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生活是一碗方便面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年来,中国女性一直作为历史的盲点。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是一个被命名者。女性是个虚词。
  1900年代,中国女性开始获得实际意义的解放。百年过去,中国女性享受着和男性同等的待遇。我们的今天,是在对西方潮流和女性社会意识的模仿中逐步完成的。
  百年之后,我们重新检视走过的路,我们的模仿是否有了偏差?
  
  在21世纪到来之际,出生于荷兰的学者伊恩·布鲁玛出版《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欧洲各国和俄罗斯对英国文化膜拜了三百年,伊恩·布鲁玛却说,英国迷心中的英国往往是想象的产物,“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充满幻想的,最终都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因幻灭而暗淡了色彩。”
  
  祖籍印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三次造访印度,童年的梦想,在这个国家碰壁,他感到震惊、愤怒、羞愧。他说:“西方在对东方进行殖民和半殖民统治的同时,东方也在借助于西方使自己逐步现代化,它采取的主要策略便是模仿西方。” ,“印度的危机并非政治性的……这是属于文明日渐衰朽的一种危机。”
  
  我们偏离了西方多远,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的是,我们在对西方的效仿中偏离了自己的幸福多远?
  
  ■家庭与婚姻:谁是女强人?
  
  中国女性争当霹雳娇娃
  美国女性自愿舍职顾家
  
  汉武帝时代的儒生董仲舒提出“夫为妻纲”的明确概念,自此以男子为主导的家庭观念制约了中国女性乃至影响东亚地区二千多年。直到今天,你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一些家庭用品,如洗衣粉、食用油、抽油烟机等广告中,依然能看到从古代传流下来的“弱势女性”的余韵,似乎,女性永远是关注米油酱醋盐的贤妻良母,而职场中,永远是男人风风火火独当一面。
  中国的“新女性”运动与日本的“新女性”运动几乎同时产生,100年前,中国女性尚不能涉足茶馆等娱乐场所,今天,任何一个中国女性都可以周游世界,甚至进入了福布斯富豪榜。职场内,我们与男性一样,同工同酬,家庭我们比男人出色。中国对女性的观念,可以说是“焕然一新”,虽然电视里依然在播放以男人为本位的广告,而广告过后的电视连续剧里,职场上雷厉风行的“霹雳娇娃”却赢得我们内心的认同。
  说到中国女性,外国人总是翘起大拇指。因为,与西方女性相比,中国女性太能干了,远比很多西方国家的女性更能干,甚至比邻邦日本的女性更能干,日本女性就业率占就业比率为41%,女性平均薪水仅为男性的44%。我们学习西方,“师以长技以制夷”,今天的我们,已经我们曾经效仿的西方“夷国”女性大跌眼镜。
  在美国,女权运动并没有隔除女性最基本的“母亲”角色。结婚生子后,女人全力承担起为人母的责任,做一个好妈妈,非但不是次要于事业的包袱,反而常常被视为是一项比个人职场追求更为重要的事情,鲜有人用工作繁忙的借口,将孩子托付给自己或是丈夫的父母。
  通常,美国妈妈为照顾孩子,会在事业上做一些调整,经济条件许可的话,能够做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当然是许多妈妈向往的选择,但多数情况下,现实养家的压力不容忽视。为了兼顾小孩与工作,从全职转为兼职,相对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妥协,但也未必都能如意,需要全职上班的妈妈仍占大多数。 若条件允许,女性也可以与老板商量换成在家上班的方式(时下美国,work-at -home 的工作方式已较普遍),笔者一位在美国做保险分析员的朋友,两个子女刚上幼儿园,为了争取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聪明的她,拿着另一家公司的录取信、以跳槽相胁,使公司的经理批准她一个月中可以有三周在家上班的要求。
  调查显示,有40%的美国女性会在婚后成为专职贤妻良母。
  在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中,作为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单位体, 除去特殊的婚前协议,婚后所有财产收入均为夫妻双方共有同享(和中国一样)。使用联名账户,是一般家庭管理收入支出的普遍方式。夫妻平等,相敬如宾,不受经济因素左右。这也是中国《三字经》里传唱了800年的“夫子亲,夫妇顺”。 “离了没?”曾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2005年,中国有160多万对夫妇离婚,离婚人数接近当年结婚人数的三分之一。我们时时高唱“百年好合”“白头偕老”,而我们对婚姻的忠诚度却明显下降,虽然欧洲和美国也是离婚率较高的国家,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牧师主持的婚礼,虽然宣誓仪式千篇一律,但婚姻维持阶段,美国人相当看重婚姻的承诺和忠诚,判断美国人是不是单身,不用开口问,观察其左手无名指上是否戴有戒指即可知道答案。佩戴婚戒,不止是女性的爱美之心,婚后的男性同样不会轻易摘下戒指,既是习惯,也是暗示,提醒周遭他人,自己的人与心均已有所属,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本人亦无心沾花惹草。
  
  


  ■ 个人价值:你快乐吗?
  中国人爱说:祝你升迁,恭喜发财!
  外国人爱说:愿你幸福,祝你快乐!
  
  题头:你的尊贵,也许赶不上英国前首相的公子和英国公主,你的声望也许赛不过藤原纪香,你的追求,在英国皇室相比,也许不值一提,他们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为什么你就不能呢?
  
  
  恐怕很多中国女性无法理解《穿Prada的女魔头》中安妮·海瑟薇的行为,人人羡慕的高薪、时髦工作,为什么就辞了呢?很多观众以为电影还有续集,安妮·海瑟薇会甩掉那个累赘的男友回到“恶魔”身边,成为下一个“恶魔”角色。因为这样的安排,才跟得上我们的观念,总得让安妮·海瑟薇实现她的自我价值吧。
  我们理解的自我价值就是把工作做得出色的女强人,万人瞩目,人人敬仰,自己如同一个将军,指挥着一个团队,高薪,拥有优裕的物质生活。
  《穿Prada的女魔头》没有续集,安妮·海瑟薇的自我价值就是回到男友身边,享受一份属于自己的甜蜜和幸福,也许没有人拥戴和跟随,也许没有高薪,她想要的就是一份平淡和恬静。声誉和物质,从来就不是评价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标准,丈夫的出色,孩子的优秀,住房的宽敞与豪华,服饰的高贵,都不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标准。
  你升职了吗?你买房了吗?你有车吗?你的老公为你争了面子,你的孩子让你骄傲,但是,你幸福吗?作家阿城在意大利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在苦难和痛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时,听众席上哭声一片,那是富家子弟的哭声,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是幸福的。而阿城的话,让他们找到了认同。
  在各种各样的询问声中,“你快乐吗?”我们的内心被别人忽视了,也被别人遗忘了,在你追我赶的匆忙中,连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内心,遗忘了曾经的梦想和向往。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价值,它也许是震惊世界的一声呼喊,也许是家庭的幸福,也许只是一份内心的宁静,也许只是去帮助他人。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却从来没有顾及过内心的感受,认真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才是真实的你。
  有时想想,我们真像某种动物,为了眼前的猎物,拼命奔跑,而忘记了在我们身后还有一个温暖的窝,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些让自己更快乐的事。
  在国外生活时,时常能见到一些漂亮的女孩,她们是公务员、女警、商店店员,甚至是街头卖热狗的女孩,笑容灿烂,这样的女孩子,自信是由内而外的。看到她们,你会觉得很纯粹,在她是一个女人之前,她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英国前首相威尔逊的儿子是开火车的,因为当火车司机是他儿时的梦想。英国公主达琳娜曾经当过服务生,2004年,她下嫁一个新西兰穷小子,因为对方潜水时的雄姿吸引了她。今年5月,“性感女神”藤原纪香下嫁一个比她矮,收入也只有她的十三分之一的男人,只因为他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能够做到真正的自己,没有拘束”。英国女王的外孙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要放弃王位继承权。
  


  你的尊贵,也许赶不上英国前首相的公子和英国公主,你的声望也许赛不过藤原纪香,你的追求,在英国皇室相比,也许不值一提,他们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为什么你就不能呢?
  
  
  ■行为与思维:谁是大女人,谁是小女人
  
  中国女人:沉迷于细节和琐碎的小幸福
  外国女人:大气舒展
  
  中国女人李性蓁,写了多年专栏,专门为女同胞分析情感,宽慰她们,教导她们。她自己的婚姻不幸,想不开,自杀了。还有个中国女人,还有某个通讯公司的老总,指挥着公司里上千号人,雷厉风行,处事不惊,因为老公有外遇,她自杀了。
  中国人把整体看得很重,古代的人常常把“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挂在嘴边,“为天下者不顾家。”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我们一直认为,西方女人关注自我价值,重视个人意识,慢慢地,我们也爱打扮,注重衣着穿戴,顾家,自尊,爱面子,当然也不肯吃亏。如果把世界各地的职业女性放在一起接受一个考试,让她们给一个盛气凌人的男性客户打电话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一件难办的事情,美国女人会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有人会给对方分析利弊,有人则以自己的聪明和知识让对方信服,而中国女人也许会用千娇百媚的声音和谈话技巧诱惑对方。
  一方面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是聪明、智慧,而另一方面,中国女人的死心眼和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又往往让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中国女人善于从细节入手,把“细节决定成败”当成金科玉律,生怕某个小细节会影响自己的感情、社会关系、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以及自尊,孰不知,因为怀揣着太多的顾虑小心翼翼从事,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知道,日本女人比我们更关注细节,她们的容忍度又是世界第一。但日本女性要比我们大气得多,虽然中国经历过大一统的国家,现在又是有集体主义意识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女性的个人意识却远远高于日本女性。刚刚过去的日本竞选,让旅居日本的学者egawa大感惊奇,“日本女人参与社会活动太厉害了,日本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比我们强多了,中国女人更在乎自己的小幸福,工作、家庭什么的,日本女人除了关注自己的小幸福外,也有大幸福的概念,帮助别人的概念比较强,公益团体、自愿者团体较多,参与社会,帮助他人,在她们眼里,也是一种幸福。”
  
  ■影视文化:穿Prada的中国女人
  
  中国女性崇尚美国时尚
  美国女性被辣妹批评太土
  
  2003年,美国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风靡中国,剧中人物萨曼莎成为众多女性的偶像,我们爱的不是萨曼莎的时髦和独立,而是她为所欲为的性追求。通过各类影视剧的煽风点火,自己的性,自己做主,这似乎成为我们成为对美国社会“开放”的理解。
  曾留学美国的作家娜斯曾遇到一件事,一个刚踏上美洲大地的男生搬进了男女合租的宿舍,偶尔和他聊聊天,结果有天晚上,娜斯入睡之后醒了,男生只穿一条三角裤出现在她的房间,说着我喜欢你之类的话。娜斯大叫着把男生推了出去。一年后,这男生给娜斯打电话道歉,“说的确那时他刚到美国,不懂规矩,以为在美国男女就那样!”
  作为一种艺术的影视让我们误解了美国。仅仅通过影视这个窗口,对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形成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偏颇、失真的危险。熟不知,我们却在追捧和效仿这样的“幻像”。
  纽约是国际时尚之都,随着各类电影对时尚的演绎,很多人以为美国女性时尚,可实际上,美国人对流行、品牌的重视追逐,有时落伍得让人跌破眼镜。
  前不久,随贝克汉姆移师美国的辣妹维多利亚,在电视上批评美国女明星穿衣太随便、品味差、显得廉价,引来一场全国性的争论。舒适是美国人对衣着的首选条件。周末假日的购物中心,频频可见身着宽松棉制T恤运动裤、脚踩轻便平底人子拖的逛街女生(这样的装扮,在中国进不了公共场所)。连辣妹维多利亚,都没有领悟到美国文化中那份随意洒脱的真谛。
  不过,随意不等于邋遢。美国人非常重视着装代码(Dress Code),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得体为最重要,却不一定非名牌不可。上班时干练深色的西服套装配高跟鞋,下班后牛仔裤球鞋随便穿,参加婚礼或出席正规餐会时,视场合的隆重程度,挑选不同的礼服,分得清清楚楚,如果只一味为了出众、打扮得花枝招展,却穿错了衣服的类型,才是真正难堪的出糗。旅居英国的女作家钟鲲说:“大街上穿时尚名牌的人并不多,如果你整天穿名牌,人家会以为你是妓女呢。”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讲究实际理性,为了名牌一掷千金的豪爽,在美国女性群中并不多见,更不会有同事友人之间的竞相攀比之风。《穿Prada的女魔头》中,当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角色离开“女魔头”之后,她又回到当初的灰姑娘本色,当她做助理时向朋友分发时尚品时,从朋友的表情中,我们也能看出美国普通人对时尚的理解——不一定是时尚盲,但绝不对时尚屈身膜拜。根据调查显示,中国95.8%的女性消费者购买过名牌产品,中国在奢侈品市场消费中占全球销售额的12%,日本占41%,美国占17%,欧洲各国占16%。我们知道,中国仅仅是一个人均收入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额已经赶超英美,据报道,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奢侈品消费国。
   如果没有消费能力却节衣缩食,加入趋之若骛的奢侈品购买大军,不仅误解了奢侈品的定义,也让我们陷入一种迷乱的消费观念中。
  
  
  都说自己追随着美国文化,卫慧、木子美、春树……
  不时有崇美的中国人,让美国师傅感到惊讶
  
  ■真实的美国,现实的中国
  文:黄小邪(发自芝加哥)
  
   对于中国女性和美国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性别,须从不同社会背景中考量。我们的母亲一辈,“文革”中成长的一代,曾被教育“不爱红妆爱武装”,以不修边幅、大大咧咧、为革命献身的“铁姑娘”类型为美,视敏感微妙的女性特征为“资产阶级娇小姐做派”。
  1970年代出生的女性,在修正角色过程中挣扎,一面留恋林黛玉或琼瑶小说女主角类型的东方式柔美纤弱多愁善感,一面为解禁不久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电影电视作品中渲染(更多时脱离西方现实生活)的独立自在甚至放荡不羁的女性心向往之。以“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纷纷涌现,现象流播到美国,倒引起不小的好奇。卫慧小说《上海宝贝》英文版在美国的一度热销及“木子美”现象的一度被美国媒体讨论,作为“中国女子西化”的部分例证。而1980年代出生的中国女孩,物质丰裕,眼界开阔,无论穿戴喜好,还是思维模式,迅速与国际接轨——美国人所谓“me generation”,极力张扬自我的一代。春树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看来,中国年轻一代的叛逆,远远胜于老美。
  她们有时被批评为太过张扬恣肆,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责任心和集体意识,物欲浓重,道德观松懈……等等。估计白发苍苍的长辈们只能如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摇头撇嘴道:“一代不如一代……”
  
  ■外出工作与回归家庭
  中国:叛逆当头
  美国:张扬自我的一代
  
  美国女性大量离开家庭进入工作角色,始于“二战”期间,美国本土男丁减少,女性迅速担负社会责任,甚至进入从前被男性垄断的行业,如卡车司机,制造业,等等。
  1950年代,男人们自战场归来后,相当部分女性退回家庭,重作全职主妇。1960和197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使得女性自省意识和投入社会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类为男女平等而疾呼抗争的女性组织也如雨后春笋,繁衍不息。女权运动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年轻时曾积极参与美国民权运动的“baby boomer”一代,仍有相当部分将女儿教育成颇有自由主义精神的新一代“嬉皮”。
  相对而言,美国的东海岸(纽约及附近地区)、西海岸(加州及附近区域)和大城市为自由主义者乐土,年轻女性也更开明自由;广大的中部地区则相对传统保守,女性婚龄较早,对家庭观念比较看重。野心较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部小镇女子也多投身沿海大城市一展身手,与我们国内的潮流颇为相似。
  
  ■“女性解放”运动
  中国:重名头重于实质
  美国:高处不胜寒
  
  关于中、美女性的一般差异,我与了解中国的美国记者潘文有过简略探讨。他认为中国女性在亚洲地区算是最“解放”的,中国女人的性格似乎更适合改革开放。尤其在商界,只要有能力,成功的机率不会比男性少(甚至更多)。故有人说中国在经历一种“阴盛阳衰”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女性在某些领域的个人能力与社会地位与美国女性旗鼓相当。
   潘文也观察到中国男性择偶时不愿面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如今国内流行各种歧视此类女性的说法:“第三类人”,“博士姐”,“灭绝师太”、“东方不败”……一个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女性应该温良驯顺相夫教子的社会,才会对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有如此多敌视和讥讽,媒体才会将此作为值得注意、引人担忧的社会问题拿出来讨论、炒作,雪上加霜。
  从另一侧面讲,如今的中国社会看重名头重于实质,于是时常有人动辄拿出华而不实的“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教授”之类哗众取宠、招摇撞骗。
  据我观察,美国社会中对此类女性问题不那么敏感。我在爱荷华大学读书时,知道系里教电影理论的女教授与一个学导演的男研究生谈恋爱,后来还修成正果。也是后来才知道,女教授是离过婚的。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爱情与婚姻中最重要的还是性情投合,至于妻子是否比丈夫成功,并不重要。人们对教育程度高的女性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但也不会大惊小怪,或怪腔怪调。但一定程度的歧视依然存在:“如果你受过大学教育,有事业心,想有所成就……世界上一半男人不再对你有兴趣了”,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生说。
  由于女性独立意识提高,美国离婚率和单身女性比例都在升高。1990年的离婚率则是1970年的三倍。很多大龄女性独身到老。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为数不少的独身女教授,有些性格倾向于古怪挑剔。但美国人习惯于尊重别人的个人隐私和生活选择,极少私下里取笑议论。
  
  ■物质主义法则
  中国:最爱“品质+品位+经典”
  美国:实用主义至上
  
  对于中、美年轻女性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另一巨大差异大约在于对待年龄差异和物质基础的态度。
  据我耳闻目睹的国内状况,很多年轻女子对感情看得淡,而物质上要求极高。比如某女生的结婚条件是对方必须有现房现车之类,对方人品如何倒不甚重要了——似乎是嫁给一堆光鲜的物质(可供炫耀享受)而非鲜活的个人。道德感、责任心和家庭观念也逐渐淡薄,“刺激”变得更有吸引力。
  很多女性安心于享用“被物化”带来的实际利益。不少年轻女子与掌控金钱或权势的中老年人(绝大多数已婚)厮混,忸怩作态美艳动人,以青春为投资换取利润。若说依附男人、“不劳而获”,倒也不见得准确,期间有心人投入的心血、精力和手腕,也是保障高回报的必要条件。只是美国此类现象非常罕见,多数美国女人将心血、精力和手腕投向别处,比如工作,家庭,学术研究。
  美国女性择偶时更看重年貌相当,个性相投,共享年轻生活。于是,美国中、老年男性一般得不到美国年轻女子的垂青,不少将目光投向小巧的亚洲女子。而有些中国女子将这些可怜的老人当作跳板,如吴文光纪录片《流浪北京》中那位“北漂”女子,先是找了个“我爷爷”来到美国,随后离婚,再钓金龟婿。精明的邓文迪初来美国时,也利用过这类可怜的老人家。
  
  ■ 美国女人才是小女人
  中国:倡导男女平等
  美国:鼓励贤妻良母
  
  对于那些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勤劳工作的女性,与男性“同工同酬”一直是个神话而已。尽管美国法律鼓励公司雇佣少数族裔和女性员工,如此公司可享受一定数额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理工科,更被鼓励要雇用女性教授,若你是学理论物理或计算数学的黑人或亚裔女性,一定会倍受青睐。
  但长期来看,以商界为例,即使同样职位,女性平均工资低于男性。1980年代的美国,同等工作的女性平均工资为男性的70%。我的朋友Ursula找工作时也抱怨过公司给她开价总比男性要低。另一位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朋友去“Google”工作,工资也比类似资历的男性员工低。究其原因,其一是女性还不够咄咄逼人,不像男性那样主动要求加薪;其二,女性没有如男性那样大量加入工会组织,通过谈判、罢工等保障自己权益;其三,很多已婚尤其有孩子的女性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无法做全职工作,只能做时间灵活的兼职工作,方便照顾家庭生活,但“兼职”员工无异于“二等员工”,不但按小时计算工资收入很低,雇主也不提供健康保险和养老福利。
  在“Google”公司提供免费餐饭的食堂里,不时可见不同颜色的工作卡,原来有一类是不享受正式员工待遇的“合同工”,毫无疑问,女性居多——也算变相歧视了。女性若要进入管理层,则要付出更高代价——近年来,男员工的年工作小时增长98,而女员工增长了305。有家室的女性一旦进入竞争激烈的行业,只能在工作需要与私人生活间痛苦挣扎。
  
  美国女性走出家门、投入工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与女权主义者的奔走呼号密不可分,也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负担愈发沉重有关。
  在加州硅谷,100多万美元房子的分期贷款无法靠丈夫一人10万年薪偿付,要双重收入才有保障。但女权主义者仍不时被媒体丑化和妖魔化,电影、媒体、工业、政府,右翼势力,都在破坏女权主义者行动。
  去年的影片“BORAT”就是一例,找几个男性化的女权主义者访谈,以各种不敬话语激怒她们。
  在美国也有保守女性反对女权主义者,认为她们攻击传统价值观,影响女性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如此“男人不再负有赚钱养家的全部责任,强迫女性出去工作,使得保持家庭完整性的纽带松懈”。反对声音以美国保守的南部为主(南部有臭名昭著的漫长保守历史,最严重的种族隔离、三K党、滥用私刑等都出自那里)。女性到底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还是家庭成员而存在?保守的里根、(老、小)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强调“家庭价值”,鼓励贤妻良母,小布什夫人劳拉就是一例;开明的民主党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则是另一端。克林顿初次竞选总统时定位自己为“劳动女性的外孙,单身母亲的儿子,工作妻子的丈夫”,并主张“增进女性权益并不意味着贬损男性”,他由此赢得41%白人女性选票(37%白人男性),86%黑人女性选票(77%黑人男性);他入主白宫后女性国会议员也成倍增加。
  
  ■ 色情与广告,全是误解
  中国:“自尊、自立、自强”
  美国:“提高你的声音,维护你的权利”
  
  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的“软性性别暴力”,是繁盛的色情行业。
  女权主义者Robin Morgan认为:“色情作品是理论,强奸是实践”。美国有历史悠久的“花花公子”、“阁楼”、“Hustler”等色情杂志;旧金山和拉斯维加斯有脱衣舞秀;内华达州有合法妓院;纽约和洛杉矶街头有卖笑女郎(好莱坞电影《漂亮女人》就是关于一个“上等”男人如何将一个卖笑女郎驯化为有“羞耻心”和责任感的传统女性);洛杉矶附近有一山谷出产利润颇丰的色情电影,有非常敬业的演员,他们也搞行业内部类似“奥斯卡”的评奖。女色被观看、消费和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影系教授琳达·威廉姆斯分析色情电影的学术书几乎成为畅销书,她开的电影课也总是挤满好奇的本科生。女权主义者内部产生分化,有人反对,认为色情行业物化女性为消费品;有人则认为女性有自由表达性爱的权利,并非单纯的受害者。
  2006年,英国有位应召女郎写的关于自己从业经验的博客读者甚重,她便整理成书,名为《白昼美人——一位应召女郎的日记》。她受过良好教育,懂多门语言,文字俏皮生动,到底是学文学出身。至于激起怎样的热烈讨论,我倒没有关注了。
  
  美国的大学里,“女性研究”是重要学科门类;公共图书馆里也分门别类设有满架研究女性的学术和或半学术的或通俗的书,在提醒女性:提高你的声音,维护你的权利。我也想起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一位摄影系同学帮电视台做的公益广告,古雅的花瓶,美艳的旗袍,慵懒的美女。字幕为:“新时代,新女性,自尊,自立,自强”。我们为此相互取笑了很久,但也因此,竟记住了这几句老套的广告词。
其他文献
我们大多数人在床上都可以表现得像个天才,因为强烈的性欲是直接与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相联系的,我们本身就对于自己在性方面的疑惑与困扰表现得非常惊慌,更害怕去和他人分享,甚至是我们最亲密的另一半。可这样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什么是自己想要的,需要的,而并非只是一味指出对方的错误和缺点。要知道,责备和要求之前的区别是很大的。举个例子,如果把“为什么你从来不……”换成说
期刊
与其说贾樟柯发现了赵涛,不如说他发现了女性的另一种真实的激情和美——这是我们曾经忽略了的沉默的美,平实但决不庸俗。    我们约好在北京永安里的五星级酒店和乔丽致见面,我没有想象过她,在我心里,她就是《站台》里纤细敏感的尹瑞娟,是《任逍遥》里倔强的巧巧,是《世界》里的赵小涛,以及,是《三峡好人》里千里寻夫的孤苦女人。我在走廊等她,电梯里出来两个时髦女孩,我们擦肩而过,我想着去接电影里那样的赵涛,却
期刊
你觉得幸福吗?你想拥有更大的幸福吗?  《圣经》中,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  我们从七个方面揭秘女人的幸福。  七个幸福女人,从“理想与自我”、“婚姻与家庭”、“工作”、“金钱”、“爱好”“孩子”和“想要的生活”入手,来解析女人的幸福。        理想与自我  “追求的过程让我幸福”    代言人:Chris唐 ICE市场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坐在Chris的对面,谈话尚未开始
期刊
现在的你是否在写字楼的最高层,拿着令人艳羡的高薪 然而想起未来却使你惶恐,你不知道当青春和健康逝去以后,这份职业是不是也会随之逝去?    “如果您在35岁以下,您是否会为年龄增大可能失业而担忧?”在最近的这项调查中,选择“很担忧,年龄增大是迟早的事”的达到59%,“不担忧,年龄越大积累越丰富”的占28%,“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有13%。    可以说, 大多数饭碗都是青春饭    “您认为哪个职
期刊
现在,你正努力让你们的关系远离卧室吗?  可是,他在这方面的想法和你却截然不同。  当你想让自己脚踏实地地站着时,  他却希望你带他进卧室。    热恋中的你的确非常喜欢他,甚至被他迷得神魂颠倒。但是请记住,你透露出的这些信息对你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给他一个暧昧的性暗示其实很容易,因为他早已蠢蠢欲动,并随时关注着你以任何形式传递给他的“绿灯信号”。因此,没有什么比让恋爱中的你发出清新明确的信号更重要
期刊
男人和女人是怎样在众多对象中选中对方并且走向婚姻殿堂的?很多人认为是靠直觉来选择,“一眼看见就决定是他(她)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直觉?男女双方是个性互补比较容易结婚,还是个性相似能够走到一起?这些关于婚恋的问题虽然被人们视作非常私人的事情,其实是有科学规律的,只是太敏感了,很多时候人不敢、不愿去面对真相。最新出炉的《中国城市人群婚恋心理研究报告》揭示了中国新婚夫妇的择偶原则。事实
期刊
我们通常追求一种相互承诺的情爱关系,并以此作为最终目标;男人则不然,他会认为,接近目标的过程才是最为精彩刺激的。    男人喜欢追逐的快感,喜欢激烈的竞争。  他们喜欢赛车、竞技比赛和狩猎。  他们喜欢锁定目标,想方设法去实现目标。    如果一个男人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去追求,而追求这一过程本身会让他的欲望更为强烈。假如他不能马上得手,他就更加急不可待。欲望完全攫取了他的心,也使他对自己
期刊
提起盛载美味的藤篮,挎上装满水果的小筐,捎带一瓶上好的香槟或一整匝的啤酒,一起去到不见高楼和人潮的野外,来一次纯粹的野餐。    草地为桌,手工织布为席,透过交错的树枝透下来的和煦阳光,是食物最好的添色剂...      香菇滑牛腩  上等的牛腩和极好的香菇做主料,再搭配新鲜的食蔬一起在石锅煲制,放入有鸡汤、红油和姜葱野山椒等的精制红汤是烹饪此道野餐主菜的秘密武器,而且只要中火煲至三十分钟就大功告
期刊
“天文馆,这是真的吗?噢,我一定要在船上玩个够!”梦六队的安东尼兴奋地叫道,勒布朗?詹姆斯听到“梦六队”将住在“玛丽皇后二号”上的消息时,表现出的兴奋并不亚于好友安东尼,他说:“那真是太棒了,他们说那条船真的不可思议,船上什么都有,有些东西你甚至在豪华酒店里也未必看得到。”  就是这艘名为玛丽皇后二号的游轮,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梦六队”也变得疯狂。它有超过500万美金的收藏品、游轮史上第一座海上天
期刊
是不是一直遇不到理想的另一半,八字不合?星座相冲? 不,可能你只是去错了地方!    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     你是不是总是遇不到和自己来电的人?   那么极有可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想类型出没的场所。   你是不是总是在某些固定场所认识曾经或现在的爱人,最后却发现根本不适合。  那么极有可能你是去了错误的地方寻找爱人。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罗珊是一个女律师,她回忆了她是如何经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