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这么一个文件,认为改革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能摆平所有的事情,那是相当错误的。
从2006年至今,难产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每有一点风吹草动,总能触动公众的神经。事实上,1980年代以来,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同步疯长,我国迅速由一个平均主义社会演变成为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收入分配一直都是最敏感的公共议题之一。
从2002年执政党的十七大以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被写入执政党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多年来,先是提高农民收入,接着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一直到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系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之后,该项事务交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并迅速拟定了初步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此后3年多时间,该方案先后6次在内部征求意见、组织讨论并不断修订。
系统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究竟是什么原因?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多次参与方案的研讨。
改革没有共识
《南风窗》: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搞了这么多年了,到现在还难以出台,您觉得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杨宜勇:最大的难度在共识层面,在这个问题上,改革的各个主体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先富起来的人有先富起来的人的理由,穷人有穷人的理由。比如说中央说要提高两个比重,其中一个就是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比重,现在无非就是三分法,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居民户的收入,提高居民户收入的比重,那就是要降低企业收入的比重,降低政府收入的比重。那么谁愿意降呢?
对政府来说,就是要降税,这个税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有其他别的税,个人所得税现在才占整个税收的6%~6.5%,主要可能还是降别的税。税下面有国税、有地税,国税有谁愿意降啊?地税更不愿意降了。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调研,地方政府总是流行一句话,省级财政好过,市级财政勉强过,县级财政无法过,这些也是事实。
企业的收入比重能降低吗?企业有国企、有民企,国企去年利润1万亿,但是它有很多是控股的,我去国资委调研,他们就说所有者权益只有3000多亿的利润。然后他说冰冻灾害、5·12地震,国企都是要被抽去支援的,就是说很多摊派也比较重,他认为他没有什么可以降的,这是他的理由。民企则说,我们现在行业准入怎么难、贷款怎么难,还有一些税费之外的成本又怎么大,谁都不愿意降。所以这个格局调整落到谁身上都挺难。
《南风窗》:但是从这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国民收入大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显然都是在增加的,而个人则不断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不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降吗?
杨宜勇:理论上确实如此,但为什么一直降不下来呢,就是因为谁都不愿意降,都僵持在这儿。其实,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明确提出了要缩小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注重公平,但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且事实的发展和我们的初衷还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说收入差距就一直在不断扩大。
《南风窗》:整个改革方案难以出台,是不是因为大家常说的利益集团的阻挠太大呢?
杨宜勇:那肯定,但这也很正常,大家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说话,而且很多利益集团不见得就是有形的,很多都是无形的。现在为什么有些问题叫得很凶,比如个人所得税问题,大家都在说收入差距大,有政协代表就说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调到5000元,甚至还有说调到1万元的。我们一边说有差距,另一边又要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这不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诉求吗?
《南风窗》:这个能算背道而驰吗?个人所得税在中国早已不是劫富济贫了吧?
杨宜勇:个人所得税在中国,过去是一个精英税,90年代是一个先富起来的税,现在也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税,缴税的人一年只有8000万,中国有8亿劳动者,你说他不是中等收入者的税,不是先富税。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只听到了8000万人的声音,还有7.2亿人的聲音我们没有听到。
我也是8000万人中的一分子,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出发,我也希望我一分钱税都不交。但这个社会会怎么样呢?现在周边的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国防的开支,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中国的国民要走出去,中国人在全球要实行领事保护,这些钱从哪儿来?
《南风窗》:政府部门的声音、富人的声音,其实都是不缺乏代言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都有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但真正需要收入分配来保障他们利益的那部分穷人,没有谁给他们代言。
杨宜勇:是。所以现在我们听到的只是先富起来的人的声音,或者说中等收入者的声音比较强大,穷人的声音是很弱的,甚至是没有的,而且都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离退休金这个问题都说少,都要调,可是我们继续追问一下,离退休金低的人他是有离退休金的,他说他低,还有很多没有退休金的人,你们知道吗?60岁以上的人现在领退休金的只有30%,还有70%的人没有一分钱退休金的,我们心里有他们吗?我们听谁的诉求,我们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
“改革不能靠文件,要靠对话机制”
《南风窗》: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既然没有全民共识,那我们的改革,应该怎样推进下去,这个方案难道就一直这么拖下去吗?
杨宜勇:我个人觉得方案在今年年内肯定是能够出台的。但是并不是说一个文件出台之后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很幼稚的。其实,从2004年起,发改委牵头,几个部委成立这么一个议事机构起,每年都有收入分配改革的相关措施出台,这个也是不能够否认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工作的机制,虽然达成共识有难度,但是每年都在达成共识。
如果我们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这么一个文件,认为改革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能摆平所有的事情,那是相当错误的。政府里边有中央政府、有地方政府,改革的主体是多元的;企业里面有国企、有民企,有大企业、有中小企业:个人里边又分管理层、一般的工人,有城里人、有农村人,有穷人、有富人;企业里面还有垄断的、非垄断的企业,这些都是改革或者被改革的主体,我认为被改革的主体就是改革的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共识的达成和收入分配的调整,远远不是政府的一个什么文件能够解决问题的。
《南风窗》:不靠政府的强力推行,我们能靠什么呢?
杨宜勇:还是要靠完善的对话机制。比如说一般工人涨工资其实普遍要求很强烈,现在他们都是寄希望政府发一个文件,能给他们涨工资。政府不能发,一发就违反《企业法》、违反《公司法》,对不对?那么你要跟谁去谈?就是通过集体谈判?工人涨工资在全世界就两种办法,一个就是说你觉得我是个人才,你不给我涨工资,我 就用脚投票,我走人,我到别的单位去,他给我高10%,或高20%的工资;再就是集体谈判。
《南风窗》:最理想的改革模式当然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和有效表达,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机制似乎还很欠缺吧,比如,这次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从2006年到现在,单征集意见都五六次了,可每次到底都征集了哪些人的意见?
杨宜勇:我参加了好多次意见征求,主要还都是各个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当然我觉得如果有必要,像教育改革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也是可以的。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样的,你不让他征求意见,他有事儿;但是你征求意见了,他又不拿意见,或者是拿不出实际意见来。
比如说《劳动合同法》,当时是公开征求意见的,可在征求中国企业意见时,没有几个企业拿出什么意见来,那些跨国公司倒是一拿意见都是300多页,一本一本的意见。《劳动合同法》执行之后,中国的企业主就说我反对,外国企业的意见可能吸收得很少,甚至是大多数没吸收,但他坚决拥护。这是个参与意识的问题,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欠缺。很多人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真正有效的参与还很难。
《南风窗》:中国社会现在中产阶级掌握部分话语权、舆论权。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造势,其从业者本身大部分也算是中产阶级,但影响政策制订的权力还是在最富的群体,大多是有权和有钱的,一般公众,是否有渠道参与征集意见过程呢?
杨宜勇:这些建议和要求都是很合理的,我也认为应该特别尊重这种程序上的规范,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在程序,程序没做到的话,那就是最大的失误。这些东西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
不要对改革抱有太高预期
《南风窗》:这次改革跟以往不同的是,第三次分配似乎也提上了公共议程,那么,在三次分配调节作用上,您怎么看?
杨宜勇:不要寄希望于第三次分配,你看富人,让他纳税都不好好纳,让他捐助就更难了。三次分配是靠不住的,但也并不能因为比我们更富有的人纳税情况比我们糟糕,那我们就也不纳税,这种逻辑思维是错误的。
对政府来说,我们应该认真做好第二次分配,但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初次分配,要是初次分配差距太大了,税收也是没办法把这么大的差距给矫正过来的。日本这么一个国家基尼系数0.25到0.35,它是资本主义,我到松下、日立、索尼去看,问他们收入差距多大?他们说公司内部管理阶层和劳动阶层工资收入差距不超过3倍,像咱们呢?现在企业改革,80年代是7倍,到后来是17倍、70倍,现在恐怕要二三百倍了。
《南风窗》:其实这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公众的焦点好像是集中在国有垄断性企业员工的高收入上,《反垄断法》之前也一直效果不彰,您觉得调整这个群体的高收入,是不是最重要的一块?
杨宜勇:这其实还是共识的问题,主要是城里人的視角,他们觉得这是最不公平的一块,但在我们的研究中,中国最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你说农民工的收入分配问题,我们所说的0.47基尼系数中,城乡二元制度对总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占60%以上;第二才是行业的、才是垄断性企业的贡献,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好像认为这种二元结构就是天然的,应该的,所以现在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这个垄断上。
《南风窗》:对于改革,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次会不会出台一些定量的指标以及可操作的细则?比如基尼系数在哪一年降低到什么程度?劳动收入、居民收入两个比重要提高到多少等等硬性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杨宜勇:我个人也很希望这次的改革方案能够细化到这种地步,将这些指标列入其中,但这次可能做不到,原因还是在于之前说的共识问题上。
《南风窗》:那针对国有垄断性央企的改革,一直有呼声应该将其上缴中央财政的利润比例提高,也就是说多拿出钱来全民分红,这类的操作细则也不会出现在方案中吗?
杨宜勇:这些肯定会有的。其实,就算文件没出台,改革也一直在往前走,文件出台就是说更加系统了,或者说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可能更清晰了,这次制订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十七大很多原则性的东西进一步做实。
《南风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几乎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革命,他不仅涉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还涉及劳资关系、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等等问题。如此庞杂的事务,一个收入分配改革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杨宜勇:其实它能起到的作用,我觉得是很有限的,甚至它连收入分配本身的问题,都难以承载,你还要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或者什么,我觉得挺难的。这绝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理性的预期,除了个人的角度之外,还要考虑宏观;就是说预期不要太高,任何事情预期太高,失望就越大,只能是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
从2006年至今,难产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每有一点风吹草动,总能触动公众的神经。事实上,1980年代以来,国人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同步疯长,我国迅速由一个平均主义社会演变成为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收入分配一直都是最敏感的公共议题之一。
从2002年执政党的十七大以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被写入执政党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多年来,先是提高农民收入,接着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一直到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系统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之后,该项事务交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并迅速拟定了初步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此后3年多时间,该方案先后6次在内部征求意见、组织讨论并不断修订。
系统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究竟是什么原因?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多次参与方案的研讨。
改革没有共识
《南风窗》: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搞了这么多年了,到现在还难以出台,您觉得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杨宜勇:最大的难度在共识层面,在这个问题上,改革的各个主体根本就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先富起来的人有先富起来的人的理由,穷人有穷人的理由。比如说中央说要提高两个比重,其中一个就是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比重,现在无非就是三分法,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居民户的收入,提高居民户收入的比重,那就是要降低企业收入的比重,降低政府收入的比重。那么谁愿意降呢?
对政府来说,就是要降税,这个税除了个人所得税之外,还有其他别的税,个人所得税现在才占整个税收的6%~6.5%,主要可能还是降别的税。税下面有国税、有地税,国税有谁愿意降啊?地税更不愿意降了。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调研,地方政府总是流行一句话,省级财政好过,市级财政勉强过,县级财政无法过,这些也是事实。
企业的收入比重能降低吗?企业有国企、有民企,国企去年利润1万亿,但是它有很多是控股的,我去国资委调研,他们就说所有者权益只有3000多亿的利润。然后他说冰冻灾害、5·12地震,国企都是要被抽去支援的,就是说很多摊派也比较重,他认为他没有什么可以降的,这是他的理由。民企则说,我们现在行业准入怎么难、贷款怎么难,还有一些税费之外的成本又怎么大,谁都不愿意降。所以这个格局调整落到谁身上都挺难。
《南风窗》:但是从这1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国民收入大格局中,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显然都是在增加的,而个人则不断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不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降吗?
杨宜勇:理论上确实如此,但为什么一直降不下来呢,就是因为谁都不愿意降,都僵持在这儿。其实,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明确提出了要缩小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注重公平,但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且事实的发展和我们的初衷还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说收入差距就一直在不断扩大。
《南风窗》:整个改革方案难以出台,是不是因为大家常说的利益集团的阻挠太大呢?
杨宜勇:那肯定,但这也很正常,大家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说话,而且很多利益集团不见得就是有形的,很多都是无形的。现在为什么有些问题叫得很凶,比如个人所得税问题,大家都在说收入差距大,有政协代表就说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调到5000元,甚至还有说调到1万元的。我们一边说有差距,另一边又要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这不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诉求吗?
《南风窗》:这个能算背道而驰吗?个人所得税在中国早已不是劫富济贫了吧?
杨宜勇:个人所得税在中国,过去是一个精英税,90年代是一个先富起来的税,现在也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税,缴税的人一年只有8000万,中国有8亿劳动者,你说他不是中等收入者的税,不是先富税。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只听到了8000万人的声音,还有7.2亿人的聲音我们没有听到。
我也是8000万人中的一分子,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出发,我也希望我一分钱税都不交。但这个社会会怎么样呢?现在周边的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国防的开支,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中国的国民要走出去,中国人在全球要实行领事保护,这些钱从哪儿来?
《南风窗》:政府部门的声音、富人的声音,其实都是不缺乏代言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都有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但真正需要收入分配来保障他们利益的那部分穷人,没有谁给他们代言。
杨宜勇:是。所以现在我们听到的只是先富起来的人的声音,或者说中等收入者的声音比较强大,穷人的声音是很弱的,甚至是没有的,而且都不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离退休金这个问题都说少,都要调,可是我们继续追问一下,离退休金低的人他是有离退休金的,他说他低,还有很多没有退休金的人,你们知道吗?60岁以上的人现在领退休金的只有30%,还有70%的人没有一分钱退休金的,我们心里有他们吗?我们听谁的诉求,我们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
“改革不能靠文件,要靠对话机制”
《南风窗》: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既然没有全民共识,那我们的改革,应该怎样推进下去,这个方案难道就一直这么拖下去吗?
杨宜勇:我个人觉得方案在今年年内肯定是能够出台的。但是并不是说一个文件出台之后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很幼稚的。其实,从2004年起,发改委牵头,几个部委成立这么一个议事机构起,每年都有收入分配改革的相关措施出台,这个也是不能够否认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工作的机制,虽然达成共识有难度,但是每年都在达成共识。
如果我们都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这么一个文件,认为改革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能摆平所有的事情,那是相当错误的。政府里边有中央政府、有地方政府,改革的主体是多元的;企业里面有国企、有民企,有大企业、有中小企业:个人里边又分管理层、一般的工人,有城里人、有农村人,有穷人、有富人;企业里面还有垄断的、非垄断的企业,这些都是改革或者被改革的主体,我认为被改革的主体就是改革的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共识的达成和收入分配的调整,远远不是政府的一个什么文件能够解决问题的。
《南风窗》:不靠政府的强力推行,我们能靠什么呢?
杨宜勇:还是要靠完善的对话机制。比如说一般工人涨工资其实普遍要求很强烈,现在他们都是寄希望政府发一个文件,能给他们涨工资。政府不能发,一发就违反《企业法》、违反《公司法》,对不对?那么你要跟谁去谈?就是通过集体谈判?工人涨工资在全世界就两种办法,一个就是说你觉得我是个人才,你不给我涨工资,我 就用脚投票,我走人,我到别的单位去,他给我高10%,或高20%的工资;再就是集体谈判。
《南风窗》:最理想的改革模式当然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和有效表达,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机制似乎还很欠缺吧,比如,这次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从2006年到现在,单征集意见都五六次了,可每次到底都征集了哪些人的意见?
杨宜勇:我参加了好多次意见征求,主要还都是各个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当然我觉得如果有必要,像教育改革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也是可以的。但中国的事儿就是这样的,你不让他征求意见,他有事儿;但是你征求意见了,他又不拿意见,或者是拿不出实际意见来。
比如说《劳动合同法》,当时是公开征求意见的,可在征求中国企业意见时,没有几个企业拿出什么意见来,那些跨国公司倒是一拿意见都是300多页,一本一本的意见。《劳动合同法》执行之后,中国的企业主就说我反对,外国企业的意见可能吸收得很少,甚至是大多数没吸收,但他坚决拥护。这是个参与意识的问题,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欠缺。很多人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真正有效的参与还很难。
《南风窗》:中国社会现在中产阶级掌握部分话语权、舆论权。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造势,其从业者本身大部分也算是中产阶级,但影响政策制订的权力还是在最富的群体,大多是有权和有钱的,一般公众,是否有渠道参与征集意见过程呢?
杨宜勇:这些建议和要求都是很合理的,我也认为应该特别尊重这种程序上的规范,决策的民主化主要在程序,程序没做到的话,那就是最大的失误。这些东西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
不要对改革抱有太高预期
《南风窗》:这次改革跟以往不同的是,第三次分配似乎也提上了公共议程,那么,在三次分配调节作用上,您怎么看?
杨宜勇:不要寄希望于第三次分配,你看富人,让他纳税都不好好纳,让他捐助就更难了。三次分配是靠不住的,但也并不能因为比我们更富有的人纳税情况比我们糟糕,那我们就也不纳税,这种逻辑思维是错误的。
对政府来说,我们应该认真做好第二次分配,但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初次分配,要是初次分配差距太大了,税收也是没办法把这么大的差距给矫正过来的。日本这么一个国家基尼系数0.25到0.35,它是资本主义,我到松下、日立、索尼去看,问他们收入差距多大?他们说公司内部管理阶层和劳动阶层工资收入差距不超过3倍,像咱们呢?现在企业改革,80年代是7倍,到后来是17倍、70倍,现在恐怕要二三百倍了。
《南风窗》:其实这一轮的收入分配改革,公众的焦点好像是集中在国有垄断性企业员工的高收入上,《反垄断法》之前也一直效果不彰,您觉得调整这个群体的高收入,是不是最重要的一块?
杨宜勇:这其实还是共识的问题,主要是城里人的視角,他们觉得这是最不公平的一块,但在我们的研究中,中国最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你说农民工的收入分配问题,我们所说的0.47基尼系数中,城乡二元制度对总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占60%以上;第二才是行业的、才是垄断性企业的贡献,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好像认为这种二元结构就是天然的,应该的,所以现在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这个垄断上。
《南风窗》:对于改革,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次会不会出台一些定量的指标以及可操作的细则?比如基尼系数在哪一年降低到什么程度?劳动收入、居民收入两个比重要提高到多少等等硬性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杨宜勇:我个人也很希望这次的改革方案能够细化到这种地步,将这些指标列入其中,但这次可能做不到,原因还是在于之前说的共识问题上。
《南风窗》:那针对国有垄断性央企的改革,一直有呼声应该将其上缴中央财政的利润比例提高,也就是说多拿出钱来全民分红,这类的操作细则也不会出现在方案中吗?
杨宜勇:这些肯定会有的。其实,就算文件没出台,改革也一直在往前走,文件出台就是说更加系统了,或者说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可能更清晰了,这次制订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十七大很多原则性的东西进一步做实。
《南风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几乎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革命,他不仅涉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还涉及劳资关系、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等等问题。如此庞杂的事务,一个收入分配改革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杨宜勇:其实它能起到的作用,我觉得是很有限的,甚至它连收入分配本身的问题,都难以承载,你还要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或者什么,我觉得挺难的。这绝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理性的预期,除了个人的角度之外,还要考虑宏观;就是说预期不要太高,任何事情预期太高,失望就越大,只能是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