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钙化是心血管疾病(cardial vessel disease, CVD)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极为常见,机制十分复杂,CKD会加速血管内膜、血管中膜、心脏瓣膜的钙化,并可能引起心肌钙化以及钙化性尿毒症小动脉病(钙化防御)等罕见情况。血管钙化的促进因素(例如,钙和磷)和抑制因素(例如,胎球蛋白和基质Gla蛋白)的失衡是影响血管钙化的中心环节,另外细胞、生物化学和蛋白层面的改变,甚至MicroRNA等也参与到钙化的进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转分化,分泌微囊泡,并释放衰老信号等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取措施纠正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失衡来防止钙化的启动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文献
尿路上皮癌是第四大常见的肿瘤,其中上尿路尿路上皮肿瘤(UTUC)占尿路上皮癌的5%~10%。然而,大多数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确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肿瘤,预后都比较差。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及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输尿管软镜联合其他光学成像系统在提高上尿路肿瘤的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在治疗孤立肾患者、移植肾患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尿路上皮癌有较大的前景。本综述主要阐
膀胱低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Bladder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PUNLMP)是一种新的膀胱肿瘤类别,它的良恶性介于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之间。临床上,明确PUNLMP的良恶性,在指导膀胱肿瘤的治疗,愈后评估方面有很大价值。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复习、整理、分析,逐步对PUNLMP的特点
经尿道逆行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3.5%~30%之间。其中,感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进展为尿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是目前的重点难题之一。本文主要对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肾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泌尿系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肾透明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全部肾癌的80%以上。肾癌容易转移且对放、化疗等天然耐药。近年来,随着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对肾癌的认识和诊治取得重要突破。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优势明显并代表了治疗的总体趋势。肾癌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TOR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每种药物
高钙尿是含钙肾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能直接诱导肾小管上皮损伤和增加炎症因子表达。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被认为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炎症介质,生理作用复杂,在结石患者尿液中生成增多。HMGB1在高钙尿和含钙肾结石相关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有较高的发病率,阿德福韦酯为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损伤,是通过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导致肾小管损伤所致。本文就阿德福韦酯结构、代谢及肾损伤机制及其防治作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方面提供参考。
SIRT1在肾脏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肾脏对急性应激的抵抗力,而且也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急性肾损伤等均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针对SIRT1在不同原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中发挥的肾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Regucalcin (RGN)是一种钙结合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受体内多种因子及激素的调节,并且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可出现其表达的改变。RGN高表达于肾脏,主要表达于肾皮质,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RGN在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ce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治疗膀胱表浅肿瘤的首选,但对于膀胱侧壁的肿瘤,极易引起闭孔神经反射,可造成膀胱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临床上各种防范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作一综述。
阴茎勃起的发生分为启动、充盈及维持三期,是神经发动、动脉供血与海绵体储血的综合结果,涉及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血管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相互协调,其中任何因素的异常或病变均可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目前普遍认为ED有心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病因,大多数患者常常同时存在两类病因,但约80%以上的ED,都存在一定的器质性因素。本文将对血管性ED的诊疗现状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