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中,要注重核心概念和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精心设问,构建好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注意点
实行新课程后的高考试题新颖,构思巧妙,立意独特,知识与能力并重。与以往高考试题对比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面对当前高考的形势,笔者认为,高考化学复习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
化学概念与基本理论是构成化学学科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高考以基本概念为命题核心的理念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水平,新课标中倡导学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是解题的关键,是化学的灵魂。对化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直接关系到高考是否能取得好成绩。
高中化学每个章节都有一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这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复习时要注意剖析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如“酸”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酸反映的本质属性,即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外延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分类,如按强弱来分有强酸,中强酸,弱酸。
掌握了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地推理和判断概念和基本理论。例如区电解和非电解质两个概念,从其内涵来看,有相同之处,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与混合物都不能划入这两个概念中。它们的水溶液有些可以导电有些不可以导电。但也有很大不同: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且导电的离子是自身电离出来的。例如酸,碱,绝大部分的盐等。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虽然有些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也能导电,但其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才电离出离子从而导电,不是自身电离的,例如SO2、SO3、CO2、NH3等。反之,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又可以加深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例如,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在化学反理原理中可以设计出很多选项,很多同学总是深得内容太多,太杂不好掌握。其实对电离理平衡与水解平衡这两部分原理及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总结到两点上:第一,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第二,测定该物质的强碱盐的水溶液的PH。理顺这两点后,对于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就容易多了。
概念和基本理论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对事物各种属性进行分解和综合,并进一步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分解就是指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综合就是把知识的部分综合成整体。例如,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分解和综合。通过对概念和基本理分解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基本理。
二、注重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
化学科学作为由众化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化学科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知识;另一方面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史,如“原子结构发展史”、“化学反应的利用”等。这些科学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许多经典故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比如学习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同学们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深切体会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不能马虎应付,而且还应充实加强,以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三、注重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靠平时教学点滴积累形成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阀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产生、发展及知识的掌握。
3.1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提出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渗透STS思想,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取向。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原理,教师应尽量从生活和实践中发掘问题,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例如在教学“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负极材料锌本应是溶解而没有气泡产生,而正极铜上和会出现气泡,但在做演示实验时两极都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认清负极材料自身不可能100%纯净,自身内部会形成小电池,从而可以再联系到钢铁为什么会生锈,让学生进行讨论。
3.2 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氧化反应中,要求得失电子、转移电子总数是多少这个总是时,可以根据得失电子总数与转移电子数相等这个规律,看看在题目中是得电子更容易求出还是失电子更容易求出,从面得出答案。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关系,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考虑优生,更应考虑差生的存在,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有发言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注重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而零散、杂乱的知识堆砌难以发展能力,只有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才能升华能力。例如应用化学元素关联性,串连知识链。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前后连续的,复习时把这些知识串连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系统完整的认识,并使于记忆。以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深层的领悟生命的本质,内化知识要点。
此外,列表对比法、画概念图等方法也是把握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必将随着新课程实施而进一步侧重。
5.1 重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研究科学的方法便可以不变应万变。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尤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的重要性:从教材中的实验,总结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并分析归纳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上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实验规律。
5.2 注意领会课本实验的科学性。要掌握课本中的实验,必需深刻领会每个实验步骤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步骤: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要让学生认清为什么要这些步骤,缺少了其中某个步骤为什么不行,除HCl与除H20装置顺序能否颠倒,每个步骤为什么要用一些特定的试剂。
总之,面对新一轮高中新课程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复习依据,在夯实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考考试大纲
[2]福建省高考说明
[3]三明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注意点
实行新课程后的高考试题新颖,构思巧妙,立意独特,知识与能力并重。与以往高考试题对比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面对当前高考的形势,笔者认为,高考化学复习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
化学概念与基本理论是构成化学学科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高考以基本概念为命题核心的理念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水平,新课标中倡导学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是解题的关键,是化学的灵魂。对化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直接关系到高考是否能取得好成绩。
高中化学每个章节都有一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这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复习时要注意剖析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如“酸”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酸反映的本质属性,即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外延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分类,如按强弱来分有强酸,中强酸,弱酸。
掌握了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地推理和判断概念和基本理论。例如区电解和非电解质两个概念,从其内涵来看,有相同之处,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与混合物都不能划入这两个概念中。它们的水溶液有些可以导电有些不可以导电。但也有很大不同: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且导电的离子是自身电离出来的。例如酸,碱,绝大部分的盐等。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虽然有些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也能导电,但其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才电离出离子从而导电,不是自身电离的,例如SO2、SO3、CO2、NH3等。反之,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又可以加深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例如,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在化学反理原理中可以设计出很多选项,很多同学总是深得内容太多,太杂不好掌握。其实对电离理平衡与水解平衡这两部分原理及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总结到两点上:第一,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第二,测定该物质的强碱盐的水溶液的PH。理顺这两点后,对于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就容易多了。
概念和基本理论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对事物各种属性进行分解和综合,并进一步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分解就是指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综合就是把知识的部分综合成整体。例如,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分解和综合。通过对概念和基本理分解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基本理。
二、注重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
化学科学作为由众化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化学科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知识;另一方面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史,如“原子结构发展史”、“化学反应的利用”等。这些科学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许多经典故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比如学习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同学们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深切体会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不能马虎应付,而且还应充实加强,以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三、注重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靠平时教学点滴积累形成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阀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产生、发展及知识的掌握。
3.1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提出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渗透STS思想,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取向。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原理,教师应尽量从生活和实践中发掘问题,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例如在教学“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负极材料锌本应是溶解而没有气泡产生,而正极铜上和会出现气泡,但在做演示实验时两极都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认清负极材料自身不可能100%纯净,自身内部会形成小电池,从而可以再联系到钢铁为什么会生锈,让学生进行讨论。
3.2 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氧化反应中,要求得失电子、转移电子总数是多少这个总是时,可以根据得失电子总数与转移电子数相等这个规律,看看在题目中是得电子更容易求出还是失电子更容易求出,从面得出答案。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关系,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考虑优生,更应考虑差生的存在,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有发言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注重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而零散、杂乱的知识堆砌难以发展能力,只有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才能升华能力。例如应用化学元素关联性,串连知识链。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前后连续的,复习时把这些知识串连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系统完整的认识,并使于记忆。以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深层的领悟生命的本质,内化知识要点。
此外,列表对比法、画概念图等方法也是把握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必将随着新课程实施而进一步侧重。
5.1 重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研究科学的方法便可以不变应万变。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尤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的重要性:从教材中的实验,总结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并分析归纳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上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实验规律。
5.2 注意领会课本实验的科学性。要掌握课本中的实验,必需深刻领会每个实验步骤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步骤: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要让学生认清为什么要这些步骤,缺少了其中某个步骤为什么不行,除HCl与除H20装置顺序能否颠倒,每个步骤为什么要用一些特定的试剂。
总之,面对新一轮高中新课程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复习依据,在夯实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考考试大纲
[2]福建省高考说明
[3]三明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