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启示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课堂教学
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
现代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的。这种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完成的。学习就是在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作用来建构知识或解释现实的,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同时,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者的合作,认为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其中,父母、同伴和老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启示
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构建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是一项迫切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形成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要不断诱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全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独自确定,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无需关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希望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次级任务和次级目标,在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作用,在师生协作互动中建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有效建构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促进学生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为此,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求知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的状况,要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教和学,在共同设疑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这样,师生在不断的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提供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学习者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提供的材料要结合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建构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环节和步骤,如发现新问题—设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反思并优化解题策略。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的保障,这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另外,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在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的同时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五)注重反思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建构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不是让学习者简单地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与自己设置的目标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提高学生对目标的制定和确立、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改善,最终提高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
(六)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建构主义教学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体验。认为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因此,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允许和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而不是忽略和抹杀。评价学生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等方面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受到了鼓舞而信心倍增,也就更加清楚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关键词 :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课堂教学
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内涵
现代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的。这种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完成的。学习就是在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作用来建构知识或解释现实的,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同时,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者的合作,认为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其中,父母、同伴和老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启示
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构建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是一项迫切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形成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要不断诱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全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独自确定,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无需关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希望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和任务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次级任务和次级目标,在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作用,在师生协作互动中建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有效建构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促进学生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三)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为此,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求知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的状况,要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教和学,在共同设疑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这样,师生在不断的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提供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学习者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提供的材料要结合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建构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必要的环节和步骤,如发现新问题—设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反思并优化解题策略。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的保障,这样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另外,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在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的同时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五)注重反思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建构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不是让学习者简单地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与自己设置的目标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提高学生对目标的制定和确立、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改善,最终提高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
(六)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建构主义教学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体验。认为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因此,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允许和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而不是忽略和抹杀。评价学生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等方面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受到了鼓舞而信心倍增,也就更加清楚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