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求現状分析,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思考,认为跨界演唱创新训练为音乐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跨界演唱 创新训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跨界演唱是声乐艺术中跨越不同声乐流派风格、跨越不同声乐唱法体系的声乐艺术现象,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风格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多元化演唱风格。它主要包含跨越不同的艺术风格、跨越不同的演唱方法、跨越不同声部等现象。①声乐跨界演唱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跨越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不同声部间的多元化应用。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化的课程结构框架,体现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多元化原则,以动态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打造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②
一、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状况
笔者作为普通高师音乐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认为:在日常的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声乐教学环节中,教课内容一般只是美声、民族、通俗其中的一种。声乐教学与作品的训练项目、曲目选择均相对单一,所选择教师所熟悉并习得的一种。以致在有些学校中一年唱的作品寥寥可数。
普通声乐课上,时间有限的声乐课时多用来学习调声、调气、解决高音、纠正吐字等等一系列的歌唱技术问题;从训练作品范围和风格来说,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从演绎作品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相对单一、涉及范围较窄、对作品再创新的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高校扩招影响,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对声乐学习自主性研究与实践能力较差(以器乐为主的师范生更是如此),在如何把握歌唱用声的发展及变化,思维的灵活性;演唱作品在风格的把握上研究不够,往往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为多,而且不够注重积累好的歌唱体验及作品。多数学生对跨界演唱的认知、对声乐发展动态及追求各种色彩多变的声音效果,知之甚少,很少有人去尝试。往范围大里说,对于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理想化、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普通的师范院校中还形成不了气候。
二、跨界演唱是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良好技能之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音乐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加强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③以实践形式才能实施教学,这一转型,它进一步改变了以老师主导,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关系。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必然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尝试使得学生能在创新认识与能力上得以发展。
这一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做一定的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除了组织教学的思路要灵活多变,知识面要求宽,而教师具备音乐技能的多能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才艺引领学生实践,对实施改革并能卓有成效,这其中教师艺术的实践性更为重要。基础教育的转型,考验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及学些什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及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声乐专长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育手段,在引领学生进行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即兴示范演唱作用。随着许多新视听的出现及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跨界演唱的尝试与训练成为必须。
三、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指导意义
其一,明确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具有挑战性。能否掌握跨界演唱,它与个人能否积极尝试有关,这是创新的思考,对于不少师范生来说学会唱多类型风格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尽管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繁多,为学生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们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专业上很少有想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宝贵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未能发掘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提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压力来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创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二字扩展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就音乐教育而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学习方法等的创新等,都是教育发展需要。从价值取向上说,跨界演唱的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在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其具有的挑战性。
其二,认识何为创新及跨界演唱的创新。创新的本意是指“以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的新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跨界演唱正是在演唱的方法,风格及另类作品上,根据理想化的需要进行创新,方能唱出另一种或多种的风格及唱法。从创新的本意可以得出,从演唱的方法上要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在利用现有的声乐共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理想化的,创新不同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其三,跨界演唱的创新需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民美,民通,美通等各类的跨界演唱层出不穷,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唱,在发声变化的灵活性上,在把握作品的应变性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跨界演唱者的探索精神。跨界演唱毕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唱法,创新需要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跨界演唱创新训练要素
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跨界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训练要素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训练学生的条件 1.选择合适学习跨界演唱的学生对象,确定其演唱的主要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学生以基本掌握一种唱法的演唱技能才能为跨界演唱训练的对象。通过声乐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为依据确立跨界演唱唱法的方向。
2.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确定其声乐教学的教师。可以由同一跨界声乐教师教授其主要演唱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亦可由不同的声乐方向的教师教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歌唱特质和学生商量为其制定训练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学生发声习惯、音色气质、个人兴趣等推荐相关的曲目进行训练、学习。
(二)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把握用声,变化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共性原则基础上,多种变化的特质与运用,在整合中变通。
2.演唱不同作品的应变性必须建立在结合不同作品的特质与运用,体验不同特质的独特性,提升意识上的敏感度上。
3.跨界演唱表演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不同风格作品的摄入与尝试上。可结合世界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学习。
4.通过研究与实践,重在积累中孕育跨界经验,培养运用意识,在感受中获取。
(三)跨界演唱创新训练具体学习训练内容有:
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都要进行歌唱技能各要素的训练。同时也要面对演唱中相同技术训练的类似方法。因此初期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强调演唱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1.强化演唱基本要素的训练:
(1)科学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与气息控制训练
(2)正确的声带发声训练
(3)共鸣腔体的混声共鸣训练
2.明确跨界演唱训练的主要目标:
(1)是具备良好的呼吸支持控制能力;不论哪一种唱法气息都能控制自如。
(2)是训练扩展后的音域具有稳定、统一的状态。能在音域范围内灵巧自如地表现各唱法的声乐技巧;明确不同唱法的声音概念并能灵活转换进行演唱。
(3)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音乐风格、语言特征调整声音的共鸣比例状态。能在具体声乐作品的演绎中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4)是吐字清晰自然、灵活并富有特定音乐风格的韵味与美感。
(5)是科学健康的训练嗓音,能持久的保持稳定的歌唱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的非声乐技能演唱要素部分。
(1)加强乐感的培养。通过多听、多看、多思考来提高对所学声乐作品的乐感。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对各类风格演唱的辨识能力。
(2)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着重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①了解各类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艺术特定场景、思想感情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完美的表现作品打好基础。
②作品的音乐风格的把握。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人物风格、语言风格等准确的把握。
③细腻的艺术处理。做完上述学习,对演唱要有一个整体构思。这包括确定作品感情色彩基调,对作品的结构特征、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的变化做出有层次的体现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演绎的艺术处理。
(3)加强舞台表演心理的训练和培养。
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注重良好演唱心理状态的训练。学生还课时就以舞台演唱的标准加以要求。在平时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建设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与热情。
②依据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给学生初次上台表演一定要选择其能胜任的作品。在演唱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为第一次完美演出打下基础。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演唱意识和舞台实践能力。多为学生安排音乐会中表演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相关的演出,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
创新训练是当今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認识及能力的较为理性的探索性训练。跨界演唱研究如何打破常规各种唱法的界限、探索跨界演唱的能力,追求在跨越中唱出新的特色效果,具有创新的特点。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践形式加强艺术体验,提高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对高校音乐专业师资的培养,在才艺的实践能力及艺术的创造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正是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和安.试论声乐演唱、训练中的跨界问题[J].飞天,2011,(24).
[2]郝丽婷.从跨界音乐探多元化声乐教学——浅谈马秋华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6]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陆如鸣,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李云飞,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JSSPITP2028(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邮编:211171)
注释:
①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第6页。
② 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③ 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关键词:跨界演唱 创新训练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跨界演唱是声乐艺术中跨越不同声乐流派风格、跨越不同声乐唱法体系的声乐艺术现象,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唱法、风格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多元化演唱风格。它主要包含跨越不同的艺术风格、跨越不同的演唱方法、跨越不同声部等现象。①声乐跨界演唱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跨越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不同声部间的多元化应用。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化的课程结构框架,体现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多元化原则,以动态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探索构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打造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②
一、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状况
笔者作为普通高师音乐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认为:在日常的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声乐教学环节中,教课内容一般只是美声、民族、通俗其中的一种。声乐教学与作品的训练项目、曲目选择均相对单一,所选择教师所熟悉并习得的一种。以致在有些学校中一年唱的作品寥寥可数。
普通声乐课上,时间有限的声乐课时多用来学习调声、调气、解决高音、纠正吐字等等一系列的歌唱技术问题;从训练作品范围和风格来说,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从演绎作品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相对单一、涉及范围较窄、对作品再创新的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高校扩招影响,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对声乐学习自主性研究与实践能力较差(以器乐为主的师范生更是如此),在如何把握歌唱用声的发展及变化,思维的灵活性;演唱作品在风格的把握上研究不够,往往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为多,而且不够注重积累好的歌唱体验及作品。多数学生对跨界演唱的认知、对声乐发展动态及追求各种色彩多变的声音效果,知之甚少,很少有人去尝试。往范围大里说,对于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理想化、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普通的师范院校中还形成不了气候。
二、跨界演唱是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良好技能之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程强调为学生提供音乐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加强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③以实践形式才能实施教学,这一转型,它进一步改变了以老师主导,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关系。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必然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通过不断尝试使得学生能在创新认识与能力上得以发展。
这一教育观念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做一定的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除了组织教学的思路要灵活多变,知识面要求宽,而教师具备音乐技能的多能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才艺引领学生实践,对实施改革并能卓有成效,这其中教师艺术的实践性更为重要。基础教育的转型,考验着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质量及学些什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及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非常重要。声乐专长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育手段,在引领学生进行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即兴示范演唱作用。随着许多新视听的出现及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跨界演唱的尝试与训练成为必须。
三、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指导意义
其一,明确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具有挑战性。能否掌握跨界演唱,它与个人能否积极尝试有关,这是创新的思考,对于不少师范生来说学会唱多类型风格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尽管音乐师范生的课程设置繁多,为学生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们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专业上很少有想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宝贵的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未能发掘是多么可惜的事情!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提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压力来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创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二字扩展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就音乐教育而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教育的创新,学习方法等的创新等,都是教育发展需要。从价值取向上说,跨界演唱的思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在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的认识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其具有的挑战性。
其二,认识何为创新及跨界演唱的创新。创新的本意是指“以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的新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跨界演唱正是在演唱的方法,风格及另类作品上,根据理想化的需要进行创新,方能唱出另一种或多种的风格及唱法。从创新的本意可以得出,从演唱的方法上要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在利用现有的声乐共性知识的基础上,开拓理想化的,创新不同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其三,跨界演唱的创新需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民美,民通,美通等各类的跨界演唱层出不穷,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唱,在发声变化的灵活性上,在把握作品的应变性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跨界演唱者的探索精神。跨界演唱毕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唱法,创新需要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跨界演唱创新训练要素
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跨界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训练要素供大家参考:
(一)实施训练学生的条件 1.选择合适学习跨界演唱的学生对象,确定其演唱的主要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学生以基本掌握一种唱法的演唱技能才能为跨界演唱训练的对象。通过声乐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为依据确立跨界演唱唱法的方向。
2.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确定其声乐教学的教师。可以由同一跨界声乐教师教授其主要演唱方向和跨界演唱方向。亦可由不同的声乐方向的教师教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歌唱特质和学生商量为其制定训练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学生发声习惯、音色气质、个人兴趣等推荐相关的曲目进行训练、学习。
(二)跨界演唱创新训练的教学原则
1.把握用声,变化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共性原则基础上,多种变化的特质与运用,在整合中变通。
2.演唱不同作品的应变性必须建立在结合不同作品的特质与运用,体验不同特质的独特性,提升意识上的敏感度上。
3.跨界演唱表演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在不同风格作品的摄入与尝试上。可结合世界音乐文化相关内容学习。
4.通过研究与实践,重在积累中孕育跨界经验,培养运用意识,在感受中获取。
(三)跨界演唱创新训练具体学习训练内容有:
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都要进行歌唱技能各要素的训练。同时也要面对演唱中相同技术训练的类似方法。因此初期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强调演唱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1.强化演唱基本要素的训练:
(1)科学合理的歌唱呼吸方法与气息控制训练
(2)正确的声带发声训练
(3)共鸣腔体的混声共鸣训练
2.明确跨界演唱训练的主要目标:
(1)是具备良好的呼吸支持控制能力;不论哪一种唱法气息都能控制自如。
(2)是训练扩展后的音域具有稳定、统一的状态。能在音域范围内灵巧自如地表现各唱法的声乐技巧;明确不同唱法的声音概念并能灵活转换进行演唱。
(3)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音乐风格、语言特征调整声音的共鸣比例状态。能在具体声乐作品的演绎中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4)是吐字清晰自然、灵活并富有特定音乐风格的韵味与美感。
(5)是科学健康的训练嗓音,能持久的保持稳定的歌唱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的非声乐技能演唱要素部分。
(1)加强乐感的培养。通过多听、多看、多思考来提高对所学声乐作品的乐感。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对各类风格演唱的辨识能力。
(2)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着重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①了解各类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艺术特定场景、思想感情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完美的表现作品打好基础。
②作品的音乐风格的把握。充分了解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人物风格、语言风格等准确的把握。
③细腻的艺术处理。做完上述学习,对演唱要有一个整体构思。这包括确定作品感情色彩基调,对作品的结构特征、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的变化做出有层次的体现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演绎的艺术处理。
(3)加强舞台表演心理的训练和培养。
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注重良好演唱心理状态的训练。学生还课时就以舞台演唱的标准加以要求。在平时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建设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与热情。
②依据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给学生初次上台表演一定要选择其能胜任的作品。在演唱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歌唱状态为第一次完美演出打下基础。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演唱意识和舞台实践能力。多为学生安排音乐会中表演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相关的演出,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
创新训练是当今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認识及能力的较为理性的探索性训练。跨界演唱研究如何打破常规各种唱法的界限、探索跨界演唱的能力,追求在跨越中唱出新的特色效果,具有创新的特点。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实践形式加强艺术体验,提高对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了解与认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对高校音乐专业师资的培养,在才艺的实践能力及艺术的创造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跨界演唱的创新训练正是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备战”社会提供了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和安.试论声乐演唱、训练中的跨界问题[J].飞天,2011,(24).
[2]郝丽婷.从跨界音乐探多元化声乐教学——浅谈马秋华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刘大巍.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6]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
陆如鸣,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音乐理论研究工作;李云飞,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2JSSPITP2028(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邮编:211171)
注释:
①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第6页。
② 杨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③ 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