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华师范大学校藏汉砖二十余块,通过描述校藏汉砖的尺寸、质材、文字、纹饰,提出了几点看法,认为校藏汉砖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以及对当今社会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华师范大学;汉砖;纹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砖属于建筑用陶器,在中国古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陵墓、房屋、城墙。两汉时期,社会对于孝的重视,使得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非常强烈,厚葬死者成为一种风尚。墓葬中汉砖的文字、纹饰、画像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价值。现将西华师范大学校藏汉砖整理分析,以供学者参考。
一、校藏汉砖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校藏汉砖23块,另有零散的汉砖碎块,现藏于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汉砖自我校南充师范学院时期就开始收集,具体的收集年代和收集地已不可考。所藏汉砖全部只有一面有纹饰,均以阳文印制。下图是校藏汉砖中比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14块汉砖的基本信息,其中前8件为有榫卯结构,后6件为无榫卯结构。
由于有榫卯结构的汉砖不够规则,不便计算,故由上表可知汉砖的密度在1800-2100 kg/m3的范围内,但即使是相对完整的汉砖其也有破损缺失之处,故其重量还有提升,密度大概在1900-2150 kg/m3左右。而当今建筑通用的红砖,其规格是24×11.5×5.3cm,每块质量2.63kg,密度是1800kg/ m3左右。汉砖相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且在地震多发的四川地区尚能保持这样比较完好的形态,对当今建筑业的砖块制造不无借鉴意义,可分析其烧制原料、流程,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
(二)结构
汉砖可分为有榫卯结构的子母砖和无榫卯结构的楔形砖。
券式构造的建筑原理是设置左右两壁为支点,在其顶上利用楔形砖构筑弧度空间,通过楔形砖和顶上要石之间的相互挤压而形成的引合张力来承重,构成弧度高大而又牢固的半桶形覆盖空间。
子母砖即在砖的一端做出榫头,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做成榫窝形,采用榫卯套接技法。为克服小砖构筑弧顶时易塌落的弱点,借助榫卯结构的结合力,选用子母砖造顶。同时。还在顶砖两侧对称增加子母口砖的组合个数,不仅可以加大弧顶高度,还能增加顶面的圆弧度。拱顶、券顶的使用使玄室空间增高和扩大
部分汉砖上有凹槽。凹槽厚度在1-1.5cm左右,建造的时候有助于减少缝隙,利于加固,一般只存在于榫卯结构的汉砖,且部分榫卯结构的汉砖没有。
(三)文字和纹饰
校藏汉砖中有一特别的汉砖,即文字砖。其有三块上刻有文字,文字都为“富贵”,篆书,分别为编号997、1005、1011,其中997和1005号是无榫卯结构的楔形转。值得注意的是1005号汉砖,其“富贵”两字侧写,楔形转用于券顶,有“富贵”两字的一面朝向墓室,易使人联想“富贵到了”。这种倒贴“富贵”的装饰可能是今天民间春节倒贴“福”字风俗的源头。
校藏汉砖的纹饰主要有菱形纹、网状纹、鱼形纹、云纹以及钱纹。
四、小结
汉砖是一种民间丧葬工艺,与当时的民俗思想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民俗的特性是以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信仰、情趣等无形文化为依托的,以贴近广大劳动群众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的的民间艺术作品等有形文化为载体,来表达人们对生与死的吉祥寓意。因此,对校藏汉砖的保护、研究,对理解汉砖其背后隐含着的汉代人的忠孝伦理和社会厚葬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顾颖.论汉画图案纹饰的民俗文化意蕴[J].农业考古,2012(6).
[3]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郑君雷.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J].考古研究,2006(3).
[5]刘自兵.三峡地区砖(石)室墓建筑研究[J].东南文化,2002(2).
[6]马雨林. 三峡库区的东汉砖室墓和墓砖[J].文博,2014(2).
[7]罗二虎. 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1(4).
作者简介:叶周杰(1992-),男,浙江嵊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史、孙吴史研究。
【关键词】西华师范大学;汉砖;纹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砖属于建筑用陶器,在中国古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陵墓、房屋、城墙。两汉时期,社会对于孝的重视,使得人们“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非常强烈,厚葬死者成为一种风尚。墓葬中汉砖的文字、纹饰、画像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价值。现将西华师范大学校藏汉砖整理分析,以供学者参考。
一、校藏汉砖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校藏汉砖23块,另有零散的汉砖碎块,现藏于西华师范大学北湖校区。汉砖自我校南充师范学院时期就开始收集,具体的收集年代和收集地已不可考。所藏汉砖全部只有一面有纹饰,均以阳文印制。下图是校藏汉砖中比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14块汉砖的基本信息,其中前8件为有榫卯结构,后6件为无榫卯结构。
由于有榫卯结构的汉砖不够规则,不便计算,故由上表可知汉砖的密度在1800-2100 kg/m3的范围内,但即使是相对完整的汉砖其也有破损缺失之处,故其重量还有提升,密度大概在1900-2150 kg/m3左右。而当今建筑通用的红砖,其规格是24×11.5×5.3cm,每块质量2.63kg,密度是1800kg/ m3左右。汉砖相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且在地震多发的四川地区尚能保持这样比较完好的形态,对当今建筑业的砖块制造不无借鉴意义,可分析其烧制原料、流程,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
(二)结构
汉砖可分为有榫卯结构的子母砖和无榫卯结构的楔形砖。
券式构造的建筑原理是设置左右两壁为支点,在其顶上利用楔形砖构筑弧度空间,通过楔形砖和顶上要石之间的相互挤压而形成的引合张力来承重,构成弧度高大而又牢固的半桶形覆盖空间。
子母砖即在砖的一端做出榫头,与之相对的另一端做成榫窝形,采用榫卯套接技法。为克服小砖构筑弧顶时易塌落的弱点,借助榫卯结构的结合力,选用子母砖造顶。同时。还在顶砖两侧对称增加子母口砖的组合个数,不仅可以加大弧顶高度,还能增加顶面的圆弧度。拱顶、券顶的使用使玄室空间增高和扩大
部分汉砖上有凹槽。凹槽厚度在1-1.5cm左右,建造的时候有助于减少缝隙,利于加固,一般只存在于榫卯结构的汉砖,且部分榫卯结构的汉砖没有。
(三)文字和纹饰
校藏汉砖中有一特别的汉砖,即文字砖。其有三块上刻有文字,文字都为“富贵”,篆书,分别为编号997、1005、1011,其中997和1005号是无榫卯结构的楔形转。值得注意的是1005号汉砖,其“富贵”两字侧写,楔形转用于券顶,有“富贵”两字的一面朝向墓室,易使人联想“富贵到了”。这种倒贴“富贵”的装饰可能是今天民间春节倒贴“福”字风俗的源头。
校藏汉砖的纹饰主要有菱形纹、网状纹、鱼形纹、云纹以及钱纹。
四、小结
汉砖是一种民间丧葬工艺,与当时的民俗思想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民俗的特性是以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信仰、情趣等无形文化为依托的,以贴近广大劳动群众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的的民间艺术作品等有形文化为载体,来表达人们对生与死的吉祥寓意。因此,对校藏汉砖的保护、研究,对理解汉砖其背后隐含着的汉代人的忠孝伦理和社会厚葬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顾颖.论汉画图案纹饰的民俗文化意蕴[J].农业考古,2012(6).
[3]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郑君雷.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J].考古研究,2006(3).
[5]刘自兵.三峡地区砖(石)室墓建筑研究[J].东南文化,2002(2).
[6]马雨林. 三峡库区的东汉砖室墓和墓砖[J].文博,2014(2).
[7]罗二虎. 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1(4).
作者简介:叶周杰(1992-),男,浙江嵊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史、孙吴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