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石雕与传统雕塑有何不同?它们是如何被实现的?如何客观地看待数码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数码技术会取代手工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亲密体验了一场只有数字技术时代才能发生的“数码石雕展”。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stone sculptures and traditional sculptures?How are they realized?How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objectively?Will the digital technologies replace handwork?Taking with these questions,the reporter experienced an exhibition of digital stone sculptures which only exists in the digital age.
这场展览于2008年10月9日下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拉开序幕,展出了四位美国艺术家——布鲁斯·比斯利、乔恩·伊舍伍德、罗伯特·迈克史密斯以及肯尼斯·斯内尔森——20余件大型数码石雕作品及若干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模型、CAD设计模型。这一历时3个月的展览分别在北京、上海和重庆展出。
历史与现场
将数码技术运用于雕塑创作,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90年举办的美国雕塑家协会(ISC)双年会第一次讨论了数码雕塑的发展及影响;1995年,第一个名为“数码雕塑 95”的大型国际展览和影像交流活动在法国举办。参加本次展览的几位艺术家,除了乔恩约七、八年前开始数码雕塑创作之外,其余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数码雕塑的探索之旅。他们都充分体验到了数码技术带给他们的裨益。
他们皆选择了以几何构形和生物形态为基础的抽象造型。然而数码雕塑的抽象并不能等同于现代主义的抽象。这里的抽象源于计算机本身的逻辑性思维方式,最终的作品具有精确性和规则性的特征。
肯尼斯的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亚微观世界的“原子”。“诠释科学界对于原子结构的阐述,体现动态而错综复杂的原子架构”是引诱肯尼斯通过雕塑来寻求答案的“金苹果”。当充满理性精神的创作冲动和创作风格遭遇到同样理性的计算机设计,简直相逢恨晚。他的作品有些像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象牙球,在球面上,如同宇宙中行星运行轨迹一般的曲线暗示出层层包裹的内在球体,创造出一个个微缩的小宇宙,科学与艺术的终点总是指向关于存在的终极追问。布鲁斯相信形状本身具有灵性,能与人类进行情感的交流。他的作品总是发生在几何体与几何体的对话之中。圆形、立方体、矩形、扭曲的圆柱体……有时他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时他们则蔓延或散落,具有变化出无限空间的可能性。罗伯特的作品令人联想到古生物、海洋生物、微生物……而又不全然是,总之似乎是对于生命体的一种幻想和综合,富含着柔软且诡变的曲面,精致而灵巧,偶尔会有尖锐的凸起或转折,似乎带有防御和攻击的情绪。乔恩的作品是其中最具有手工性的温暖,带有泥被塑造之时的弹性和因为重力而产生的下坠感,这也许是因为他对陶艺的偏爱的缘故。他的作品《讲故事的歌者》造型简洁,如同一个变形的细口长颈瓶,自上而下方向的纹理沿着瓶身并列排开,优美的曲线如同音符一般,带着诗意的浪漫与优雅,错觉使得这些线条通向了恒久的时空。
欧特克公司的野心,在于通过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最古老的石雕(手工艺)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创新技术,向各行业证明通过数码设计可以实现任何灵感及创意。然而这些技术的创造者对于技术的认识仍然非常理性,诚如卡尔·巴斯(欧特克公司CEO)所言,“这只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工具而已!”
但唐尧显然不仅仅着眼于目前的数码技术,而是对计算机技术所可能带来的巨大的艺术创造潜力表示出相当的信心!因为他相信,当我们致力于思索创造的哲学本质之时,会发现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二进制编码的无穷变化,与人类、万物、星球、宇宙的构造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数码技术正在使我们接近造物的秘密与狂喜”!
艺术的发展永远不能拒绝技术所带来的变革,那些富有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们啊,请尽情挥洒你们的智慧吧!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stone sculptures and traditional sculptures?How are they realized?How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the artistic creation objectively?Will the digital technologies replace handwork?Taking with these questions,the reporter experienced an exhibition of digital stone sculptures which only exists in the digital age.
这场展览于2008年10月9日下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拉开序幕,展出了四位美国艺术家——布鲁斯·比斯利、乔恩·伊舍伍德、罗伯特·迈克史密斯以及肯尼斯·斯内尔森——20余件大型数码石雕作品及若干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模型、CAD设计模型。这一历时3个月的展览分别在北京、上海和重庆展出。
历史与现场
将数码技术运用于雕塑创作,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90年举办的美国雕塑家协会(ISC)双年会第一次讨论了数码雕塑的发展及影响;1995年,第一个名为“数码雕塑 95”的大型国际展览和影像交流活动在法国举办。参加本次展览的几位艺术家,除了乔恩约七、八年前开始数码雕塑创作之外,其余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数码雕塑的探索之旅。他们都充分体验到了数码技术带给他们的裨益。
他们皆选择了以几何构形和生物形态为基础的抽象造型。然而数码雕塑的抽象并不能等同于现代主义的抽象。这里的抽象源于计算机本身的逻辑性思维方式,最终的作品具有精确性和规则性的特征。
肯尼斯的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亚微观世界的“原子”。“诠释科学界对于原子结构的阐述,体现动态而错综复杂的原子架构”是引诱肯尼斯通过雕塑来寻求答案的“金苹果”。当充满理性精神的创作冲动和创作风格遭遇到同样理性的计算机设计,简直相逢恨晚。他的作品有些像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象牙球,在球面上,如同宇宙中行星运行轨迹一般的曲线暗示出层层包裹的内在球体,创造出一个个微缩的小宇宙,科学与艺术的终点总是指向关于存在的终极追问。布鲁斯相信形状本身具有灵性,能与人类进行情感的交流。他的作品总是发生在几何体与几何体的对话之中。圆形、立方体、矩形、扭曲的圆柱体……有时他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时他们则蔓延或散落,具有变化出无限空间的可能性。罗伯特的作品令人联想到古生物、海洋生物、微生物……而又不全然是,总之似乎是对于生命体的一种幻想和综合,富含着柔软且诡变的曲面,精致而灵巧,偶尔会有尖锐的凸起或转折,似乎带有防御和攻击的情绪。乔恩的作品是其中最具有手工性的温暖,带有泥被塑造之时的弹性和因为重力而产生的下坠感,这也许是因为他对陶艺的偏爱的缘故。他的作品《讲故事的歌者》造型简洁,如同一个变形的细口长颈瓶,自上而下方向的纹理沿着瓶身并列排开,优美的曲线如同音符一般,带着诗意的浪漫与优雅,错觉使得这些线条通向了恒久的时空。
欧特克公司的野心,在于通过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最古老的石雕(手工艺)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创新技术,向各行业证明通过数码设计可以实现任何灵感及创意。然而这些技术的创造者对于技术的认识仍然非常理性,诚如卡尔·巴斯(欧特克公司CEO)所言,“这只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工具而已!”
但唐尧显然不仅仅着眼于目前的数码技术,而是对计算机技术所可能带来的巨大的艺术创造潜力表示出相当的信心!因为他相信,当我们致力于思索创造的哲学本质之时,会发现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二进制编码的无穷变化,与人类、万物、星球、宇宙的构造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数码技术正在使我们接近造物的秘密与狂喜”!
艺术的发展永远不能拒绝技术所带来的变革,那些富有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们啊,请尽情挥洒你们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