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x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具体详尽地从确立思维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角度介绍了几个策略,对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 探究活动 科学思维 教学策略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可以说,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拟就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谈几点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在课的开始设置一个“抓泥鳅”的活动,学生在水里怎么也抓不起泥鳅,但在黄沙箱里却很容易抓起来,接着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情境设置疑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继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实验,反复动手实验,动手画出实验中的现象,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的性质。这里“材料”看上去数量上多了、杂了,却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众多有结构的材料中灵活选用,按照各自小组的探究方案开展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不断拓展。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 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所以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如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优缺点,最后讨论做个怎样的装置工作起来既方便又省力。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六、在交流中质疑,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他们思维活动最活跃之时,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最好之时。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个科学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有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结论,老师会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的一面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样往往会忽视结论背后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认为不要看见“结论”见好就收,而应突出思维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真理,生生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能够使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研讨和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在研讨“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师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组织学生讨论,马上有学生反对:“我认为声音是两个东西碰出来的。” 有的学生插嘴说:“反正物体和物体要相互挨在一块才行。”一个学生提出了独特的反对意见:“敲击一下音叉,它却会响很长时间的。”有的学生说:“风声怎么没看见振动呢?”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空气振动看不见,你可以看一下树叶呀,它在风中振动呢。”研讨逐渐发展成争论,全班形成了两派:一些学生认为是因为振动,一些学生认为是吹、敲、碰等发声方法。最后,经过辩论,认为是发声方法的那一派认识到各种发声方法无非是使物体振动,振动才是根本原因。这些看似平凡的反思、质疑必将促进学生思维中批判性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策略只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带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相信我们的科学课能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源 以结构化材料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1期。
  [2]冯敏 浅谈科学探究影响有效教学的几个因素[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9期。
  [3]李丙利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师,2010年,6期。
  [4]李枫 舒静庐 科学思维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3月。
其他文献
摘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材施教,完成教学过程。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激发 因材施教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的《英
期刊
宋祖英老师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印证了我对“教师”二字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解读。而今的我从教已十余载,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有过彷徨,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教学;我也曾有过懈怠,怀疑自己这样走下去是否值得……也许正印证了“人的一生会多次遇到瓶颈”这句话,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瓶颈的存在,我才会逐步走向成熟……通过解读《再塑生命》,我悟出了“教师”二字的真谛,内心不再有彷徨与懈怠,如同穿越了层层云
期刊
摘 要:提高运动员跨栏跑成绩的策略包括:第一,速度训练,用常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平跑速度,结合专项特点的手段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第二,专项技术训练;第三,坚持每天练;第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提高 训练 信心 专项速度 跨栏技术  跨栏跑是一项速度快、对运动员的技术性要求很强的短跑运动,其实质是跑栏。跨栏跑的最大特点是在高速跑步中越过一定数量的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对运动员的平跑速度和专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将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学 习惯成自然 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
期刊
农村中学英语与城市中学英语最大的差别,就是学生起步晚,基础差。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纯正的英语熏陶。农村孩子在初中才真正开始英语学习,再加上农村英语教师奇缺,很多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导致农村中学英语始终走不出“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误区。教师和学生都苦苦挣扎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这就造成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
期刊
一、调查目的  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到底兴趣如何?学生们对于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到底有着怎样的认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如何?为了更多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以便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在我带班级中开展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语文学习兴趣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时间  问卷调查为主,抽样座谈为辅。对19班学生以问卷调查为主,对20班学生则以抽样问卷和
期刊
这次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开创了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在“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思路的导引下,形成了办学规模适度集中、教育资源均衡利用、以寄宿制为主要载体的基础教育办学新模式、新格局,实现了基础教育工作从农村向城镇集中、由分散向规模集中、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从根本上推进了民乐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从“量”向“质”的飞跃,促进了教育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本人认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经过历代舞蹈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关键词:古典舞 身韵 神韵 教学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北京舞蹈学院李
期刊
摘 要:为了成功地运用教学语言,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关心时事使教学语言富有科学性、逻辑性、丰富性,通过谙熟儿童心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锻炼口才使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使教学获得成功。  关键词:语言科学性 启发性 感染力  俗话说,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不错,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工具。我国
期刊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的成果是全部知识遗忘之后所剩下的东西……”。这句话非常有深意。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近年来我们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二是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能够自尊、自谦,并有积极的进取心。但是,我们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