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烧赵家楼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e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爱国,暴力,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1—0071—02
  
  1840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第一次让中国人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尽管中国只派出了一些劳工支援前线,但毕竟也是协约国成员,协约国的胜利使中国上上下下倍感兴奋。政府于11月28日举行胜利庆典,还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30日举行提灯大会。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北大开始规定放假一整天,后再次停课三天,要求学生参加庆祝活动,对不参加者以旷课论处。11月的北京已近严冬,游行、演讲都要冒着凛冽的寒风,但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现在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有一篇论文《“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并分析了人们的心态。
  从南京条约到二十一条,中国累遭外国欺负,从无胜利可言。新文化运动以来,青年知识分子解放了思想,非常关注时事政治。五四以前,学生经常举行“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活动,这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实业救国”不谋而合。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抵制外货”改成“抵制日货”,学生的活动更加频繁,反日情绪非常普遍。在巴黎和会中,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却没想到和会欲将山东租界转交给日本。以战胜国的盲目乐观持续了六个月之后,得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北洋政府虽然是军人主政,但新闻非常自由。议论外交得失的文章起到舆论动员作用,其中外交委员会林长民在《晨报》上说:“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频具震撼力,也不乏耸人听闻——没有外敌入侵,何谈亡国。
  5月3日下午,各校学生1000多人在北大开会,有学生当场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有学生痛哭流涕,大叫如果不举行示威游行,当场自杀。至晚11点,会议决定第二天游行。当时就有人主张严惩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还找到了三个人的照片。游行从5月4日下午开始,学生们原来的主要目标是到英美等各使馆递交说帖,但因是周日,公使们都不在。失望与愤怒转变为迁怒,有人提出“到曹汝霖家去”,总指挥傅斯年控制不了,大约下午4点半钟,队伍抵达赵家楼胡同曹宅。曹宅虽有军警护卫,但因政府明令对学生示威“要文明对待”,军警卸下刺刀、退出子弹。学生要求曹汝霖出来解释与日本签订密约的原因,不见。于是,狂躁的学生大喊着“卖国贼”,开始向曹宅投掷石块。有人翻过围墙、从窗户跳进曹宅,打开大门。学生一拥而进,捣毁家具。在曹家做客的章宗祥遭到群殴,被打成脑震荡。学生用汽油点火,烧了曹家的汽车及住宅。学生到5点多逐渐散去。警察得到命令,抓捕了32个学生。
  事后,舆论几乎一致赞扬学生的爱国行动,一致批评政府。只有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李大钊主持下的《每周评论》立即发表了《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的文章,批评说:“梁君说无论什么人,有他的自由,不许他人侵犯,这话本来极是。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不能这样说法了。法国在欧战初期的时候有个极有名的社会党领袖,因为主张和平,给群众打死,后来并没有发生法律上的问题,这种事情实例不知有多少。”《每周评论》还有一篇文章《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问题》,说:“我们人类现在既已承认学生是合乎正义的,国家和法律也应该跟着我们人类往一条路上走。那些道德上承认、法律上不承认的话,是野蛮时代的法律,专以维持秩序做目的的……这种法律观,单是救济人治之弊的,在现在的国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功用”。陈独秀在五四前已经离开了北大,他基本是学生运动的旁观者。但他也肯定学生的过激行为。他认为,五四除了爱国救国以外,还表现出的精神是“直接行动……就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于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就是这样。中国民主法制的欠缺是有历史原因的。
  五四运动的确是爱国运动。学生出于爱国、公愤,也由于年轻,火烧了赵家楼。但在法律上,学生的行为明显属于侵入民宅、砸烧私人财产、打人致伤的违法行为。正义应该得到赞扬,但因此而犯罪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道义上的正确,不能掩盖行为上触犯法律。任何人都不能以行为的正义为借口违反法律。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这样的法律意识。正是由于我们没有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多年后,在北京又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恶劣事件。
  1967年,“文革”达到了天下大乱,也影响到香港。香港的左派也举行罢工、游行等活动,港英当局采取镇压手段,查封了几家煽动革命的左派报纸,维持秩序。1967年5月,香港一家工厂的工人。因劳资冲突而游行,遭到港英警察的武力镇压,被打死一人、被捕数人。5月19日,北京举行10万人群众大会,抗议港英当局的暴行。《人民日报》以“血腥大屠杀”为题,有意将只死一人的事实报道为:港英警察打死打伤二三百人。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香港市民随时听从祖国召唤,推翻港英当局的统治。8月,外交部造反派与北京外语学院学生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下,夺取了外交部的领导权,随后于8月20日,以外交部的名义向英国驻华代办处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港英当局在48小时内解除对几家左派报纸的报禁,释放记者,否则后果自负。22日,外交部的造反派干部到清华大学进行了煽动性的演讲,列举了港英当局的种种罪行,说英国代办处搜集了我国很多重要情报,到英国驻华代办处召开声讨大会是为了显示红卫兵的力量。清华学生的革命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和北京外语学院等数万名学生,将位于日坛公园附近的英国代办处围得水泄不通。天黑后架起探照灯,高音喇叭不断传出“离最后通牒还有×小时,你们何去何从?”的质问,“造反有理”的歌声响彻夜空,抗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晚10点是48小时通牒的最后期限。10点40分,在一位手持喇叭的人指挥下,学生开始向代办处投掷杂物,进而冲击有8排赤手空拳的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几经反复,解放军的人墙被冲垮。北外学生从西墙也翻入院内。学生砸毁桌椅、用品,点燃车库中的7辆汽车和两座楼房,踢打、唾骂英国外交人员,强迫他们向毛主席像鞠躬。直至广播里传出周总理和中央文革小组联名的指示,学生才撤离。事后,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受到英方的报复,中国的外交官被打得头破血流。1971年,周恩来为此事向英方作了正式道歉,中国政府投入巨资修缮被烧毁的英国代办处,赔偿了所有损失。
  两个事件都发生在北京,发人深省。北大、清华的学生大都是高智商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什么也这样粗暴?事前的动员都打着爱国、革命的旗帜,为什么历史会重演?在两个事件中,都有一部分学生感觉这样做不大好,但只是感觉而已。不同的是,后者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干预下得到及时纠正,但没有人从法制角度评判事理。梁漱溟虽然在世,但他已没有说话和写文章的权利了。这两个事件的内在联系无需多笔。回味中学历史,长期以来,我们是不是在肯定“火烧”的行为?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水平问题,法制建设也是标志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火烧赵家楼对不对?应该作为一个常态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是公民教育的典型实例。
其他文献
秋水仙素是一种抗有丝分裂和抗纤维化的药物。一些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了其对酒精和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否有效。此研究系统回顾了秋水仙素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材料与方
1996年日本厚生省公共卫生审议会提议导入“生活习惯病”的概念。翌年 ,其健康增进营养部会、成人病难病对策部会协作部会又做了“有关未来生活习惯病对策”的中间报告。众所
战前态势【05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接连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北平、天津、张家口、太原、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先后失陷。当时中国军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铁蹄从东北侵入华北。1936年,我的家乡唐山成立伪冀东政府,日寇横行无忌,汉奸助纣为虐。国难当头,我在培仁女校读完初中后,萌生了弃学从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DU)的夜间酸突破 (NAB)现象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五组 ,每组 8例 ,分别接受 :A组 :静脉注射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比如上课学生发言、谈论问题的机会都增多了。但在这种景象下也不难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声 With the full implementa
1952年1月,18岁的我从家乡襄垣县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元山,分配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三十五师一○四团四连。四连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春增所在的连队,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现,脑神经细胞中的两种酶若出现异常,将导致脑神经网络“短路”。这项成果将对探究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等脑神经疾病的病理有所帮助。神经细胞由轴索
Background and Purpose -Long-term 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have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largely as a result of the complexities
提起中国近代史,绕不过曾国藩。他以一介书生,组建湘军而扑灭太平天国起义,维清朝统治于不倒;他面临外侮,兴办近代洋务,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后人评价他在 Mention China’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