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问”出精彩的品德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其提问的权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引问;矛盾点;生长点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使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引问“导入处”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為知识的引导者,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发他们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男生 女生》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老师: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后,谁试着给这节课定个学习目标?猜测一下我们这节课要讲些什么?
  学生A:男生和女生的正常交往?
  学生B:男生女生交往的作用?
  学生C:男女生交往应该注意些什么?早恋会有什么危害?
  教师:大家猜测的到底对不对呢?学过这节课以后再来总结一下,看看我们出的学习目标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首先,请一位同学把案例给大家读一下!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学生主动参与的设疑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作出思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振学生的兴奋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引问“重难点”
  重难点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费力、困难或者自己难以理解、解决和掌握的知识。这属于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知识内容,如果突破不了这些重难点,学生的学习进程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授重难点内容时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尝试着通过提出几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剥丝抽茧,自行跨越这道学习障碍。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以漫画为案例载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你们能不能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和这幅画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呢?
  学生1:为什么他妈妈要去翻他的日记本?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坐。为什么要翻他的日记本。谁来帮我们解答一下。啊,还有几个要问问题,好,你请!
  学生2:他妈妈能不能翻他的日记?
  教师:他妈妈能不能翻他的日记。第二个问题提的更有深度了,很好!我们同学非常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这一点非常好!我们请班长提一个问题。班长,要看你的水平怎么样了?
  学生3: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的隐私被别人侵犯,我们该怎么办?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水平。好,那让我们来逐一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得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只有让学生自己攻克了重难点知识,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才能促使他们将有限的知识无限地延伸,才能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引问“细节处”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一个问题,一个小节,一堂课,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无数的细节教学“串”成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因其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科本身所承载的教育功能都决定了教师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要让每个学生主动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去感受小小的细节中所蕴涵的无限乾坤。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学生间有这样一段交流:
  学生1:如果我是小寒首先应该调整心态,因为她的心态不对,她的父母偷看她的日记和QQ聊天记录,说明她的父母是关心她的,怕她学坏。所以,她应该理解父母,但是后来小寒的父母把小寒痛打一顿那就不对了,应该寻求法律保护。概括起来就是首先调整心态,冷静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再深入了解父母的想法,跟他们说明道理。
  教师:祝嘉俊谈得很好,能够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也指出父母打小寒是不对的。强调要先调整心态,再说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么?
  学生2:我认为祝嘉俊说得很对,父母跟小寒之间已经产生隔阂了,变得沉默了,寡言了,不再交流了。正因为如此,她才应该和父母沟通,沟通了以后才会知道和父母之间的隔阂是什么,寻找解决办法,就好比我和我父母之间出现矛盾时会谈对彼此的看法,我会和他们谈条件,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得到什么样的报酬。
  学生3:我反对她的说法,她说谈条件,我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学生和父母谈条件,因为得到的太多了,他感到自己拥有的足够了,所以他就不再和父母谈条件而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所以说谈条件也是不行的。我认为应该是自我改变,父母已经在思想上认为你不行,你再沟通也没有用,所以应该改变自己让他们知道我可以。
  学生4:我也认为应该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家庭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小寒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才会偷看她的日记,聊天记录,因为成绩低才会把她打了一顿,如果小寒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父母为什么这样做,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我想小寒与父母之间就根本不会发生矛盾了。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眼界、见文化、见魅力……”可见细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重要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捕捉其中的亮点,使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留心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四、引问“矛盾点”
  在“矛盾点”提问其实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认知冲突,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以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学中,有些教材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有些教材有很大的延伸空间,这些正是引发学生提问之点,教师可以在这些有“矛盾”或可以创设“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发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讨论、辩论也都蕴藏着“矛盾点”,需要教师精心去发现,去挑起学生之间交流、发问、质疑的兴奋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男生 女生》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
  一个男同学在回答问题时,突然说道:“我觉得早恋就是一件正常而正确的事情”。当时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话语给震惊了,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但我从学生脸上看到的是一脸的诚实,可以断定这是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我想如果我直接否定他,让他坐下,那就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也根本改变不了他的看法。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对他的说法不是很认同,所以我索性把问题交给了学生。“他认为早恋是正常而正确的事情,那么,大家是什么看法呢?”这时一个女学生马上起来反问道:“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早恋,你会早恋么?”男同学很肯定地回答“不会”,抓住这个契机女同学马上又追问:“你不会去早恋,然后你又说早恋是正常正确的,你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该男生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逻辑上的错误,开始改变自己了观点。
  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荡的火花。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矛盾点”引发提问、甚至是辩论,它能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冲突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矛盾,在矛盾中提出问题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抹亮色。
  五、引问“生长点”
  真正的教学,不是简单粗暴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知识从学生的思想当中流淌出来,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简单地说,就是在知识的“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知识框架去理解某个问题,联系现实或其他因素谈出新的认识、不同的看法。在时空上拓展性地延伸,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大胆地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
  教师:你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么?
  学生:能,因为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上学期我就很叛逆,根本听不进父母老师的话,妈妈一直都相信我是个好孩子,直到有一次,我周五逃课出去玩了三天,父母老师整整找了我三天,还报了警。当周一的早上看到妈妈憔悴地站在校门口等我,当妈妈的巴掌重重落在我的脸上,(学生哭著继续往下说)我看到妈妈的手在抖,眼里流着泪。那一刻我真的知道错了,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逃过学。我努力学习,有什么想法也及时同父母讲,他们也把一些看法和老师的意见告诉我,现在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没有任何矛盾,所以我认为交流沟通才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方法。
  教师:非常好,老师也看到了你的改变,真的很为你高兴。那你是怎么和父母沟通的?
  学生:我找了一个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同他们说:“爸爸妈妈,我想同你们谈谈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时间?”他们肯定说有,然后就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同他们讲出来,同时也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父母原谅,父母听了之后也把他们的看法说出来,这样彼此沟通了解,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教师:谈得很好,能够敞开心扉地与父母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那如果我是小寒的父母,你是小寒,你怎么和我沟通,谁来和我做个现场表演?
  陈晓坚:爸爸,您的新衬衫很漂亮!
  教师:(笑)是么,你妈昨天新买的。
  陈晓坚:妈妈可真有眼光,爸爸,我知道错了,不应该因为嫉妒弟弟得到的关爱多而影响自己的学习,以后我一定加倍努力把成绩提高。
  教师:好孩子,你长大了,真的懂事了,爸爸妈妈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忽视了你的感受,还偷看你的日记,更不应该打你。
  陈晓坚:爸,我能理解,你们也是为我好,我不怪你们。
  教师:很好,能够理解父母,原谅父母的错误,平时一定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一个聪明的教师必须懂得创设迁移情境、由浅入深、由旧引新,不断地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使知识有不断延伸、生长的效果。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富有艺术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参 考 文 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陈可庆.问的好才能教的好——课堂最实用的提问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2013(10).
  [3]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人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前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一是主体自我意识。社会实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主体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调节机
本书收录了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需要了解和借鉴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性法规,如投资法、商标法、公司法、保障市场有序化的法规,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反
锰矿浸出搅拌反应器大多为刚性搅拌桨,其卷吸力较小,轴向输送能力较弱,容易形成对称性流场,固液两相悬浮程度较低,浸出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提出了一种刚柔组合强化锰矿浸出的新方
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音乐欣赏只有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共同构成的音乐作品中感知。这种感知并不是对某一外在客体物质属性的认识,而是借助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就在于它远远跨了民族界限,国家界限,而成为无伦比的世界性哲学,它在具体表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同时克服了民族思维的狭隘性,因而趋向为带有鲜明共性的
训练防守时教练应根据运动员的基本条件选择相应的练习手段,坚持以素质为基础,综合提高防守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提高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意识和集体防守意识。
随着牧压的增加、克里门茨针茅草原植物种数出现两个高峰值。一年生草本,偏中生杂草及广布种增加,而强旱生的戈壁——蒙古种减少
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针对国民党的反动腐朽统治,就提出了建立廉洁政府的思想,并且始终告诫党的各级干部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