的女性形象之上,然而,这种自我牺牲的责任感恰恰成为悲剧产生的催化剂。送货路上,老马被撞死,“为全家挣面包的朋友没有了”,苔丝将其归结为自己的失误而自责,不得不遵从母命到“有钱的本家”去认亲,从此落入阿历克的魔掌之中。表面上看,是苔丝父母想高攀权富的虚荣为阿历克提供了机会,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苔丝性格中强烈的责任感。她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时时想着的是家里那“总要拖到周末才能洗完的衣服”,就连参加乡社游行后片刻的玩耍也会令她深深内疚。责任感像是一根无情的鞭子日复一日追赶着她:照顾父母、照看弟妹、干活挣钱……甚至忍受阿历克“把她夹在马车和树篱之间”的屈辱,只为避免“打乱重建家业的整个计划”。认识安吉尔以后,已到眼前的幸福爱情却因为她对过去经历的坦白而付诸东流,被她视为“天神”,奉若神明的安吉尔遗弃了她,在她原有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于苔丝对自己所爱的人所担负起的那份责任感!然而悲剧并没有结束。父亲去世,全家被撵,家人的凄惨境况再次因责任感逼迫她重新落入阿历克手中,陷入新一轮的悲剧。“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不可能对无人格的抽象的矛盾冲突长久地感兴趣。”[3]苔丝的责任感本是合乎规范的好品性,但在残酷的现实下反而蜕变成她致命的弱点,如此戏剧性的蜕变使万千读者为她的悲剧扼腕叹息。从这点看来,苔丝的悲剧较之于安娜的悲剧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因为安娜可以为追求理想爱情而抛弃一切:丈夫、家庭,当然还包括责任,所以她最终的悲剧只是个人理想爱情幻灭的悲剧。
四、可悲的宿命论
“造化弄人,而人本身也有过错。”[4]苔丝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意志上的脆弱来自于她内心的宿命论思想。“生长在穷乡僻壤宿命論在那儿是很强烈的情绪”阶级压迫与阶级意识的渗透使农民麻木,面对不幸,他们“总喜欢用宿命论的观点彼此不厌其烦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正是此事的可悲之处。”失去贞洁以后,苔丝“把自己看作是擅自侵入,‘清白’世界的‘罪恶’的形象”,安吉尔的热情追求使她困惑,她回避他,甚至将自己的女伴推给他,因为“从社会礼法看来,她却比那些令他看不上眼的、外形较差的姑娘更配不上他。”这正是她可悲的宿命论心理在作祟,宿命论使悲剧成为必然。
苔丝性格中真善美的毁灭,是社会扼杀的结果,但悲剧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内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说,苔丝的悲剧又属于性格悲剧。苔丝用她的血和泪谱写了一曲十九世纪英国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之歌。
注释:
[1]原书引文出自托马斯·哈代(英).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M].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何永康.通向性格世界南京出版社,1991.
[2]张世君.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3.
[3]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潘·华伦(美)编.小说鉴赏[M].主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关键词】:苔丝;性格;悲剧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农村姑娘,因生活的贫困遭富家子弟阿历克·杜伯维尔的诱奸,后遇上大学生安吉尔·克莱尔,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但安吉尔却在得知她失贞的过去时遗弃了她,她在贫困的边缘再次被阿历克俘虏。小说最后苔丝杀死了阿历克,被捕后被处以绞刑。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性格因素就是一方面。
一、纯朴的真性情
哈代把他的小说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不把性格当作先天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抽象人性,而是放在各种社会联系中去展示它的形成发展,使之成为特定环境中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影响下的产物。苔丝的悲剧正是由于她的本性太纯朴!“你还能在她的面颊上看到她十二岁时的样子,在她闪动的目光里看到她九岁时的神情,甚至她芳唇的线条上还偶然掠过五岁时的痕迹。”哈代用童真勾勒出苔丝那“大自然的女儿”一般的容貌。即使在阿历克无耻地想要轻薄她时,她仍由衷地感谢他给家人送的礼物——尽管那叫她很为难。
当她答应克莱尔的求婚后,她母亲在信中告诉她不要将过去告诉克莱尔,但她在新婚之夜还是把真相说了出来。在面对母亲的责难时,她哭着说道:“啊,我的妈妈呀,我忍不住呀!他是那样好——我觉得把过去发生的事瞒着他,那就是害了他呀!”天真善良的苔丝怀着对丈夫的无限忠诚,向丈夫坦白自己的过去,希望得到谅解和宽恕,可被克莱尔无情地抛弃了。苔丝保持着最本真的性格,她不会欺骗,一切都会为他人着想,但是这样美好的品性在那个到处弥漫着虚假气息的社会是得不到承认的,正是这纯朴的真性情将她推入悲剧的深渊。
二、强烈的反抗精神
苔丝的反抗精神是她个性中最强烈的特征。“猎苑森林”之夜,苔丝被阿历克污辱,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毅然离开了他,勇敢去承受世俗舆论的压力,并将母亲所谓:“有了那种关系,无论哪个妇女都会让他娶了她”的荒唐理论狠狠地踩在脚下。不仅如此,苔丝又坚持为自己夭折的孩子——那个为社会所不容的可怜的私生子行洗礼和葬礼。对阿历克,她一开始就态度鲜明:“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我讨厌你!”在重遇阿历克时,她撕下他虚伪宗教的外衣,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你们这种人在世界上尽情地玩乐,却让我们这样的人受苦受罪,悲伤绝望。等你们玩够了,却又想保证自己在天国里的幸福,于是又皈依上帝……我讨厌你那一套!”安吉尔的归来最终点燃了苔丝长久的反抗怒火,为了维持自身的纯洁,她杀死了阿历克,同时也把自己送到了绞刑架下毁灭了自己。“人的感情好比燧石,外界的力量把它敲打得越是厉害,迸发出来的火花就越是璀灿”[1]苔丝是“既有理性又有激情的人物”[2],在她身上自始至终闪烁着的是电光火石般对各种社会力量的反抗精神。
苔丝不愿被世俗的观念所驱使,要走自己的路。她的观念是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她的反抗也注定了不被社会所容,必将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三、沉重的责任感
苔丝是西方文学史上光辉的女性形象,她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感使她凌驾于许多受压迫受屈辱的女性形象之上,然而,这种自我牺牲的责任感恰恰成为悲剧产生的催化剂。送货路上,老马被撞死,“为全家挣面包的朋友没有了”,苔丝将其归结为自己的失误而自责,不得不遵从母命到“有钱的本家”去认亲,从此落入阿历克的魔掌之中。表面上看,是苔丝父母想高攀权富的虚荣为阿历克提供了机会,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苔丝性格中强烈的责任感。她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时时想着的是家里那“总要拖到周末才能洗完的衣服”,就连参加乡社游行后片刻的玩耍也会令她深深内疚。责任感像是一根无情的鞭子日复一日追赶着她:照顾父母、照看弟妹、干活挣钱……甚至忍受阿历克“把她夹在马车和树篱之间”的屈辱,只为避免“打乱重建家业的整个计划”。认识安吉尔以后,已到眼前的幸福爱情却因为她对过去经历的坦白而付诸东流,被她视为“天神”,奉若神明的安吉尔遗弃了她,在她原有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于苔丝对自己所爱的人所担负起的那份责任感!然而悲剧并没有结束。父亲去世,全家被撵,家人的凄惨境况再次因责任感逼迫她重新落入阿历克手中,陷入新一轮的悲剧。“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不可能对无人格的抽象的矛盾冲突长久地感兴趣。”[3]苔丝的责任感本是合乎规范的好品性,但在残酷的现实下反而蜕变成她致命的弱点,如此戏剧性的蜕变使万千读者为她的悲剧扼腕叹息。从这点看来,苔丝的悲剧较之于安娜的悲剧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因为安娜可以为追求理想爱情而抛弃一切:丈夫、家庭,当然还包括责任,所以她最终的悲剧只是个人理想爱情幻灭的悲剧。
四、可悲的宿命论
“造化弄人,而人本身也有过错。”[4]苔丝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意志上的脆弱来自于她内心的宿命论思想。“生长在穷乡僻壤宿命論在那儿是很强烈的情绪”阶级压迫与阶级意识的渗透使农民麻木,面对不幸,他们“总喜欢用宿命论的观点彼此不厌其烦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正是此事的可悲之处。”失去贞洁以后,苔丝“把自己看作是擅自侵入,‘清白’世界的‘罪恶’的形象”,安吉尔的热情追求使她困惑,她回避他,甚至将自己的女伴推给他,因为“从社会礼法看来,她却比那些令他看不上眼的、外形较差的姑娘更配不上他。”这正是她可悲的宿命论心理在作祟,宿命论使悲剧成为必然。
苔丝性格中真善美的毁灭,是社会扼杀的结果,但悲剧的形成又同性格的内在矛盾不可分割,故而说,苔丝的悲剧又属于性格悲剧。苔丝用她的血和泪谱写了一曲十九世纪英国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之歌。
注释:
[1]原书引文出自托马斯·哈代(英).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M].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何永康.通向性格世界南京出版社,1991.
[2]张世君.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1983.
[3]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潘·华伦(美)编.小说鉴赏[M].主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