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修炼术的语言——论庄子哲学精神的语言之维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1987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其他文献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
反思平衡的哲学方法贯穿于罗尔斯建构正义理论的全过程,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普遍的道德原则与相关的背景理论,通过将它们进行反复比照、不断调整以达至内在的平衡状态,成为检验公平正义学说的合理性标准。但是,由于后来罗尔斯觉察到了自由民主社会之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正义观念上产生分歧的现象即合理多元论的事实,并将此种现象归因于理性的“判断的负担”,因而他不得不使其公平正义学说从最初作为一种合理完备性学说转向一种作为各种合理完备性学说的重叠共识之结果的正义的政治哲学,以应对相关背景理论尤其关于人的理
近年来,经验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创新给传统知识论领域的讨论提供了许多可贵的借鉴,也带来一些挑战。泰勒·伯吉就主张,新近流行的关于知觉经验的析取主义方案与相应的经验科学研究方法不相容。知识论析取主义的主要倡导者麦克道尔对此给予回应,他认为,伯吉混淆了经验科学与知识论对“解释相关”的不同理解,而自己的析取主义方案可以免于伯吉的诘难。本文通过对这一争论的细致梳理,试图论证麦克道尔对伯吉的回应是不成功的,但知识论析取主义可以基于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理解,与以具身认知为范式的经验科学研究相容。这场争论为我们理解经验科学
当今的科学研究在合作规模、复杂性和频率等方面均迅速增长,合作成为推动科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个体知识形成、知识获取的单独模式和静态科学发展观相比,科学合作的社会结构中最显著的特征是认知劳动的分工,科学家之间的社会交互影响着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集体知识的形成。从认知劳动分工这一新视角出发,结合经验分析与计算机模拟、演化计算等实证方法,从关注个体知识转向考察科学合作的动态社会结构,有助于理解科学合作中的认识论特征,如科学家为什么会合作,合作中认知分异领域分歧和共识的形成与担保,集体理性与集体知识、荣誉分配、
一民粹主义与贤能主义朱慧玲(以下简称“朱”):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十年前,我们曾就公民共和主义的核心观念,以及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之间的异同作了深入探讨。参见桑德尔、朱慧玲:《共同体主义、共和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区别》,《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211—223页。十年来,您又陆续出版了一些著作,进一步启发和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哲学讨论。我注意到,您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谈论民粹主义(populism)和贤能主义(meritocracy)这里将meritocracy翻
在1936年的弗莱堡“谢林讲座”中,海德格尔通过“躲藏”在谢林身后,对自己关于存在的追问进行了一种姿态转换,转而以一种“去主体性”的方式,在与存在的源初关系中重新理解人。这同时也是谢林哲学中的一个主导问题,并在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中得到了专题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其实是与谢林在思想上的一种“会合”,他们共有的论题都在于:对作为自由或者存在的本原之诠释,只能基于本原的“自身实行”,而这需要一种“泰然任之”和“绽出”的姿态转变。
当人面对困境或厄运(如死亡、疾病、贫困)的时候,塞涅卡似乎是在劝人们想开点,通过理性让自己能够接受一切不好的安排,并且认为这就是灵魂理性化的过程。那么,这是否仅仅把坏的遭遇或境遇合理化了呢?哲学真的是一种治疗么?或者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提供的一种安慰剂?本文基于对塞涅卡理论的粗略分析,认为塞涅卡的理论中既包括“合理化”,又包括“理性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合理化”是他们克服情感与欲望的手段,是他们达到“理性化”的过程;对于智慧之人而言,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面对什么样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而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的资本》中指出,日趋严重的大停滞与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已经造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严重危机。然而,由于皮凯蒂不懂得资本的本质乃社会关系,将资本与财富相混淆,把资本积累混同于财富积累,抛开生产而仅仅关注分配,并缺乏对垄断资本是如何造成不公正因素的关注,因此他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乌托邦”,从而他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只是恶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然而,《21世纪的资本》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理论贡献相比,的确难以企及。
作为汉晋“毂梁学”集大成者的范宁的《毂梁传集解》,对两汉灾异说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与理性发展。首先是征引与保留了大量灾异说《春秋》的经传注解与相关著述,其次是其本人自注对《毂梁春秋》经传也多有神学性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范宁深受魏晋玄、佛思潮的影响,并进而对汉代以来的灾异说经进行了理论反思。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阐释学既不是一个区别于私人阐释才可能的公共阐释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基于文本而挖掘作者意图的语义阐释学问题。从理论效应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不仅批判了西方解释学在切入生活与历史世界时所表现出的外部性与主观性,而且在一种倒转的意义上为西方解释学找到了谈论语言、理解和阐释活动的社会地平。从现实效应看,近现代中国社会依次展开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代表了唯物史观解释和改变世界的现实样本,这对于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鲜明的镜鉴意义。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的科学性质和实践能力,在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