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遗传背景籼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23品系的抗性评价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en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含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和Xa23的材料为供体,以课题组选育不含Xa21或Xa23基因的材料为受体,通过杂交、复交等方法,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世代选择,将含有Xa21和Xa23基因的材料、含与不含Xa21或Xa23基因的姊妹系接种7种广泛使用的白叶枯病菌种生理小种,分析了这些材料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表明含有抗性基因Xa21的水稻材料抗性累计(HR、R、MR)所占比例依次为菌株HNA1-4、PXO86(84.62%)>YN24(82.14%)>GD1358(73.08)>PXO99(67.86%)>GDA2(63.33%)>FuJ(6.67%),表明含Xa21基因材料对菌株FuJ所诱发的白叶枯病基本无抗病能力,但对于其他菌株,仍有36.67%~15.38%的材料易感病;含Xa23基因的材料在所有诱发菌株中抗性累计(HR、R、MR)均在76%以上,仍有23.02%~15.52%的材料对7种诱发菌株没有抗性.通过对菌斑长度变异系数大小的分析,表明含有Xa21或Xa23基因的材料对不同菌株抗病能力或对同一菌株的抗病能力不同材料有较大的变化.通过对诱发白叶枯病菌株间菌斑长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有Xa21的材料菌株GDA2或HNA1-4与对应的其他6菌株之间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含有Xa23基因的材料菌株YN24、GD1358、PXO86与对应的其他6种菌株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此2类基因材料抗性鉴定选取对应菌系可以提高选育效率.通过对姊妹系的分析表明,Xa21或Xa23基因的白叶枯病抗性与选育材料的背景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Xa21基因的材料抗性与亲本材料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25**),Xa23基因材料抗性与亲本材料呈显著正相关(R=0.2212*).
其他文献
如何推进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业与气象大数据进行强融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端的数字化和消费端的产业化,推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州气象部门以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气象服务与农业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广州都市农业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促进广州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广州都市农业现代化.
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玉米在云南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和变化动态,玉米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结果表明:⑴ 玉米作为云南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居首位,玉米产量至2010年以来超过稻谷居第一位,最近3年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在三大主粮生产中所占比例均超过60%,玉米生产对维护云南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⑵ 云南玉米产值、总成本、现金成本及现金收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效益呈下降趋势,最近8年净利润连续为负,主要原因是总成本中人工成本上升速度过快.⑶ 最近10年的玉米平均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61.2%,物质与服务
学位
学位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重要的迁飞害虫,具有迁飞速度快、适生区域广、繁殖能力强、危害程度高、防控难度大等特点.为了明确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时期和次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提供理论依据,田间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别于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收获期测定主要产量指标,分析防治时期、防治次数、施药间隔周期与防治效果、产量增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时期防治处理对草地贪夜蛾防效的影响程度均呈随防治时期推后而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在海南省可周年繁殖,世代重叠严重,常年危害海南鲜食玉米,防治困难.为了解海南省不同虫口密度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鲜食玉米各个阶段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接种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方法来模拟自然危害,研究其经济阈值.结果表明,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各阶段,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ln(x)+0.1258、y=0.0546ln(x)+0.1863、y=0.0589ln(x)+0
芒果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ia robusta)是我国外来危险性入侵害虫,坚硬的瘿壳导致药剂防治困难.植食性昆虫主要通过触角接收植物挥发物选择寄主,本研究采用触角电位联用仪(EAG)和“Y”型嗅觉仪观察瘿蚊成虫对芒果叶片挥发物成分(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异松油烯、乙酸乙酯)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选择,结果显示:EAG反应值大小排序依次为 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异松油烯>乙酸乙酯,α-蒎烯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挥发物.虽然雌虫对于α-蒎烯、3-莰烯、α-石竹烯3种物质的EAG反应值比
睡莲叶片胎生现象是繁育途径的重要补充,对种群的传播、扩散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和分析睡莲叶片胎生现象相关的代谢路径和调控基因,为深入认识睡莲叶片胎生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以叶片具有胎生现象的\'小花睡莲\'(X)和叶片无胎生现象的\'蓝星睡莲\'(L)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叶片4个发育阶段的叶脐部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对照(L)和样品(X)叶片不同发育阶段测序结果: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34909个基因(48.65%)表达上调,3
橄榄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成分的含量与橄榄品种、加工过程及储存条件等密切相关.分析我国乌橄榄和青橄榄2个主栽橄榄品种,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结合统计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非靶向代谢物分析流程筛选鉴定出47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其中氨基酸9种,黄酮多酚类20种,油脂类8种,有机酸类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2种,其他5种.乌橄榄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罗汉松脂素、高车前苷、杨梅素、花旗松素、1-棕榈酰-2-月桂酰-sn-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