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古典的怀念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锤砸桑皮

  在古老的村落,和托乎地巴海·吐尔迪这位老手艺人手里,桑皮纸延续着生命。
  桑皮纸就像一位阅尽千帆的沧桑老人,虽然已经是烈士暮年,但那古老而柔和的心却依然伴随着我们。当我们用柔软的毛笔行走在柔和而兼具风骨的桑皮纸上,和天地自然而然有了一层通连,彼此气息相通。
  83岁的维吾尔族托乎地巴海·吐尔地是个在墨玉县大名鼎鼎的人物,老人家生活在普恰克乡布达尔村。说他有着很大的名气,是因为他拥有一门几乎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桑皮纸的古老制作工艺。在和这个在墨玉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人没见面之前,只听我的好友新疆著名民俗摄影家韩连赟说起过,刚好有机会到墨玉县,我自然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又是赤日炎炎的七月,走进墨玉,感到这个小城比较安静。陪同的是县文体局的艾合买江·马合木提局长和文化馆的艾热买提·艾合买江馆长。上次我们录制墨玉民歌的时候也是他们作陪,作为同行,经常性的麻烦他们当导游翻译已经是寻常事情了,好在热心是他们俩的共同特点,也就不说客气话了。听说是找托乎地巴海·吐尔迪老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制作桑皮纸的古老工艺、传人在墨玉,名气在全国,尤其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仅仅流传在墨玉的民间艺术,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工作者来说,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看到精神矍铄的托乎地巴海·吐尔迪老人时,我感觉他不像是年纪已经80多岁的人,倒像是60多岁。和田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长寿地区,据说是因为这里没有什么污染,空气好,水质净,而且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当地人喜欢吃干果,像杏干、无花果、巴旦木等。


桑皮纸画·国佛于阗


桑皮纸画·亲切的关怀

  听说我们的来意后,老人很高兴,当即答应为我们演示制作的工艺。来之前,我曾做了充分的准备,看了有关桑皮纸制作的文献材料。这是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养成的一个习惯,对于可以对证的古代和今天的传统手工技艺,这是一个可以寻找两者薪火相传血脉联系的佐证。好在桑皮纸的记录早已有之,新疆在这方面的记载始于清代,没有内地如山东、安徽等地那么早。说起桑皮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个古老工艺居然在新疆的乡村一角还保留着原始的记忆,的确殊为难得。但想到古代丝绸之路伟大的创造力,东西方文明都可以进行充足的交流,又何况桑皮纸至今还是出现在祖国的东西两端呢?
  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对此最早的记录还是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这种亲身记录是一种信史,至今依然可视为对西域乃至印度历史最为可靠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實桑树早就是西域的古老树种,只是有桑无蚕,没有蚕丝业而未被记载而已。


2011年90岁的托乎地巴海·吐尔迪

  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已经有了造纸业。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塔里木盆地诸多人种的混血也使得和田在内的南部西域地区初步完成了文化统一,也传承了桑皮纸的造纸技艺。 这个时期正对应着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
  托乎地巴海·吐尔迪老人通过艾特买提馆长翻译介绍说:“桑皮纸用桑树皮为原料,这是由于桑枝内皮有黏性,本身的纤维光滑细腻,容易加工,程序要经过剥削、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工艺才能成为桑皮纸。”
  老人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等泡软了,仔细剥去最外面的深色表皮,细心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然后放入大铁锅中,加满水开始煮沸,边煮边搅。我们惊异于这种古老的方式,瞪大了眼睛看着老人的一举一动。看到桑树皮已经煮得绵软了,老人又加入了一把胡杨土碱,以起到中和作用。这基本上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捞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老人跪在石板前,在自己的双腿上盖一块布,便举起“托乎马克”(一种柄短而头大的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砸成泥饼后放进“马塔勒”(半埋在地下的木桶)。
  第三步,老人拿起一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皮口克”(木棒)伸进木桶里搅拌。过一会,桑皮浆被搅匀了,其中的渣滓也被专用筛子过滤后,再用一个大木瓢伸进木桶里舀出一大勺“买牙”(纸浆),然后将一种用来拦住纸浆的沙网状、大小约40~50厘米的“可来浦”木制模具放在一个小水坑里。
  第四步,老人把纸浆倒在模具里,并用那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等纸浆铺均匀后,他小心翼翼地把模具平端着拿出小水坑,放到阳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其乐融融的托乎地巴海·吐尔迪

  等忙完这一切,老人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我们赶紧让老人坐下休息。老人的眼中露出了满足的神色,我不禁问他:“这样造纸的话,每天出多少纸?”老人摸了一下长长的白胡子,摇摇头说:“麻烦的呢!这样的桑树枝要5公斤才能剥出1公斤桑树皮,1公斤桑树皮能做20张桑皮纸。” 我忍不住用心一算:一刀纸是100张,也就是说要用25公斤桑树枝,5公斤桑树皮。一天其实也就是能做20张,5天刚好完成一刀。
  摸着一张做好的桑皮纸,我不禁想到《回疆志》的记载。据1772 年《回疆志》记载:“回纸有黑白二种,以桑皮、棉絮合作成”,1856 年《新疆图志》中记载:“咸丰中,和田始蒸桑皮造纸,韧厚而少光洁,乌鲁木齐、吐鲁番略变其法,杂用棉絮或楮皮、麦秆糠合为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到,到了清朝末年和田桑皮纸传入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在那里,工艺流程发生了明显变化,用棉絮、麦秆做原料了。这些纸基本上都成为清代新疆衙门里的公文用纸,但由于纸质较粗糙,所以在使用前需要用和田玉将纸打磨平整。用这些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尤其在新疆大地,可以流传得更久。回想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李柏文书,那一笔潇洒而不失魏碑风格的书文,不就是用桑皮纸这样的纸张才可以流传下来并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吗?从而再次证实了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新疆和祖国内地息息相关。
  桑皮纸如同人的衰老,是必然的。到1950年,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桑皮纸在市场上流通了,但是民间仍然固守着这份情怀,一些人家还在使用桑皮纸。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纸张的不断进化、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纸艺已经完全取代了桑皮纸,只有在这样古老的村落,和这样古老的艺人面前,桑皮纸延续着生命。
  走时,对桑皮纸我依依不舍,就像面对一位阅尽千帆的沧桑老人,他虽然已经进入烈士暮年,但那古老而柔和的心却依然伴随着我们。当我们用柔软的毛笔行走在柔和而兼具风骨的桑皮纸上,和天地自然忽然有了一层通连,彼此气息相通。那是什么呢?一种古典的气息忽然就弥漫了全身。


桑皮紙画·英雄母亲阿尼帕
其他文献
中国的汉字学问深奥,仅以“鲜”为例,从鱼从羊,典型的会意字,“鱼”表属类,“羊”表味美,合而为之,鲜爽、可口,回味无穷。鱼是水产,羊是陆生,作为生活在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新疆的人,谈鱼类太不靠谱,容易招致笑话,但说起羊来我却是行家里手。一则我是放羊娃出身,打小谙熟羊的习性,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二则我们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羊只存栏数位居新疆牲畜榜首;加之我们维吾尔族的女人离开羊肉似乎就不会做
期刊
欧洲小国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熊、狼、鹿和其他野生动物不计其数。同时斯洛文尼亚还有着阿尔卑斯雪山、冰川湖、奇美岛屿、世界上最早叫出的“喀斯特地貌”、海滨等多种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这样的人文景观,被誉为“最像天堂的地方”。当地人总是说:“上帝创造宇宙时,对斯洛文尼亚这片土地十分慷慨!”  风景如画的神奇小国  初夏,我们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进出,一路向东南跨越奥地利,
期刊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有一大块神奇而辽阔的土地,源自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在这里穿境而过。据传说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如今麦盖提既是喀什地区的粮棉大县,又是全国闻名的刀郎文化大县,这里盛产“刀郎羊”,盛跳“刀郎舞”,盛行“刀郎画”。所谓“刀郎画”即麦盖提刀郎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与刀郎舞、刀
期刊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有意着笔。“昭苏”一词,似乎已经隐含了种种隐喻与象征。之前对昭苏的印象只是伊犁的一个县。很多时候,地图上的认识,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习惯。  而昭苏对我以及很多人是陌生的,就如同某个我们隐约知道的人,却一直未能谋面与相识。我们以为知道昭苏,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想象。  当你走进昭苏草原,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梦境。那泛滥的色彩似乎是对你目光的一次挑逗,黄色的、粉色的、
期刊
行走在盛夏时节的鄯善乡村,高大而葱郁的树木遮住了骄阳,浓荫之下的小路增添了乡村的静谧。每家每户的庭院里,都有高出房屋而搭建的凉棚,四面通风。  院门是开着的。在鄯善的乡村,只要家里有人,或者主人没有出远门,门,都是开着的。随意走进任何一户人家,你都会遇到主人热情的招呼,让你甚至开始怀疑,这个院门,就是专门为你而开的。  一  鄯善的彩门,是高大而宽敞的,一如主人的心胸。  随意来到一扇彩门前,迎面
期刊
在托克逊县夏乡南湖村,董月强从自己的大棚里摘出来几个滚圆的牛奶西瓜,嘁哩喀喳地切开:“尝尝。”董月强淡定而自信地对我说。  后来我抱了一箱这种牛奶西瓜从吐鲁番回到乌鲁木齐——其实一箱西瓜也就是四个,整齐的“隔离”在纸箱之中,纸箱上醒目地写着“牛奶西瓜”四个字,但我没料到,就因为这四个字的缘故,一路之上不断地有人好奇地问我:牛奶西瓜是什么瓜?  甚至在我从乌鲁木齐下了火车,坐在了出租车上,开车的维吾
期刊
因为工作,因为采访,我曾多次路过米兰古城。每次都是在去楼兰的路上,路经米兰镇,穿过一大片卵石戈壁,从米兰古城穿城而过,面向着苍茫的阿尔金山,拐一个弯后,直奔楼兰而去。  每次经过米兰古城,看到遍地的卵石戈壁我都会感觉奇怪:米兰古城虽然在阿尔金山脚下,却离山体最少有近百公里,离米兰古城5公里远的米兰镇周边全部是肥沃的农田和土质荒漠,真不明白米兰古城这么大一片卵石戈壁从何而来?虽然心存疑惑,但从未深究
期刊
古训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经济学家称:“公路铁路是经济社会的命脉”。  现代中国人说:“要想富先修路!”  可见,路是多么的重要,路是方向、途径、归宿,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盘古开天地,首先是打通一条通往天地人相通的路,然后才有人类的全方位活动。人之所以长出两只脚,就是为了走路。有了路,才能大开眼界,增长见
期刊
一碗、两碗……三五百碗;三元、五元……一两千元。“沙朗刀克”把整块冰凿碎归零,“沙朗刀克”让零钱一点点集结。“沙朗刀克”把陌生人们聚一起,“沙朗刀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块冰从天上来,一块冰又回地上去,周而复始,演绎轮回。  “沙朗刀克”(酸奶刨冰),是在新疆大地特别是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流行的一种自然饮品,以冰做成,甜丝丝、凉盈盈,在炎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烧烤模式”之时喝上一碗,那叫一个
期刊
遥望雄立边关的米兰古城,我仿佛寻觅到了米兰全盛时期的古老信息,米兰人的生活热火朝天,行人、骑手、商队、马车,川流不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  如今,沉睡千年的米兰古镇将被接踵而至的汽车、火车的汽笛声唤醒。这里盛产的若羌红枣、石棉、钾盐等物产将会乘上火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或西方。米兰,这南丝绸之路的重镇,将在新的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理位置】  米兰古城位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