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和水可以相溶?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另类诺贝尔委员会将今年的化学奖授予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MTT)埃里克·亚当斯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斯科特·索格洛夫斯基博士,和打扮成《生化危机Iv》里红衣主教的夏威夷大学斯蒂芬·增谷博士,以及近来麻烦不断的英国石油公司(BP)。理由是,他们挑战了人们油水不相溶的旧观念:原来油和水是可以混合的!
  这还要从10年前的一项研究说起。
  10年前6月的一天,挪威海海面“远握号”科学考察船上聚集着一群科学家。他们密切关注着海底844米深处一个油井喷口的动静。在油井喷口,他们布置了包括水下机器人、回声声纳系统、水样采集系统、多普勒洋流仪、快艇和航空监测系统在内的天罗地网,等待即将发生的“漏油事故”。原来这是一个名为“深漏”的海底漏油试验。和墨西哥湾今年的惊天大漏油事故不同,挪威的海底试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观测。他们的目的包括:获取数据来验证和改进数学模型,测验紧急漏油事故中监测仪器的工作状况,评估海底漏油事件的环境影响。
  试验一共进行了4次;第一次释放出氮气和染了色的海水(为了定量追踪流动海水的混合情况),这些海水在压力驱动下一共喷射了40分钟;其次,利于压缩天然气和船舶专用柴油进行喷射试验,一共持续了60分钟:接着,将原油和天然气喷射出去,一共进行了60分钟;最后,把天然气和海水一起喷射出去,喷发持续时间为120分钟。通过这些试验,研究人员不但发现油滴浮到海面的速度比先前预计的快了很多,而且从海面观测数据来计算,绝大部分漏油都失踪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在查阅历次漏油事件报告后发现,几乎每次油污的去向都是一个谜。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帕森斯实验室,埃里克和另一位获奖者——他曾经的博士生索格洛夫斯基博士以及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利用胡迪尼水箱,从2000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油滴、气泡射流实验,从而揭开了原油去向之谜。
  原来,液体原油从喷口中喷出会形成细小的油滴,就像打开水龙头时自来水自动形成断了线的水珠一样飞入海洋。泄漏的速度越快,形成的液滴就越细小,液滴受到的浮力就越小。海洋里水流复杂,液滴流动带来的阻力远远超过浮力的话,液滴就很难像在静水中那样浮到水面。
  另外,他们还发现另一个决定大部分漏油命运的现象。在海水中,海水密度会随着深度递增(温度随着深度递减而盐度随着深度递增),所以油滴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就会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油滴在海水中近乎随机的流动时会受到洋流的冲击。当浮力远小于洋流对油滴的冲击力时,油滴射流就会发生横向扩散。由于大多数漏油事故中,原油都伴随着天然气一起泄漏。喷射出来的天然气气泡比重非常小,不会理会这种横向扩散而继续上升。一些被气泡流裹挟的原油也会随之升腾,当引发的气泡、油水混合流被卷入周围低速的海水后,混合流的流速会急剧减弱,拜洋流所赐,二次横向扩散便会形成。有些气泡仍会继续上升,引发新一轮升腾的流动,再次带动油滴上浮,再次减弱,再次横向扩散……如此往复,形成三次乃至多次横向扩散。
  由于海洋中遍布助纣为虐的横向洋流,这些横向扩散便非常强烈,从而裹挟了大部分喷射出来的原油。据估计,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仅第一次横向扩散就包含了90%的原油。这大大增加了清理油污的难度。据估计,目前能飘浮到海面的石油只有总泄漏量的5%左右。人类一直在忙活的也就是收集这5%。而绝大部分的原油将永远漂浮在深海中,直到被自然降解或者吸附到海底泥沙中。
  这些实验结果,对深海生态环境评估也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说起这个作实验用的胡迪尼水箱还另有一段八卦。这个高约3米,横截面1.5米乘以1.5米的水箱竟然以魔术大师哈里·胡迪尼的名字命名。虽然,在麻省理工学院门口的哈佛桥(明明离MIT最近,竟然被哈佛强盗了名字)上,哈里·胡迪尼的确表演过成名的逃生魔术。但这位魔术师并未真的在这个水箱里死里逃生过,只是水箱的外形与哈里的“水牢”外观极其相似罢了。
  这次获奖的2005年综述,对近10年来相关的一系列试验和国际研讨会在“深漏”试验基础上所作的各种数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可以说,和其他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这是一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次研究不幸言中了堪称人类最大环境灾难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身为“深漏”试验的主要参与者,主要的资助方英国石油公司(BP)并没有从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并进行相关的事故应急准备。他们在灾难中行动缓慢,应变迟钝,饱受抨击。
  从2010年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海的“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突然爆炸到8月4日油井被最终封堵,据估计,有490万桶原油泄露到墨西哥湾,致使900多千米的海岸受到污染,并“油杀”了4000多只海鸟、700多只海龟,数十条海豚。这给当地的海洋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地捕鱼业和观光旅游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人类将耗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挽救这里的生态环境。而在这些灾难面前,英国石油公司甚至不能立刻提供漏油的流量,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漏油的环境污染,他们的评估也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墨西哥湾惊天大漏油事故告一段落,另类诺贝尔委员会借着授予英国石油公司另类诺奖的机会,给工业界乃至整个社会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科学研究的价值究竟何在?即使研究的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如此贴近需求,为何工业界从中学习到的仍是那么有限呢?他们是不是仅仅把资助科学研究当作一种炫耀的手段,来糊弄环境评估呢?有没有一个社会压力或者公司机制来连接实验室、大学和工业界,从而监督和帮助被资助的科学研究实现其原本的目的?我想只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才能避免大学成为制造废纸的工厂。或许这也是另类诺奖委员会的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赵菲
其他文献
为何指甲刮黑板声让人讨厌  人类对尖锐的高音,如指甲刮黑板的声音特别厌恶,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反应源自大脑中的杏仁体。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播放74段音频,让其评价“好听”还是“难听”,同时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对比他们听到不同声音时的脑部活动。结果发现,声音越难听,扫描时大脑,特别是杏仁体的部位就越亮。人耳对音频介于2000~5000赫兹之间的声音尤为敏感,杏仁体难以忍受这种音频,于是传达出痛苦信息给
据报载,澳大利亚北部塔纳米沙漠边的拉加马奴小镇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2月26目傍晚6点左右下起了奇特的“鱼雨”,成千上万条小鱼从天而降,有的落到地面时仍是活的。天上下鱼本来就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而连续两天都下就更为罕见。据气象专家介绍,该地区这次下的是澳大利亚北部很常见的一种白鲈鱼,这些鱼来自形成于其他水域的龙卷风,随河水一起被狂风卷入空中,在空中“飞行”数百公里,到这个小镇上空后坠落下来。
福岛核电站已经好久没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故障一个接着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在考虑“最坏情况”的可能了。那么最坏到底能有多坏呢?  完整的评估太过复杂,咱们就从比较简单的,也是目前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说起: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对海水到底能有多大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拿风头正劲的碘-131来开刀。    泄露的碘-131最多有多少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乏燃料存储,按去年3月份计算是1760吨,而那
一向喜欢造梦的韩国影视界曾推出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人物》,描述男权天下的韩国政坛横空出世一位女总统。如今,这一幕似乎快变成现实了。朴槿惠,韩国现执政党新世界党推举的第18届总统候选人,很可能使韩国出现女总统不再是梦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已经出现了女总理、女总统,韩国为什么不行?”这就是朴槿惠的誓言,她立誓要打破韩国政坛男人统治的历史,再次向入主青瓦台发起冲击。她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之女,因此被政敌讥
事件    近日,瘦肉精、火锅底料、催熟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又“跃”上各大媒体头条。各种恶性的、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问题,到了必须彻底根治的时候。否则,百姓不安,社会难以和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若然老百姓连最基本的吃都成了问题,请问国家何安?短短的两个月来频频被揭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么多,不曝光的可想而知!在我们身边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隐患与丑恶,
无论是《蜗居》的热议,还是《蚁族》的冷峻,在中国,置业的梦想既遥远又现实,既美好又残酷。有人自嘲说,“因为‘房’,父母累了,对象没了,我病了。我得了蜗牛的病,却无法实现房子的梦。” 当然,房子的问题纷繁复杂,与政策改革、房地产市场的无序、收入分配制度等有关,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在置业消费方面的观念。让我们看一下中外的差别。    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中国人自古就有
芸芸众生中,有一类从不开花的植物,它们不产生种子,而是通过孢子繁殖后代。这些植物从远至约4亿年前一路走来,历经沧桑,在地球上繁茂生长,它们就是蕨类植物。  全世界有蕨类植物1万~1.2万种,中国有2200~2600种,占世界的22%。由于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除了少数热带科属外,中国的蕨类植物有极高的多样性,其中有6个特有属,玉龙蕨属就是其中之一。该属只有玉龙蕨一种,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
今年7月,英国科学家宣称,他们拍摄到了一种珍稀灵长目动物——灰瘠懒猴的照片。照片中显示一只成年雄性灰瘠懒猴栖息在丛林树枝上,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较短的四肢、长而浓密的皮毛,特别是一双非常大的眼睛,这种眼睛结构非常适合于在夜间搜寻食物。这是一种自然界数量非常稀少的灵长目动物,曾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瘠懒猴是博物学家林奈1758年就命名的一个灵长目动物,共有6个亚种,这次发现的灰瘠懒猴就是瘠懒猴的一个亚
木兰科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植物,也是庭园栽培中最为主要的一类植物,我国远在春秋时期即有种植。楚国大诗人屈原《离骚》中即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当今国际植物学界,把对木兰科植物的研究视为研究植物进化史的关键,这其中对单性木兰的研究更为重中之重。  单性木兰(Kmeriaseptentriona]is Dandy),别名细蕊木兰、焕镛木,木兰科单性木兰属植物,也是木兰科中唯一
水是生命之源,奔腾不息的江河溪流好像地球的血脉。星罗棋布的湖泊,似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湿地沼泽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获得了“地球之肾”的美称。它们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原因,江河万古奔流只是一个传说。美丽的江河湖沼并不永久存在,河泽的湮废在历史上不断上演,古老的地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河泽兴衰绵长的回忆。    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