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在海州—韩山断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

来源 :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州—韩山断裂是连云港地区一条重要断裂,属于海泗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断裂隐伏于较浅的覆盖层之下且控制了基岩岩性分界.浅层地震反射法作为断层探测的首选方法,对海州—韩山断裂进行探测时仅能识别出基岩顶面反射波,难以实现对断裂的准确判别.而折射层析成像法适用于速度横向差异大的区域,可获取断层两盘岩性速度差异信息,进而判定断层位置,弥补反射法的不足.本文在跨海州—韩山断裂同一位置上联合应用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探测方法,进行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合成地震记录验证.研究表明,浅层地震反射和折射层析成像两种方法联合探测海州—韩山断裂,较单一方法可对断层实现更精准的定位,获取更丰富的断层信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断层探测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太平洋是海表温度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发生的主要区域,但对太平洋海洋热含量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分析了1980—2020年太平洋上层(0~300 m)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IAP数据,本文首先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提取不同时间尺度的海洋热含量信号,并利用正交经验分解法(EOF)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海洋热含量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得到了太平洋0~300 m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以及长期变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年际变化之外,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长期变暖
海岸带盐沼植物能够减小波浪流速、削弱波能,具有生态缓冲功能,研究河口海岸盐沼植物对波浪的消减机理对于近岸区域的固岸护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开源CFD软件包OpenFOAM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首先模拟了溃坝波越过三角障碍物及孤立波在斜坡海岸的爬坡过程,结果显示OpenFOAM模型可精确地捕捉溃坝波传播和孤立波自由水面的运动过程.随后模拟了孤立波在植物波浪水槽中的形成、发展和衰减过程,孤立波通过植物带后波高明显降低,植物对波浪能量的衰减作用明显.最后探讨了正弦波在植物海岸上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波高衰减程度与
根据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基于345对组织与员工配对调查数据,运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响应面分析以及块变量分析法,探讨组织-员工工作家庭边界融合度匹配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及工作繁荣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员工工作家庭融合度一致性匹配对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繁荣有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与组织融合度低-员工融合度低的匹配相比,组织融合度高-员工融合度高的匹配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及工作繁荣的正向影响更强;组织-员工工作家庭边界融合度差异性匹配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及工作繁荣有负向影响,具体而言,与组织融合度高-员工融合度低的匹配相比
轨道数据是卫星资料处理过程涉及的重要参数,高质量HY-1 C卫星产品离不开准确的轨道计算.本文从两行报(Two-Line Orbital Element,TLE)中提取数据,使用STK(Satellite Tool Kit)软件准确模拟出卫星轨道并输出星历表,通过比较两种计算HY-1 C卫星轨道算法的精度,评估摄动因素对轨道计算的影响.方法一未考虑摄动,以参考时间的轨道根数为基础外推出观测时间的星历参数,进而计算卫星轨道数据;方法二采用考虑摄动的SGP4模型进行轨道计算.结果表明摄动对轨道计算结果影响明显
基于南海北部浮标和潜标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数据,通过一套几何算法计算了台风海鸥(1415)期间ADCP的空间变化和流速误差,并进行数据校正.浮标上,台风过后ADCP的水平位移最大可达2.61 km,水平流速误差最大可达0.27 m/s,垂向流速误差最大仅为5×10-4 m/s;温跃层流速校正值在台风过后显著大于流速测值,这表明水平校正对于温跃层流速的质量控制很重要.潜标上,ADCP最大垂向位移增量为179 m,最大绳子倾角为35°,最大水平位移为1.5 km;ADCP水平流速误差和倾角误差都
本文利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DEMETER电磁卫星观测的极低频/甚低频(ELF/VLF)39 Hz~6 kHz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观测量,将研究频段划分为5个子频段对东北亚地区(38°N~58°N;105°E~145°E)内发生的8个Ms≥5.0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一地震不同频段异常扰动区域并不完全在同一位置,且同一地震的不同频段地震前后扰动形态也并不一致;8个地震40次统计中有25%的统计数据虽然基本在地震前后所有时间段都超过阈值2σ,但未见明显扰动规律,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学溶解氧传感器可获得海水溶解氧时空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长期监测,但因其在贮存期间和布放期间会发生“贮存漂移”和“测量漂移”,需要进行校准.现有的实验室校准方法周期长、操作复杂.本文研究了光学溶解氧传感器在空气和水体两种不同介质中的响应特性,提出一种利用空气介质的光学溶解氧传感器现场校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仪器的两点校准模型.经实验验证,该校准方法能够有效修正溶解氧传感器的数据漂移,校正后的传感器测定值与Winkler滴定的标准值偏差在±6μmol·L-1以内.该方法可以实现光
利用川滇地区的GNSS和GRACE数据,结合不同地球模型和负荷理论,研究了地球模型对地表季节性负荷形变计算的影响,该工作对于选取合适的地球模型开展负荷形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①川滇地区GNSS观测的地壳垂向季节性形变振幅为20 mm左右,GRACE反演的垂向形变与GNSS的结果相位一致,振幅存在差异.②区域地球模型的负荷勒夫数与其他地球模型的差异较大,且负荷勒夫数hn对地球结构的变化较为敏感.③区域地球模型可以改善GRACE反演的负荷形变结果,从而减小与GNSS观测结果的差异.④ 川滇地区大
基于国家测震台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5.0地震及研究区域51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并收集研究区域震源机制解50个.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并对研究区域采用不同划分进行应力场反演.获得以下结论:①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75°、67°和-19°,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3°、73°和-156°,矩震级为4.97,矩心深度为8.8 km.表明主震属于兼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②震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W,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反演了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首先,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获取了日本Mw9.0地震震后5~10年的年平均位移,该时段的位移几乎完全由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接着,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5~10年的位移进行反复拟合,确定了日本Mw9.0地震震源及周边地区的地幔黏滞性系数最优解(9.0×1018 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