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清秘阁的花笺往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齐白石造花笺,其年轻时代就开始做如此风雅之事。那时在湖南湘潭乡下,32岁的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等地方乡绅成立“龙山诗社”,后又加入了黎松安成立的“罗山诗社”。诗社社友颇有雅好,想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素知齐白石能画皆求之。
  乐此不疲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就提到齐白石造花笺的这段往事:
  我往来于龙山、罗山两诗社,他们都十分欢迎。这其中另有一个原因,原因是什么呢?他们要我造花笺。我们家乡,是买不到花笺的,花笺是家乡土话,就是写诗的诗笺。两个诗社的社友,都是少年爱漂亮,认为做成了诗,写的是白纸,或是普通的信笺,没有写在花笺上,觉得是一件憾事,有了我这个能画的人,他们就跟我商量了。我当然是义不容辞,立刻就动手去做,用单宣和官堆一类的纸,裁八行信笺大小,在晚上灯光之下,一张一张地画上几笔,有山水,也有花鸟,也有草虫,也有鱼虾之类,着上了淡淡的颜色,倒也雅致得很。我一晚上能够画出几十张,一个月只要画上几个晚上,分给社友们写用,就足够的了。王仲言常常对社友说:“这些花笺,是濒生辛辛苦苦造成的。我们写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地用,不要写错。随便糟蹋了,非但是怪可惜的,也对不起濒生煞夜的辛苦!”
  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法源寺,在琉璃厂挂画刻印开启职业画家生涯,这期间也曾为清秘阁、荣宝斋、静文斋、松华斋等南纸铺画笺纸。当然,这时他不需要逐页手绘花笺,而只需提供画稿,供雕版后木版水印。这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鲁迅与郑振铎编写的《北平笺谱》中就收录齐白石画的花卉笺、生肖笺、草虫笺、人物笺等共22枚。鲁迅曾高度赞赏齐白石为“画笺高手”。郑振铎则在《访笺杂记》中,详细描述他看到齐白石笺纸时的激动心情,认为其画笺足以代表中国现代文人画的倾向。
  清秘旧事
  作为琉璃厂翘首的清秘阁,因皇室关系在清代及民国可谓盛极一时。清朝皇宫、六部官府所用的宣纸、信笺、印泥等文房四宝均采用清秘阁所制,来京文人也必会到这里一寻称心的文房雅物。
  齐白石第一次到京城就造访过清秘阁。1903年,他应同乡9币友夏午诒邀请先到西安教如夫人画画,又陪同夏家到京城。《癸卯日记》记录了齐白石农历四月廿五日到清秘阁的情景:“为午诒刊名印一,复为无双画便面一。已刻课稿。午刻复去琉璃厂肆,于清秘阁购诗笺二十匣。(诗笺每匣四十页,贵四钱),又诗筒十五匣(诗筒每匣十只,贵二钱),皆贵极。”虽“贵极”,但让一贯节俭的齐白石肯掏130钱买如此多的诗笺和诗筒,也可以说明清秘阁制笺水平一定不凡。
  1919年的《己未日记》中也多次记录了齐白石与清秘阁的来往。三月十一日载:“送杨重子之书联去清秘阁,值王旭东已归家去矣,其聊等交孟紫松代收。”六月一日录:“又刊二石五字(吕均)清秘阁(王旭东手),皆未来润金者。登部有现润金者不录。”八月十七日记:“庐江吕大赠余高丽陈年纸,裁下破烂六小条,灯下一挥成六屏。令厂肆清秘阁主人代为裱褙。裱成为南湖见之,喜。清秘主人不问余,代余售之。余以为不值一钱,南湖以为一幅百金,时流何人能画。余感南湖知画。补记之。”
  这里提到的“南湖”为胡鄂公,湖北江陵人。“辛亥革命”时其曾任职于湖北军政府,后辞职北上,在天津组织“北方革命协会”,自任会长。1912年他创办《大中华日报》以反对袁世凯,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先后任广东潮循道尹、湖北省政务厅长,1921年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至1924年任教育部次长。他是北京最早以较高的价格和推崇的态度购求齐白石画的收藏者。好在胡鄂公花十元所购买的六条屏一直保存至今,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也见证了齐白石视胡鄂公为知己的一段佳话。
  作于1936年的《丙子杂记》可称为白石老人的记账本,分别记录了他给荣宝斋、飞鸿堂、松华斋、铭泉阁、伦池斋几家南纸店作画与刻印的账目。清秘阁的账目占两页之多,里面还提到他给清秘阁画信笺十页。而这十页信笺具体什么样子,已不可知。
  花笺往来
  现市面留存的清秘阁制齐白石信笺大约有20多种,都是其上世纪30年代以草虫、花卉、蔬果为主题创作的花笺。所画草虫工细,配景花卉、蔬果却为写意风格,或没骨或勾勒。画面多似特写镜头,近距离取景,构图简洁明朗,只描绘或突出一物,笔线有力,复色晕染富于变化。画笺题款平易亲切却蕴含深意,如《紫藤蜜蜂笺》上题:“都道漫天飞紫雪,山峰知得是花香。”用此笺写信,仿佛能闻到扑面而来的紫藤花香。又如香秋海棠又稱相思草,中国人予以“相思”“苦恋”“断肠”之意,故白石老人在《秋海棠笺》上题:“往日泪痕独在。”
  笔者曾见过一套1936年清秘阁出版的《齐白石先生画册·第一集》,将流传于世的清秘阁制笺大多收录其中。画册前有齐白石题字:“予四十岁时初客旧京见清秘阁主人制有绿色凸花笺,足可雅观,今主人索予画笺百有余样,可编作二十种。予因知从来善制此笺版,遂应之,复为记。丙子秋九月。白石。”“凸花笺”,是自明代产生的一种传统印刷方法。其利用了拱花效果,不着墨印刷刻板。可见齐白石对清秘阁的传统制笺技大为肯定,才会认真精选20种制成此套画集。
  齐白石对于自己满意的信笺常用于与友人的书信中。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手稿《与姚石倩书》是齐白石写给弟子姚石倩的书信。他从1919年到1950年间给姚氏写了41封书信。其中有两封就用到了清秘阁所制花笺,信中记录了齐白石从四川远游归京后,与远在蜀地的姚石倩交代种种未办妥的事宜。另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齐白石全集·第九卷书法》中也有四封清秘阁所制信笺,其中三封是写给张次溪的信。其中一封涉及丧事、一封讲张次溪的婚事,还有一封中齐白石最早提出了自己“三余”的理论:“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可见二人关系亲密。
  看着白石老人的手迹,一份老人对生活的热爱跃然纸上,在花笺传递。花笺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但世人对美好事物的爱却不曾改变。
其他文献
体会过故宫的雪、关注过故宫的猫、逛过夜场、买过文创后,如今即将600岁的故宫又“官宣”要开始“搞事情”了。日前,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等公开上线,5万张精选文物影像将通过网络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消息一出,不少艺术爱好者们大呼“过瘾”。  据悉,在7月16日举行的“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一口气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7款数字产品。其中,“故宫名画记”是故宫博物院官方
期刊
动笔前,脑海中突然飘过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  说实话,尽管身为“行内人”,面对如此大而泛的话题,笔者竟一时也有些语塞。倒是这几天刷一些社交媒体的热搜话题,舆论的反应挺有点儿意思。  话题之一是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热天里追悬疑剧确实有些烧脑,但看到网上对其“服化道”的各种好评,作为一名“颜控”的笔者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几集下来,着实被其画面深深打动。例如长镜头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图景:歌女
期刊
虽是辅助的角色,但器座的选择、制作绝不简单,几乎所有的器物制作工艺都可以在器座上找到。稳固承载,是对器座最简单直接,也是首要的要求。比如现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玉山子,重达5吨多,200多年来始终巍然耸立,承载它的铜铸器座功不可没。更有甚者——著名的元代玉雕“渎山大玉海”,历经数百年,同为独山玉料的器座也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历史使命。可见,要想器物成为传世名品,搭配一件结实耐用的器座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中国传统工艺史上,器座虽仅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但制作原料多样化且种类繁多,从体量巨大的佛像底座,到书房中的小水丞,均量身定制出最适合的底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器物本身的美感。  清代器座的艺术观赏性受该时期艺术特色的影响,加之精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在历史上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清代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器座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元素,不仅会让画面的空间与结构更加立体,也使画面层次、内容更加
期刊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磊。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她都不疾不徐,相当有自己的节奏。  投身当代玉雕创作30余年,时至今日,程磊是同辈人中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子冈杯”金奖、“天工奖”银奖……这些年来,在中国玉石雕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评选榜单中,往往少不了她的名字;与此同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众自带含金量的头衔同样是她付出与坚持的
期刊
作为包括宫廷陈设在内的中国传统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座古已有之,清代尤甚,又以雍正、乾隆二朝最为讲究,一器一座,随物赋形。其材质以硬木为主,比如紫檀、酸枝、黄花梨、楠木、黄杨木等等,其中以紫檀、酸枝木最为常见;也有以玉石、象牙、青金石、珐琅、沉香、金、银等雕琢的:纹饰则不胜枚举,夔龙、夔凤、螭龙、饕餮、兽面、蟠虺、蝠、猴、鹌鹑、鱼、松、竹、梅、兰、菊、葫芦、石榴、葡萄、西番莲、忍冬纹、卷珠、卷云、
期刊
从书法技法层面来讲,在“宋四家”中,米芾(1051年至110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故宫博物院藏、收入宋拓本《群玉堂帖》的《自叙帖》,大致追述了米芾学书的经历。书时米芾50岁左右,此时其无论是技法还是个人风格都已是成熟期。经历过唐代笔法的简化后,魏晋使转的笔法或许在米芾身上能够找到些遗意,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晋书法的意、笔而自在飞扬。米芾的书法沉浸于数家而晚年自成一家,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各种与艺术收藏相关的场合中看到大量的器座,比如博物馆、拍场、艺博会……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新中式生活家居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稍加留意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工艺美术领域,对于器座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追根溯源地沿袭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创新的改变,更有打破传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呈现。像国人尤为喜爱的玉石雕刻,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本文特地邀请中国珠宝玉石
期刊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
期刊
在农耕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源,是广大农民必须缴纳的皇粮国税。明清以来,统治者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先后实施“赋役合并”“摊丁入亩”等政策。官府不再强征劳役,改用花钱雇工。因此,按人口缴纳的“丁口税”也不再单独征收,纳入农业税中,按土地多寡决定税赋额度。农业税于春秋两季缴纳,称上忙、下忙或上限、下限。  由于税种、税策、时限、附加以及支付等各种变化,留存于今的清代税收凭证上,其银两称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