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收费奖助体系为着力点,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提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张光胜(1975-),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伟超(1979-),男,河南新密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3)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01-0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各行各业骨干力量的主要来源,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不适应,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不足,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有待破除。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并加大了投入和支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日益凸显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加快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根据《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和《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887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速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河南理工大学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改革招生制度
  1.科学配置招生计划
  学校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学院的导师力量、科研水平、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科学配置研究生招生计划,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对招生计划进行再分配。招生指标原则上向社会急需、培养基础条件优良、科研经费充足、培养质量高的学科倾斜。
  2.持续优化生源结构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优秀生源,逐步改善学缘结构。继续实施本硕连读、硕博连读选拔制度,逐步加大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博士招生中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比例,严格控制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逐步减少直至停止招收非脱产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3.完善博士招生选拔办法
  探索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制度,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报考资格和选拔程序等,由报考人员提供相关申请材料,经招生学院组织审核专家组进行书面评审后,提出面试名单并进行面试,学院招生工作小组根据材料评审及面试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
  4.切实加强复试工作
  逐步提高硕士统考生参加复试(面试)的比例,扩大优质生源选拔范围。强化研究生复试工作的规范性,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选拔过程公平公正,优中选优。扩大学院复试工作的自主权,学院根据复试(面试)情况自主确定拟录取名单,择优选拔,宁缺毋滥。
  5.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进一步扩大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实现导师直接参与招生选拔,充分尊重导师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意见,通过综合考核考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及系统的知识结构,考查考生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促进优秀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二、创新培养模式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认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育载体,着力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培养各环节,强化学术道德教育,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研究生学风的进一步好转;通过组织开展宣讲报告会、座谈会、学术规范交流会等形式的科学道德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三是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营造鼓励创新学术氛围;深入开展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培育研究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四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通过项目合作、科研攻关、技术开发与推广等,不断提高研究生服务的社会能力。
  2.创新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是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力争5年建设50门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精品课程。二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工作,鼓励由国外著名学者教授讲授研究生课程;鼓励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三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并支持优势学科在高水平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共同解决生产或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增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鼓励研究生面向现场技术难题,产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聘请校内外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二是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严格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选聘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导师,选聘创新能力强、认真负责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遴选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开展示范性基地建设工作,力争5年内建成10个高质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计划,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培养过程管理和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并及时将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到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二是加大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力度。继续实施优博培育基金资助计划,及早发现并大力扶持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产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争创较多的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加大研究生创新性成果奖励力度,鼓励研究生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产出更多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三是完善研究生自主创新机制。实施研究生创新支持计划,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鼓励研究生自主组建一批相对固定的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研究生学术研究组织,积极参与省级及全国性的比赛活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研究生下实验室工作制度,鼓励研究生自主设计实验等,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平台,从事创新性研究。四是营造研究生学术创新氛围。积极开展知行讲坛、“学术人生”专家学者访谈等系列活动,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形成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继续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持续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的热情。
  三、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1.完善博士生导师上岗审定制度
  实行“评聘分离,动态上岗”,实施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强化导师岗位意识、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招生指标向学术水平高、科研任务足、培养质量好、师德师风高尚的导师倾斜,逐步实现优秀博士生导师多招生,不符合上岗条件的导师不招生。
  2.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进一步明确导师责任和义务
  增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感,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3.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支持导师访学或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增强导师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健全导师聘任后的监督管理,实行导师任期考核制度,推进导师动态跟踪管理。
  四、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1.健全质量管理机制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邀请一定比例的科研院所高水平学者参加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同时邀请一定比例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定期开展自我评估等工作。
  2.完善淘汰机制
  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考核与淘汰机制,以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性、动态性为原则,强化淘汰机制政策落实,同时畅通研究生申诉途径,使研究生进退有序。
  3.强化质量外部评价
  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手段,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外审力度,落实国家和省主管部门抽检结果处理意见,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组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工作,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强化质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4.建立质量信息平台
  根据国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建设在学研究生学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实施研究生教学评价制度,增强研究生教育督导力度,完善学科定期自评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定期发布质量报告和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五、完善收费奖助体系
  1.加大奖助经费投入力度
  按上级规定统筹政府投入经费、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奖助政策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
  2.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确定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研究生学费收取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学年不高于8000元和10000元,具体收费标准以省有关部门审批结果为准。
  3.落实研究生国家奖助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关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的政策,完善相关各项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办法,规范评审流程,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激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
  统筹规划和使用国家财政拨付的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培养经费、学校筹措经费、社会捐助资金等,调整研究生优秀奖学金为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社会服务积极以及家庭经济紧张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5.加大研究生“三助”工作力度
  逐步加大研究生兼职从事“三助”工作岗位设置数量,并逐步提高研究生“三助”工作津贴,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列支,助教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学校或相关单位承担。
  6.落实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年度最高限额,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应贷尽贷,切实帮助贫困家庭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7.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面向研究生设立奖助学金、专题研究资助计划,或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就职锻炼机会等。
  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新体系;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奖助体系,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奖励和资助体系。到2020年,学校基本建成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亚红,张春生.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2]马新.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6,(4).
  [3]刘现军.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与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1).
  [4]赵文翠.适应时代需要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1994,(3).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等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图书资源服务中存在的图书资源不足、电子资源利用技巧与方法缺乏以及馆员与读者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加强培训与资源整合和着力解决馆员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措施,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图书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3-),女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摘要: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人际关系有着一般社会成员人际关系的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图书馆馆员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其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从观念意识和实际行动上采取正确方法与措施进行调适。  关键词:人际关系;调适;高校图书馆  作者简介:史小飞(1970-),女,吉林梨树人,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湖南 永州 425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校级课题资助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