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延长线上的寺和庙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巧慧的《美与荒凉》(组诗),抒怀的是身临寺庙时的一时感念。写寺,贴近一个禅理,生发一缕禅思;写庙,勾勒一段历史,讲述一页文化。历史延长线上的寺和庙,有的是沧桑,有的是忧伤,但在诗人那里,一定要读出忧伤的深沉和沧桑的烟霞,把它们揽入美的庇护下。我想,这就是作者组诗题目的本意吧。意蕴繁复,情感细腻,诗人努力通过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描摹意境,阐释意义。
  《鸡鸣寺的清晨》这首诗给了读者由远及近的三个画面:一个是清晨的鸡鸣寺院墙和塔角铃铎的远景,它们或以橘色的暖意,或以晨曦的光芒,让读者感受这里的别致。第二个画面是几个从盛开的蔷薇丛边走过的比丘尼的中景,宽大缁衣下的年轻体态,掩不住本应该是初恋时分的羞赧。第三个画面是她们走过去却偶然回首的近景,由此推出了全诗的高潮,那微笑透露了菩萨的消息,让人想到世尊拈花,迦叶的那个经典的神秘微笑;紧跟着是那句“就像这世上仍有一种信仰未被命名”,这是诗眼,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张力。我想,读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到与那个微笑心心相印的境界,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
  像这种具有画面感的诗句还有:“我不远千里而来,不迟不早/正好赶上一个僧人在高处吹笛/他的身后/太行山的秋色正无限接近觉悟。”(《南山寺闻笛》)“溪水很急,从白云桥下跌落/听泉的旅人,问不出它来自何处。”(《过月山村》)“船只往来把涟漪送到洗衣妇的手中——碎了/扭曲了/又复归平静。”(《过慈云寺》)记得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在这幅画前,读者有独立自足之乐,霎时间将生活中的憎爱悲喜烟消云散。语言是形式,也是内容。新诗对于语言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它可以丰富我们生活交流的方式,而且没有时代的隔阂和些微的生僻阻碍,是我们书面甚至口头语言成长和成熟的摹本。它把复杂的情绪带向简约,使直抒胸臆的交流充满能量。
  在《访洞山古寺》诗中,以实景和虚景的密切结合的描写,起到相辅相成,互为衬托,升华了诗的意境。午后台风将至,人们在廊前说天气什么的,背景是寺门内外的匾额和烛光。这是实景的交代,作者是身临其境的;而“我从台风深处走来,仍将回到台风深处/风愈来愈大/我扶了扶心中微微倾斜的菩萨”,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此渲染出一种追寻宁静和宽慰的情感。在此之后,作者又写出了“杯中红茶半浮半沉/汤色透亮,恍若慈悲”的状物代情的诗句,这是从虚景中又生出了实景,使整诗的情绪紧凑,呈现了波澜,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图景有机融合,就会出现一种意境,它常常因为耐人寻味,提升了诗的艺术境界,把思想带入宽阔而深刻的领域。王国维说过,写景则在人耳目,写情则沁人心脾。情与景,两者交融并发,是情则真切,是景则动人。《过西川村》是写一个“无法从内部变得年轻”,只剩下老人的村子,本来是反映一种荒凉的,但作者却有独到的笔触:“迟暮的美人/她的美是遥远的/强悍的摩托汽笛/像雄性的挑逗。”农业传统的远去,却透露了跟上来的工业时代的气息。
  寺院是开启人慧智的地方。《鸡鸣寺的清晨》说,从盛开的蔷薇丛边走过的比丘尼,“她们回首的笑,就像/菩萨的笑/就像这世上仍有一种信仰未被命名。”作者把哲理的思考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中,隐藏在抒情诗整体的构造里。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安福寺的桃花开得那么好/无关道德,只因美。”(《安福寺》)艺术性的语言往往是暗示性的。在《塔》中有这样的诗句:“塔里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宋时建,明时修,御赐的牌匾/一遍遍推倒重来。”“没有对错。毁得越重,扎得越深/像树的根系拼命往黑里埋自己/像无字的经幢,依然有人迎风下跪。”“既渴望把塔推翻/又不断秘密重建。”这里面有弦外之音,有思想的触角,若即若离、似近实远,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解读,由此演绎出更为丰富多义的内容。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它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在组诗中专门有几首涉及历史人物的诗。如《过扁鹊庙》中的“我尊重已死的人/更敬佩死了心还活着的人”;如《在刘基庙》中的“相比于争食的锦鲤/我更喜欢沉于水底的那尾/静/不动。”汪曾祺说过:“作家就是生产感情的,就是用感情去影响别人的。”为此,作家要不断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写出来,要不断拿出自己比较新的思想感情。这里,诗人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抓住了历史人物某一面特点,通过高度凝练和生动的诗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叫人掩卷而思。
  当然,组诗中存在需要进一步锤炼雕琢的句子。在诗的架构上还要注意保持创意的一致性。如《过慈云寺》全诗中一直在写寺外,这是符合“过”慈云寺情景的,可是在诗中却突兀地出现了“我在寺中听经/我追不上他们了”的句子,就感觉作者似乎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视角。
  (张巧慧(组诗)《美与荒凉》刊载《文学港》2017年8期)
其他文献
你那把剑依然高高地耸立着  人们在脚下不能觸摸你的剑座  华盛顿纪念碑  谁说你是世界风云表  却总是充满着血腥的雨  国会大厦,让世界不得安宁  白宫那棵雪松总在风雨中摇动  它的主人一茬又一茬地更换  就像林肯的雕像,另一张脸  让良知和艺术留在朝鲜战争公园  19个士兵19个国家,傻瓜一样  喊着团圆和自由,结果  路还是湿的,风很冷  我们在等车
期刊
尼娜·卡西安(Nina Cassian, 1924-2014),罗马尼亚著名女诗人、翻译家、记者和电影评论家。生于加拉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6年至1935年随家生活在布拉索夫,1935年移居到布加勒斯特,她在那里进入高中,在一些名师的指导下上过绘画、表演和钢琴及作曲课,1944年,她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系学习,但一年后便放弃了学业。1945年,她在报纸《自由的罗马尼亚》上发表第一首诗《我曾经
期刊
十四年前第一次见到你,在加国的一方  枫叶在大雪中纷飞  零下四十多度的雪花  萦着你白纱般的脸  十四年后,我再次看到你  迷人的灯光映照著笑脸  在这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土上  印第安人从蒙古迁徙而来  让你高歌舞蹈,迷住了  成千上万人的眼睛  疑似银河落九天,你  随便一甩,都是湿漉漉的长发  据说这里集结着战争、经济和政治  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  垂涎三尺,要不那座古城堡  决不会让人遐
期刊
我离开那些墙  那些涂抹着我的血的墙——  这是一场残暴的大屠杀。  如今我在城市上空飞越  不像夏加尔①绘画的新娘  在她那小提琴手新郎的身边,  而是像一个长着翅膀的噩梦  带着羽毛肮脏的全部生平。  我应该在很久以前就离开,  在被孤独检验之前,  被砍倒人们的伐木者  被饕餮人脑的  食人者随意的斧子检验之前  我应该——  但谁知道忍耐的界限?  我们等待,我们继续等待,  日子逝去,生
期刊
走进这大厅就像走进历史  蕩漾在航天发展的河流中  任性地流淌,冲击  莱特兄弟揭开了飞行器的大幕  让杨利伟们迈向宇宙  横跨太平洋的圣刘易斯精神号  书写太空的每朵白云和晚霞  我被这些航空故事惊悚着  遥望人类在月球上采撷桂花  哪怕是触摸一下嫦娥的广袖  让心平静下来
期刊
最初听见的是乌鸦  然后是野鸽子。  然后是某人在洗涤又拧干  廉价地毯,水滴掉进  落水孔。然后  是轮子的尖叫。  倾斜的风。然后  是低语的扫帚。离开的  大海。你听见  下午的天空之门  平稳地荡开。  树叶开始令人疲倦的  旅行。你听见  睡眠的鸟。也许还有  一只猫的走动,她在穿越背景时  嘴里衔着一只小猫。  再次是鸽子。然后  是落水孔中的水。然后  是遙远的大海。然后  是秋天。
期刊
起初,他带着旋律的涡旋  羞涩地卷曲在我的脖子上,  因此我的整个脖子才被笼罩在  那种旋律的手镯里,  我幾乎被他那丑陋的头颅占据  他那三角形的头上长着斜视的眼睛  他那脆弱的骨头发出声音。  然后,他第一口咬我时,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的血液在悸动,意识到在跳动,  微弱成一个异化的胃。  它的颜色变得更纯粹  我仿佛正在倒空罪孽。  后来,我变得极度瘦削。  那振翅的东西紧张地栖在我
期刊
我醒来说:我通过了。  这是我在黎明时的第一个念头。  带着这样一个谋杀的念头  而开始这一天,这种方式多么惬意。  上帝,怜悯我吧  ——是第二個念头,然后  我起身下床  生活,仿佛  一切都不曾说过。
期刊
像格列佛拖拉一百艘船只,  我的愛人,我把你们拖到岸上,  笨重,五颜六色,娴熟于你们的  微小的剑,从臀部上射击。  像格列佛我赦免你们,即使  你们残忍地击中我的颅骨,希望它裂开。  我通过绳子和血液的蛇  嘲笑你们,我那手持微小之弓的凶猛爱人。  ①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
期刊
她出生的那天,正逢节气“雨水”,天空中飘着贺兰山一带难得看到的雨丝。父亲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春雨贵如油”的句子,于是,给她取名“春雨”。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蔼然可亲。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的爱心,她的言行,也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小患者,也润泽着患者父母的一颗颗焦灼的心。她让人想到“润物细无声”的诗句。于是,“春雨”成为了李则琴书写中的一个意象,贯穿始终。而书的题目也自然地定为《春雨细无声》。  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