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角度出发,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方法,探讨《华西都市报》是如何通过西博会来建构“西部形象”的。研究发现,14年的报道中,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2008年之前主要是从经济的物化层面来构建西部现代性,而2008年后呈现多样化的现代性叙事。但《华西都市报》所呈现的实际是现代化的东西,是一种未完成的现代性图景。
  【关键词】西博会现代性建构西部形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19世纪的工业博览会曾被本雅明看成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地”,他认为当时的工业博览会是“唯一真正现代性的节日”①。在中国,谈到现代性,首先想到的就是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与上海的繁华相对应的是西部的“荒蛮”和“封闭”,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西部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以一种“现代化”的姿态走入大众的视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提倡“西部大开发”,把西部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西博会、华商大会、食博会等国际性会议相继在成都举行,这不仅将成都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都会城市,也将整个西部推向了世界。国际性的盛会同时也是媒体的盛会,自西博会2000年在成都举办以来,媒体每年都会大规模跟进报道,实际上,西博会以一个国际性盛会的形态进入公众视野,媒体的报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华西都市报》作为分析样本,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华西都市报》是否通过西博会来建构西部的现代性?(2)西部现代性是如何被建构的?(3)《华西都市报》是如何处理西部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关系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内容分析,辅以定性的文本分析,因为西博会集中在一年几天中举行,是一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所以在选择样本的时候集中在一年的某几天,而不是整年考察,因此笔者选择了目的性抽样方法。先在互联网上获得西博会每年举办的具体日期,在翻阅报纸时发现在报道西博会的几天中,除去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中间几天的报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报道也具有同质性(都有关于开幕或者闭幕的常規性报道,或者都是关于签单的报道),所以选取了第一天和中间任意一天的报道组成样本。通过查阅《华西都市报》14年的报道,最后获得218篇关于西博会的报道文章。分析和观测单位均为文章,为了能够清晰地呈现关于西博会的报道,根据文章内容和实际情况,主要建构了以下变量:文章主题、发表时间、体裁、报道对象、消息来源、媒体标签。
  二、现代性、现代化与传统性
  国外学者布莱克曾经这样描述过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西欧的现代化过程始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英国17世纪和法国18世纪的政治革命以及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②。在布莱克看来,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的后传统社会的特征。“现代性的核心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言的‘祛魅’的过程,是摆脱愚味、迷信、专制,而追求理性、科学、自由的过程。而‘现代化’一词则出现得更晚,大致确立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从狭义上讲,它更侧重经济和物质层面。”③从这个层面来说,《华西都市报》所呈现的西部现代性实际更多地偏向于现代化,是一种未完全现代性的形态。
  而传统性是和现代性、现代化相对立的社会形态。“现代性在科技层面上为各地区、各民族所接受,而在制度构架、观念层面上往往面临重重阻力。在近现代的中国语境中,现代和传统之间充满了紧张,这个过程表现为传统性对现代性的阻抗,结果生成一种打上深深地域文化烙印的具体现代性。”④中国西部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在外界看来,这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传统的东西得以保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的传统性被逐渐瓦解,可是,这个瓦解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所以西部呈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共存的一种状态,那媒体是如何呈现这种社会状态的呢?
  三、研究发现
  1、对现代性的关注
  从2014年关于西博会的报道数量看,整体是呈上升趋势(见图1),2000年只有5篇,一直到2007年,报道数量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只是2001年有24篇,出现了一个峰点。2001年出现峰点是因为这一年香港政府开始关注西博会,香港与西部的交流成为媒体眼中的“大新闻”,而之后几年中,虽然每年都有省外、国外资本大量涌入西部,但是年年都有的事也就变成了普通事,媒体就不再积极跟进报道。
  但从2008年开始,媒体对西博会的热情重新燃起,2009年甚至高达37篇。2008年,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或者重新认识了西部。借着灾后重建的机会,政府、媒体极力向外界推荐西部。那么媒体又是怎样借助西博会揭示西部形象的内涵的呢?媒体标签就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媒体标签是媒体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定性和看法,比如土豪、蚁族、富二代。那么,《华西都市报》是怎样定义西博会的呢?从统计数据可知,提及“现代性”的占73.4%,可见《华西都市报》在报道西博会时是将其描述为一个现代性事件。
  2、单一物化现代性到多元现代性
  主题是媒体观察事件的角度,从报道主题中可以看出媒体的关注点。经济发展,或者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现代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西方早期现代化就是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机器体系代替简单协作”。从《华西都市报》;2008年之前对西博会的报道来看,主要是侧重经济层面的报道,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展示;2008年后,主题发生了变化,对经济的关注比重急剧下降(从51.2%下降为31.8%),对文化和科技的关注上升(文化从11.6%上升为22%,几乎上升了一倍。而科技从9.3%上升为25%),同时对城市空间的关注度也提升许多(从9.3%上升为12.1%),卡方检验也显示,2008年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6个主题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01)。   X2=2.77,df=5,p=.001
  可见,2008年之后,《华西都市报》对西博会的报道不再是单一地从经济层面叙述,而是涉及文化、科技、城市空间多方面的现代性展示,特别是对文化的展示。美国学者詹明信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我们谈论所谓替代现代性或多样现代性,那我觉得,我们实际是在谈论文化,而非科技和生产。”⑤。《华西都市报》在报道西博会的14年间从关注经济到关注文化,正是一次想要摆脱传统标准,关注西部自身的转变。
  3、现代性与传统性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西部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东西,但在报道西博会时,《华西都市报》却更多的是展示现代性,忽略西部的传统性。前文中已经提及,14年的报道中,有160(73.4%)篇文章都提到了现代性,只有13(6%)篇文章提到传统性,两者都提到的有24(11%)篇,这说明在媒体的报道中,西部的传统性被现代性掩盖了。并且,笔者发现,在所有的文章主题中,提及现代性最多的是关于经济、科技和城市空间的,分别占所有主题比例的76.7%、100.0%、91.7%,然而传统性几乎没有在这些主题中提及(见图3)。
  而在关注文化的主题中,提及现代性的占48.8%,提及传统性的占25.6%,两者都提及的占25.6%。这说明,在西博会的报道中,只有在文化主题中,《华西都市报》才涉及了对传统的解读,但是,在解读传统时又涉及了现代性。复旦大学哲学教授邹诗鹏曾说:“现代性物化系统,其实正是通过文化传统维系着的,而文化传统,就体现在当下的各种工艺品的制作之中,那些与艺术品区分开来、并常常处于低端工艺品的实用器物,恰恰是从传统到现代的承载者。”⑥所以,在通过西博会建构西部形象时,现代性是主导,传统性是为现代性服务的。
  结语
  本文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方法,从现代性的角度探讨了《华西都市报》在报道西博会时,是如何建构西部形象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建构西部的现代性时,《华西都市报》在2008年以前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呈现,2008年后开始从经济、科技、文化、城市空间等多个角度探讨。但《华西都市报》所建构的西部现代性主要是物化的现代性,并未涉及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现代性,更多的是一种现代化的体现。这或许正是中国目前的真实写照: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而西部是中国比较特殊的一个区域,在这片土地上,其实传统性是多于现代性的,但是在关于西博会的报道中,西部的传统性被现代性所掩盖,变成了为现代性服务的陪衬。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金耀基曾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中说:“现代与传统间有多种结合、搭配的可能性。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传统事物与价值都有安顿的可能,我甚至要说,越是现代的社会,越有保护与发扬传统事物的可能性。”⑦中国现在的确是在发扬和保护传统事物,但现代性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导。
  参考文献
  ①本雅明著,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②西里尔·E·布莱克等著,周师铭、胡国成、沈伯根等译:《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M].商务印书馆,1984:21
  ③马国川,《不能让现代化取代现代性》[N].《经济观察报》,2008-12-22
  ④尹奇岭,《磨合中的偏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2)
  ⑤张旭东、王钦,《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政治》[N].《文汇报》,2012-12-16
  ⑥邹诗鹏,《世博与现代性》[J].《江海学刊》,2010(5):32
  ⑦沈洪,《寻求中国的“现代性”》[N].《南方周末》,2012-11-1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狂热粉丝及魔法爱好者们在众筹网站Indiegogo上公开募集资金,为2015年的活动做准备。短短3天的时间内,主办方就已募集到1.9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的资金,高出预期目标38%。主办方表示,如果募集资金能达到100万美元,他们将会买下位于波兰的一座城堡,将其改造成永久性魔法学校。2014年时,该活动主办方就利用筹集来的5万美元办了一场真人角色扮演活动。该活动共邀请
懂得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创业者和企业,会自觉地在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上下狠功夫,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我,心急火燎乱了方寸的模仿与跟风者,只是前者实现自我更新和升级的维他命。  有两家宾馆,一家开在火车站广场南,一家开在火车站广场北。南面的一家打出醒目的标语“宾至如归”,北面的一家挂出的条幅是“旅客之家”。两家宾馆竞争了2年时间,也没分出个胜负。可后来一家宾馆在火车站广场西侧拔地而起,彼此间不但高下分了出
【摘要】为增强征兵季宣传效果,拓展征兵宣传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微信这一新媒体形态在征兵入部队、招生入军校中传播优势的实例分析,从中探索全国征兵、招生季宣传工作如何借助微媒体这一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多维信息传播平台来实现宣传效果直通直达的贴近性和真实真切的落地性。  【关键词】征兵招生微媒体落地性  微媒体,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以个人以及专业化制作团队为主体的推广媒介或者以个人为传受对象的传播媒介。微媒体
【摘要】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对该事件在微博中的传播进行分析,梳理事件反映出的微博舆论传播规律。通过对该事件的研究探寻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规律的同时,也为此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滩踩踏事件微博舆论传播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特征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聚集了众多参与跨年活动的市民。23时35分左右,进入和退出陈毅广场的人流发生冲撞致使部分市民摔
【摘要】面临大数据的数据海量、数据类型多样、数据处理快速以及数据价值密度低这四大特征时,大数据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打磨一颗璞玉的心态,在实践中坚持新闻原则,坚守新闻价值。审慎对待大数据,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大数据新闻人职业素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大数据新闻的兴盛与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新闻4V特征职业素养  一、大数据以及大数据新闻的发展背景  早在2012年,《纽约
开国上将贺炳炎和中将余秋里都是独臂将军,余秋里无左臂,贺炳炎无右臂,他们带领的部队被称为“一把手”部队。  余秋里和贺炳炎第一次搭档,是在1935年5月的忠堡战斗中。此战,是红军以少胜多的典范。18团在团长贺炳炎、政委余秋里的指挥下奋勇杀敌,歼灭了敌师部和一个旅,活捉了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  抗战时期,129师挺进冀中,两人分别为第3支队军政主官。他们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情同手足。他们不仅在工
这些年来,中国民众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都受到乐观主义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节俭和精算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当然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它意味着中国民众开始从盛世幻觉里醒来,被迫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      2009年春节在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先生在上海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谈及时下的精算现象
【摘要】本文分析了《联合早报》分类广告的特点,从人本关怀与广告价值回归的视角探析了《联合早报》分类广告兴盛的原因。《联合早报》分类广告的成功,对我国报纸媒体分类广告的经营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类广告联合早报人本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与情感表达,作为“仪式见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分类广告,一直是业界、学界关注的话题。新媒体的出
选择冠名是项技术活,不仅要有雄厚的实力和眼力,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品牌的冠名契合度、公众的可接受程度。  如果您看过《爸爸去哪儿》,相信一定对999感冒灵和小儿感冒药“暖暖的,很贴心”的广告词并不陌生;如果您追过《中国好声音》,一定对加多宝“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的广告词耳熟能详;如果您知道《梦想星搭档》,一定会对洋河“一个梦想,两个梦想,三个梦想,千万亿个梦想”的广告词产生共鸣,为中国梦梦之蓝的公
宽容培植真诚 李巧枝  第一节课间,几个学生匆匆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说王帅和张宁打架,把教室的玻璃碰碎了。我赶紧来到教室,“战争”已经结束,“战场”一片狼藉,双方都是满脸委屈、满眼泪水。我没有批评,没有询问,只是平静地让他们两个共同清理战场,一人捡拾掉在地上的书和学习用品,一人清扫打碎的玻璃。然后准备上第二节的课。  第二节下课,我把王帅和张宁叫到办公室,了解事情的经过。他们两个都争着说对方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