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是这么引爆的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乐章 成年
  有了商业模式, 创业能不能成功, 其实就看能否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流行。每个企业引爆流行的手法和力度各不相同,但能否风行的决定性因素却是相通的。
  
  2003 年的某一天, 对住在汉堡的德国小伙Lars 而言, 终身难忘。这一天, 他无意中得到一本名为《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的书, 一种久违的怦然心动之后, 他有了再创办一家企业的构想, 尽管他正在经营的企业当时运营良好。
  一直以来, 他都有个强烈的渴望和期待解决的“痛苦”: 我的朋友还认识什么人? 以往的经验让Lars 深刻感受到, 能够为自己带来潜在商业机会的不是和自己接触紧密的那些交际圈里的人,而是这些人各自的交际圈, 即“对( 像我这样的) 商业人士而言,可以提供最大潜在机会的往往是自己的二度交际圈”。
  《引爆点》让Lars 明析了流行背后的驱动因素, 有了一个可以解决这个“痛苦”的构想。很快, 这个构想成为现实, 并于2003 年11 月以社交网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行网”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且明确定位在商务领域。OEPNBC 在成立仅3 个月的2004 年2 月就奇迹般实现盈利,2006 年1 月, 其注册用户飞升至100 万人, 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务社交网站, 并且于2006 年12 月携150 万注册用户成功登陆法兰克福股市, 据说,价值少于1 亿欧元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法兰克福上市的。其中, 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占78%, 企业家和总经理占28%。与此同时, 全球其他社交网站却大多经营惨淡。
  
  别不把权宜之计当回事儿
  行动主义的Lars 为了创业, 在考上大学后在校园里只待了一天就宣布休学, 只因为他当时有了一个创业的想法。这一次也一样, 想到就干。“当时,Lars 手头只有4 万欧元, 他找到一家IT 技术公司, 希望他们按照他的设想替他设计一个网站, 让人们利用这个网站可以方便地知道朋友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 提高寻找商业机会的几率。” 行网中国区总裁宋新宇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道。4 万欧元根本不足以让那家公司为Lars 提供服务, 可Lars 的想法引起了在座几位年轻人的兴趣。
  不久, 行网以商务社区网站的形式推出了1.0 版本, 只对注册用户开放, 用户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自己的俱乐部, 并可给自己想邀请的人发出加入邀请, 注册信息完全真实, 当有会员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可以随时登录网站变更自己的注册信息。会员便可以方便地在网站上搜索、了解、不断扩展自己的交际圈。网站只对选择更多额外服务的注册用户实施收费, 并以此为盈利手段。其实,Lars 相当于成立了一个面向商务人士的社交网站。
  “我靠内在的感觉来管理企业, 一开始真的对行网没有什么计划, 当时只是觉得每件事情都可以解决。”当被问及创立行网之初的规划时,Lars 说道,“在创业初期, 我就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 只把从行网上赚到的钱投资到行网上, 不要花钱太多( 除了那4 万欧元启动资金外)。”在1.0 版本推出后, 他也只是把自己想到、可以做的事情做了。靠私人关系拓展会员,给自己认识的2000 多个人发送了邀请,开通的第一天,Lars 就靠自己的私人关系邀请到472 个会员; 在网站上设立一个行网俱乐部, 对所有会员开放, 让他们可以自由发表对网站的看法和意见; 他坚持不断地对这个俱乐部里的反馈进行认真的梳理, 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无论汲取来的精华是大是小, 都坚持每周形成一个更新方案, 更新一次网站。这种一人公司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周, 直到他在飞机上偶然结识了日后的联合合伙人Bill, 觉得可以和Bill 联合起来让网站发展得更快。
  “对创业者而言, 最大的风险就是有了好的想法却不行动。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 但真正开始创业的却只有少数。”Lars 创业初期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似乎都是些考虑不长久的权益之计, 治标不治本,但仔细审视Lars 的这些“权宜之计”, 其实都是资源高度集中、目标非常明确的处理方式, 花费不多又便于实现, 十分灵活。资源总是有限的, 有时需要走捷径,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权宜之计往往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瞧, 那些联络员!
  “Lars 非常聪明, 在创立初期,Lars并不缺钱, 但他却吸纳了十几家小笔天使投资。Lars 看重的是他们背后的人脉, 因为这些天使投资也是非常好的品牌传播者, 只是如果不让他们投资, 这些天使投资就不愿进来。”宋新宇说。
  同样的信息, 传递给不同的人, 做出的反应会完全不同。按照引爆点理论,任何流行都有爆发、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 这个时刻就是所谓“引爆点”。引爆点就像一个开关, 往往被隐藏在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角落。能够触发引爆点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具有特质的个别人物,有联络员(Connector)、销售员和内行(Mavon), 找到其中任何一類, 都意味着找到了引爆流行的钥匙, 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无可限量。
  创业初期, 积聚人气是社交网站的首要任务。在商界的结交面广、影响又大的天使投资, 正是担当将行网的服务快速传播给更多商务人士的联络员的不二人选,行网也正是这些天使投资人最感兴趣的类型, 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初创期企业。很快,行网的收费用户就占到13%, 顺利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尽管当时尚未盈利。
  Lars 也利用行网为自己寻找更多的联络员, 中国区CEO 宋新宇就是其中一位。2005 年宋新宇在某一期的《德国商报》上读到一篇关于商务社交网站的介绍,引起了曾经在德国留学多年、一直比较关注德国资讯的宋新宇的好奇心。他当时已经在中国创立了自己的易中创业公司, 平时常常要向众多客户同时发送E-mail 进行沟通, 成本很高, 因此特别希望有一种高效便捷的管理工具, 可以提高他和客户的沟通效率, 降低成本。看到报上的介绍,他一一注册上去感受了一番。“我发现行网的私人俱乐部非常适合我, 俱乐部的主人只要发送一个公告就可以让自己俱乐部的所有会员都能收到信息, 非常便捷。于是我就去汉堡找到行网, 希望租给我一个私人俱乐部。”当时, 行网的私人俱乐部规模一般是几千人, 当Lars 听说来了个手上有1 万个会员的人, 想租赁私人俱乐部时, 跑来对他说:“你不觉得我们一块儿做中国的行网不比你做一个私人俱乐部更好吗?”
  当时, 宋新宇还有些犹豫, 做这样的决定应该再多了解一下, 更何况他已经订好当天离开的机票,Lars 劝他把机票退掉, 因为当天晚上行网在汉堡就有一个会员的线下活动。“Lars 告诉我有800 个人报名。一开始,我想也就可能会有四五十人到场。可到了晚上, 他们在汉堡港口边的一片空地上搭起帐蓬, 外面黑压压的一片汽车, 帐蓬里面人山人海, 少说也有六七百人。”宋新宇意识到,“这么好的事情不去做, 那恐怕就是傻子了。”
  其实,Lars 本人就是一位典型的联络员, 他不仅社交能力强、结识面广, 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朋友圈里的焦点人物, 可以轻而易举地鼓动起他认识的人, 为他提供帮助, 对认识他的人而言, 作用很大。“ 我就是一位典型的联络员。” 读完《The Tipping Point》,Lars 就变得喜欢这样定位自己。创立第一天就为网站拉来472 位用户, 之后又成功吸引十几个风险投资人, 从联络员的角度看, 行网现在的所有会员其实都是通过Lars 这个联络员建立起联系的。
  


  
  黏住你的用戶
  排斥和接受之间、可以风行和不能风行之间的分界线其实比表面上看到的更窄。任何信息想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 形成流行, 关键在于其内在的质量。因此在Lars 看来, 行网能否风行起来、成为流行, 为用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的质量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潮流本身没有附着力时, 再多的联络员也没法引爆真正的流行。
  有一位德国律师, 酷爱高尔夫, 于是他在行网上成立了一个高尔夫俱乐部, 如今他的俱乐部规模已经达到9000 多人, 他不仅利用这个俱乐部结识了众多和高尔夫爱好者, 还和其中多位会员在现实生活中达成了商务合作,甚至已经吸引了多家银行主动前来赞助这个俱乐部的线下会员活动。这只是彰显行网服务价值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如今, 行网的会员已创建5300多个国际性的社区, 每月由会员自发组织的线下商务会议和活动多达2000多个, 会员28% 为企业家、总经理, 52% 为经理, 20% 为服务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我们所有服务项目的升级版, 灵感都来自用户。”在遥远的法兰克福接受本刊专访时,Lars 强调道。从1.0 版本推出那天开始,Lars 就要求, 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持每周更新一次网站, 改进服务,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只是如今的具体工作已经有专门的产品管理部专职负责。跟踪后台数据、分析行网俱乐部的会员意见、从市场上带来的创意等, 各种途径汇集来的需求都会汇总到产品管理部, 小幅度更新由产品管理部决策, 较大的决策则需要将提案上交董事会决策。每年, 公司还会召开一次全员讨论会, 就产品改进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触发流行的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附着力, 附着力总是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说话。行网总是在很小的细节上表现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价值来。他们会对用户做更个性化的细分, 有些人只希望维护自己已有的关系网, 有些人则希望不断扩大自己的关系网, 还有些人更喜欢在线下发展自己的人脉、促进事业的发展。针对不同的人群会提供不同的隐私保护措施和服务项目。他们还和Skype、FT、Radisson 酒店、美国运通、宝马、携程等众多知名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为行网的PremiumWorld 高级会员提供优惠服务和价格,“因为这些伙伴能够为我们的会员带来有价值的服务, 所以我们和他们的合作不会收取费用。”尽管外界有人对行网单纯依靠会费盈利的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表示怀疑,Lars 却丝毫没有动摇这一信念的想法。为了给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产品管理部还会对网站后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 比如会员近期讨论的热点词汇、提到某位人物的数量, 等等, 以便为联盟伙伴的选择等重大决策提供更多指导意见。
  Lars 成立行网之际, 社交网站风靡美洲, 但欧洲的社交网站尚且处于星星之火的状态, 恰恰是触发社交网站在欧洲大流行的引爆点的最佳时机。能够引爆流行的关键人物、可以不断增加黏性的服务本身, 在一个非常有利于引爆流行的时间, 使Lars 引爆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商务社交网站的流行,他只用了3 年时间。
  
  社交网站
  你能想象吗, 某国际知名公司近乎一半的生意是由自己的离职员工提供的, 而他们现在和自己的离职员工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在商务社交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离职员工社区?
  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们的应用主要以娱乐为主, 随着网络的不断社会化, 人们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等方面, 更希望网络能对工作、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撑和帮助。
  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 顾名思义,就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 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在社交网站模式下, 用户可以搜索的对象都是朋友的朋友, 因而从诚信和安全的角度给了用户更大的信心和保障。此外, 在社交网站中, 不经朋友介绍和用户确认, 用户的个人资料是不能被陌生人看到的, 对个人的隐私也有保障性。
  
  找一找,谁是联络员?
  做个游戏。列一份40 人的朋友圈名单, 不包括家人和同事, 往回推想你同这40 位朋友建立友谊的所有过程。你会发现, 从所有朋友那儿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就是你交际圈里的联络员。
  可见,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并不是环形的, 而是金字塔形的, 这些站在社交金字塔顶端的联络员们有把全世界的人联系起来的天赋。
  栏目编辑:王小瑛 wangxiaoying@cbnet.com.cn
其他文献
1、接纳你自己  社交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与厌食症相似。厌食症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对身材极度不满。这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 而不接受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小父母没有教会我们爱自己。接纳自我, 可以从停止对自己的挑剔、批判、责难做起, 不再苛求自己, 不再急于从负面情绪中逃开。真实面对后, 常常发现事实没有之前想得那么可怕。就像有人说的: 真相往往是友善的。    2、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亲戚  
期刊
这是一支敢向国际竞争对手叫板的队伍, 因为他们怀揣着成就世界级管理软件企业的梦;  这是一支不畏险阻的队伍, 因为他们历经20 载的岁月,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  这还是一支踏实肯学的队伍, 因为他们知道实现梦想得靠过硬的能力;  在基于“梦道力”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推进下, 用友这个正值风华的企业, 在大跨步地向梦想迈进。    “逮”到兴旺真的很不容易! 3 月适逢用友公司春节后的首个
期刊
对于某些人来说, 社交是一場盛大的舞会, 自己则是万众瞩目的明星;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 社交是被迫去跳的舞蹈—带着沉重镣铐。还有很多人, 直接当了社交逃兵。    恐惧社交的, 不光是你  其实这个社会中不光只有你一个人面临社交的焦虑和恐惧,几乎所有人都曾在某个时刻被突如其来的社交恐惧所打垮。  一份来自美国的研究资料称, 约有40% 的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那些神采奕奕的政界人士和明星,
期刊
请允许我再重复一遍: 优秀的人经过自我内心的折磨, 也会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  如果你执意要以自己“内向”作为折磨自己不去参与社交的理由的话, 我想告诉你:    社交高手并非个个都性格外向、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因为再外向的人也有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一面, 再内向的人也有可以懂他们的人。喜欢独处的内向者, 并不代表“社交商”的指数低。    首先, 打开你的心  “一个人的OPEN 状态有多大, 就
期刊
这和“痛并快乐着”是一样的情绪, 一方面人们渴望社交, 认为社交里有黄金屋, 社交里有颜如玉, 另一方面人們又惧怕社交。在《职场》此次关于社交商的调查中:13.05%的人认为自己有非常严重的社交恐惧,60.76% 的人认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66.72% 的人最害怕社交场合里没有认识的人……大多数人对社交又期待又害怕,有点儿像古时未曾谋面的男女婚嫁时的心情, 既期望看到对方, 又害怕看到的对
期刊
患有社交强迫症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人讲究人脉, 社交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开始时还觉得自己生活充实, 但这种层次肤浅、基于利益的社交关系并不能长久, 日子久了反而会成为一种痛苦。还有一种人之所以频繁社交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他们迷恋社交往往源于内心的自卑, 或者是为了逃避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现状。  Jim 属于第一种。我几乎不肯定, 眼前这个在沟通领域创业并提供咨询服务超过20 年的Jim,
期刊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将是如何扩大‘我们’的圈子, 缩小‘他们’的圈子”——引自《最重要的事》    这不是说那个始于15 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 而是指“社交圈”。比如“欧美同学会”、“同城姐妹约会”、“ 亚力山大”、“富力会”这样的顶级社交会所形成的社交圈, 甚至你的QQ 群、MSN 好友群都是你的社交圈。  為了分担风险, 我们把钱存入不同的银行, 购买股票、基金或者投资实业, 同样
期刊
趁热打铁! 下面有请星座专家苏醒上场, 给我们提供点儿话题谈资, 说说12 星座的社交之道——    双鱼座—多找寻积极乐观的伙伴  双鱼敏感细腻, 本质上属于不喜欢社交的类型。他们在人多的地方会表现出羞涩拘谨的样子, 而且双鱼怕麻烦, 宁可做做白日梦也懒得与人打交道。另外, 双鱼做人缺少立场,在社交场合总会看到双鱼为了人际关系不得不“对对对, 是是是”。  建议:   多和乐观积极的人在一起相处
期刊
Lydia, 来自本土最大的猎头公司Westsea 大翰咨询公司的华北区业务拓展经理, 一位“以社交为生”职场人士, 用愉快的声音和我分享了她建立工作社交圈的方式。    专业共鸣  尽管培训、短期课程、论坛、专业会议和Party 等场合都是结交客户和候选人的好地方, 但Lydia 并不经常通过这些方式组建她的人际圈。  Lydia 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打陌生拜访电话。猎头常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
期刊
如果说上班族开拓自己的“职场人际圈”至少有环境可依的话, 那些崇尚自由职业的SOHO 一族怎么办? 他们是否已经被“职场圈地运动”排除在外?    投出一片阳光, 就必然落下一片阴影。SOHO 的优势人人耳熟能详, 可是说到社交, 没人会否认, 为数不少的SOHO 人正日益焦虑于社交匮乏所带来的孤独和自闭。一字之差,SOHO 怎么就成了SOLO?  最近一个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SOHO 工作者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