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

来源 :艺术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批准号:11BB020
  课题负责人:毛小雨
  结项报告(部分)
  粤剧是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因使用粤方言演出,故名。
  粤剧是粤语族群的典型文化标识。粤语即广州白话,在中国方言中是海内外流布最广的一种,而以这种语言演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粤剧成为粤语族群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方式。在日常演出中,粤剧观众从中既可以受到教育,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在春社大典、秋季丰收之际,粤剧又成为祭神拜祖的重要手段,成为人神之间互为沟通的桥梁。
  所谓神功戏,即在祭神拜祖、传统节日、神诞和打醮等神功场合所进行的演剧行为。在广东农村、香港和澳门等地,粤剧一般在节日和神诞都有节庆戏和神功戏的演出,是岭南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由于戏剧的起源和宗教祭祀有关,世界各国的戏剧包括中国戏曲,从一开始就和宗教场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戏曲表演常常和宗教节日相结合,既娱神,又娱人。神功戏曾是粤剧主要的传统演出形式,在香港,神功戏演出至今仍蔚为大观。每年上演的神功粤剧大部分为神诞而设,其中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期间演出最为频繁。除天后外,一些地区也会为自己的主要神仙诞辰而雇请戏班演戏。这些神仙有洪圣、土地、北帝、谭公、三山国王、关帝、侯王及观音等。神功例戏大多属于宗教祭祀戏剧,正本戏则是一般的世俗粤剧。场地方面,由于神功戏是要演给神看的,因此戏棚一般搭建在庙宇前面,如果地形不允许,就必须在观众席设一神位,并伴随迎神、送神仪式。神功戏演出期间,主会还会穿插各种祭祀礼仪:请神、拜神、游神、舞狮、分猪肉和红鸡蛋、宴会等。可以说,民间许多传统庆典和宗教礼仪,都通过神功戏场合得以传承。
  中国戏曲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者王国维(1877-1927)早在他的《宋元戏曲史》里,已揭示了中国戏剧和巫觋祭祖的关系。但可能受到研究材料匮乏的限制,这个研究课题在半个世纪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和突破。偶有研究戲曲和中国宗教关系的,多是论述个别作家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及其社会意义,或从主题学的观点出发,探讨剧本中神话题材的传承历史,又或从宗教史的角度,阐释剧作内容和某一教派教义的联系。这一类的研究,方法上倾向于文献资料的考证、排比和分析,通过文字材料来发掘和解决问题。本课题对岭南地区的整个粤剧神功戏以及其与当地民间信仰与祭祀的关系进行研究,填补了粤剧神功戏方面研究的空白。
  民间信仰承袭了原始信仰“万物有灵”的朴素自然观,承载了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在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意识中,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只有与自然界融为一体,遵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则,才可以天长地久,国泰民安。
  粤剧神功戏就是这种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而对粤剧神功戏的研究可以厘清乡村祭祀戏剧和城市戏剧之间的关系。英国简‘艾伦‘哈里森的《古代艺术和仪式》认为,戏剧发生于祭祀已经成为西方戏剧史的常识。中国古典戏剧的发生也与某种集团性祭祀组织有关,这已经从王国维开始到当代学者对“目连戏”“傩戏”的探索中显露端倪。从视城市娱乐为戏剧之母体到视祭祀为戏剧之母体,从重视新兴知识、人的作用到重视社会各个阶层的集团力量,也许是我们研究戏曲的一个趋势。演剧究竟是以祭祀为母体还是以城市娱乐为母体?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并回答的问题。当然,祭祀与演剧有密切的关系,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祭祀(蕴含了某种演剧形态)显然也先于城市演剧而存在。问题在于如何解释这一母体?中国戏剧是否即源于春祈秋报,如果是,从祭祀到戏剧之间,究竟还有多长的里程,这一命题极为复杂。而粤剧神功戏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体样本,通过粤剧神功戏,我们可以剖析岭南民间信仰的独特性以及因信仰而确立的祭祀等相关问题,进而对各地的地理沿革(包括人口的增长、经济形态的变迁)、祭祀组织、祭祀礼仪、祭祀日程、祭祀表演以及由表演向演剧的逐渐转化等问题进行研究。
  神功戏作为粤剧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它还要从其所属的社区以及文化空间(community & culturalspace)方面入手。通过演出地点就能了解其信仰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同一地区、同一方言为主成为聚落主体,在所聚居的社区范围,兴建他们的主庙,并通过每年的酬神活动和祭祖仪式,强化社群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对于讲粤语的海外移民来说,即使漂泊他乡,主庙不单只是祭扫道场,更是文化活动场所,是社群的认同象征和社区的核心组织。
  另外,从表演的空间范围来看,仪式剧的演出(及其相关的宗教活动)经常不只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演区。它们的“舞台”往往是流动性的,因应仪式性质的需要,延伸到不同的空间范围。此外,它又是民间聚会、游艺的一个场所。并且,演出场地是临时性的,每逢神诞节庆,社区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集合在一起,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说,神功戏的演出代表了社区面貌和民情风俗,兼具了社交、教化、娱乐和酬神的功能。
  全文主要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岭南的地理环境,然后描述岭南神仙谱系与民间信仰,进而揭示其与粤剧以及粤剧神功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为粤剧神功戏,对神功戏的程序、神功戏的组织、神功戏例戏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从澳门雀仔园神功戏个案看仪式空间,进而梳理出神功戏的生成方式以及其民间信仰的基础。通过对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以及祭祀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进而发掘通过粤剧神功戏所呈现出来的民间信仰的内在价值。如爱国爱乡、维系族群认同、地方认同、善待自然等精神价值,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
  鉴定意见(部分)
  《粤剧神功戏与岭南民间信仰》成果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访谈老艺人等多种方式大量收集资料,以粤剧神功戏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重点分析神功戏的内容、形式、艺术特色以及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试图全面展现粤港澳地区的神功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此项研究对粤剧史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成果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多样,文献材料丰富。该项目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史实文献、老艺人的访谈材料。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采用理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神功戏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梳理。2.项目选题切入点非常好。课题重点探讨粤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正确认识岭南地方戏剧及文化生态具有参考价值。3.“从雀仔园神功戏个案看仪式空间”这一部分探讨了神功戏剧场空间的特征以及这种特点对于神功戏本身的反作用,提出仪式空间下的伶人具有“既戏且仪”的双重属性以及神功戏兼具宗教、民俗和艺术商品三种属性。这些论点很有新意。
  成果不足之处及建议:充分展开和深化选题;条理上宜再做梳理和调整;史料借鉴过多,建议适当增加田野调查获得的神功戏演出数据及老艺人访谈的资料,以及目前港澳神功戏演出的实例,诸如佛山祖庙北帝诞、华光诞等,使得所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责任编辑:王瑜瑜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共同体:一是以刊物《世界艺术与美学》为学术平台的译介性研究共同体,二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研究群体,三是艺术学学科研究共同体。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我国艺术学理论领域译介,艺术史研究、志书编纂或艺术文献学研究,学科研究的学术范式。它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推动着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对今天的研究具有两点借鉴价值:一是需要建构多
期刊
[摘要]艺术社会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拓展了艺术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就艺术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简要区分出三种范式:”艺术。社会学;艺术“社会学一;“艺术—社会n学,不过,该方法也有其局限,即搁置了对“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而这恰是艺术研究的核一心命题。艺术社会学不能合弃“美学n,而要积极介入美学讨论,回答艺术本体问题,使得美学和艺术学不仅具有观念论维度,更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兴起了以霍华德·s贝克尔和理查德·彼得森为代表的经验倾向的艺术社会学。他们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艺术,认为艺术品、艺术家和观众趣味都是一种社会建构,推进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将艺术问题还原为社会问题的风险。从艺术社会学审视艺术哲学,会发现它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较为贫乏;从艺术哲学审视艺术社会学,会发现它对意义问题关注不多。较为理想的艺术社会学应该兼顾艺术与社会
期刊
[摘要]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基于美学、艺术学、社会学三个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论;己经形成诸多关于艺术与社会间关系的理论。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验主义社会学的兴起以及传统美学对艺术阐释的失效,形成了实证主义艺术社会学理论。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社会学的兴起,以及当代美学对艺术的有效阐。释,艺术文化社会学对实证主义艺术社会学进
期刊
[摘要]电影研究中主流逻辑和史学话语要求中国电影研究应确立立足自身实際的研究策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电影研究的流衍、更替进行探源析流,勾勒了当代电影研究的内在脉络与逻辑结构。通过搜求考索,探询电影史学话语的底蕴、方法与作用,提出当下性重审、历史替换与“中国经验”应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以《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一书为中心做透视与解析,研究了长时段电影研究的局限
期刊
时下,人们似乎确信这么一种观点:探讨艺术要比创作艺术更容易。人们感觉艺术实践要比建构理论更困难,即好像反而创造一个艺术的理论要比将艺术理论变为现实更为容易。换句话说,好像做一个美学家要比做一个艺术家更简单。  在过去这一种观点并不成立。常被重复提到的那个经典法语信条——“批评易而艺术难”(La Critique est aisee,I'art est difficile、——其实是由戏剧家菲利普·
期刊
[摘要]艺理,即关干艺术之理。艺术观念是变化的,中困古代的艺术观念与今天有很大距离。中西艺术观念在现代的互动,演进到今天,还在演进的中途,引出当下艺术观念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当下艺术、文艺、美学三大语汇的并置、交迭、缠绕。但要进入艺术理论的深处,应当从世界艺术观念的宏观角度,特别是从中、西、印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关键词]艺理;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原貌;艺术一文艺一美学并置;中、西、印三种思维
期刊
[摘要]舞蹈是身体美学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这在理查德·舒斯特曼的《以身为思:身体美学论集》和其他论著中多有涉及。舒斯特曼提供了对舞蹈身体美学研究的有益参考,但是并不完善。在舒斯特曼的一些研究例证中,舞蹈是作为从属于其他艺术的一种次等艺术形式(如剧场艺术或者摄影艺术)而出现的;或者是展示身姿卓越的一种手段。舒斯特曼并没有将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没有解释身体美学对舞蹈研究的独特方法,同时并没有注
期刊
[摘要]艺术人类学与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体系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二者的学科建构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共同探讨。第一,在学科归属问题上,二者都趋向于艺术学范畴。第二,二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仍然存在较大区别;研究边界是存在的,但不是必要的。第三,二者研究的共同关键词是“艺术”,不同语境的艺术也是这两个学科在进行艺术学具体研究时要考虑的。第四,二者在艺术学领域的历史使命并不完全相同,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近10年间,中国的设计理论建设在重新启蒙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图案”学为基础,逐渐延续下来的工艺美术研究,另一条线索是以“包豪斯”为精神依归,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经验的现代工业设计研究。二者的“合流”,为中国设计理论与实践在短期内站稳脚跟提供了可能。然而,设计界当时对于“design”汉译的分歧却始终存在并随着时间潜移默化,逐渐发展为理念之争,最终伴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