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框架不完善、社会实践经历偏少,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性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升课程的亲和力与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出发,针对现今高职思政课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和学生的时代特点,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协同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课 实践教学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实践,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实操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其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总的来说,高职思政课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趋势,但是纵观其内却不难发现,随着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政课在价值引领、有效有力等方面还存有许多不足。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点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院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来讲,良好的道德情操由理想信念、心理健康、法制法规、道德品德、职业精神等多种要素组成。思政课涵盖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体系,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领导要把上好思政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带头研究课程开设,推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二)实现以生为本、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每年还存在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无法充分就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是学生由于职业精神和思维理念等原因无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毕业即失业,就业即离业现象较多。因此,职业教育在逐步解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健全课程和行业标准、学生评价体系等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的同时,要针对高职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年龄偏小,很多学生受高考或中考失利影响较大,思想异常不稳定,对成功内在追求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在课程设计、参与主体、运行机制上下足功夫,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
(三)巩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成果的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思政课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如果思政课还固守学校讲堂、思政课程等传统理念,必然会使思政课效果不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年轻人对新媒体等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新鲜感,习惯于从中搜集各类信息。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维系循环渐进的内部营养,只有营养跟得上,方能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卓越、健康持续进步。因此,只有将具有正能量的思政课内容与充满新鲜感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的时效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特征,从而不断巩固已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成果。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观念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上好思政课,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视野视角。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慢工出细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形象概况了思政工作的内在规律。因此,思政課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足充实的课堂内容,更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事实上,当前的思政课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还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不够深入,而更为关键的是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未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体系不完善
落实思政课的主体是教师,在各高职院校组织管理教师有所区别,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基础部等。但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绝不仅仅就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院系等部门齐心合作、同向发力,而现在单打独斗、各敲各的锣鼓现象比较多,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体系尚未建立。如要保证“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教务部门和院系就必须通力合作,形成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教学交流机制,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将中国精神、时事要闻不断融入课程教学中。
(三)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缺乏深入探索
学校思政课的比试素来是以成绩高低定胜负,这导致了思政课普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问题。高职院校承担思政课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辅导员队伍,这一群体由于直接面对学生,对其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比较了解,在理论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会更好,也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但实际并非如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批学习或生活习惯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管理应急突发事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加之辅导员也不完全是思政类专业毕业,使得研究教学教法只能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展前景和晋升通道等因素的影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相对频繁,这使得课程实践改革探索推进力度不够。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特殊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管理大权分散,教师并非权力的掌控者,管理一旦不统一,学生很难听从指挥,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规定、完善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规章制度,让自己拥有绝对的管理话语权,达成统一化管理的目的;而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工作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事情要具备明察秋毫、公正无私的精神,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此外,教师理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共同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提升、累积自身的改革创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加强教学管理,建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机制
1.在重视和转变学生观念基础上,建成一个健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机制,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科学化、统一化等特点。在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之前,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将其组织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在积极划分各部门管理任务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分工明确,分级管理的道理,促进思想政治课内部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2.明确培养改革目标。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敬重感恩、阳光开朗、勇于担当、做事细致、团结合作、善于思考、勤奋好学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中,要全面推进大学生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规范改革创新学分的认定、考核和赋分,制订符合实际的考核办法。
(三)争取教学保障,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化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有效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媒体环境下,教师应打破传统说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互动引导,利用社交媒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可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帮助其处理教材内容,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
(四)整合教学资源,凸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化
抓住机遇与高校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教室、进入教材、进入学生的脑海里。引导高校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識,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确保其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方式紧密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确保高校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让其感受到教育方式的变化,引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这一决定全局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极为突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以及改革创新计划个体之间还极不平衡,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无后顾之忧,教师应及时在内部重新整理、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及改革创新计划,同时对学生的三观引导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也不能遗落。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改革创新的发展,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课 实践教学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实践,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实操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其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总的来说,高职思政课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趋势,但是纵观其内却不难发现,随着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政课在价值引领、有效有力等方面还存有许多不足。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点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院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来讲,良好的道德情操由理想信念、心理健康、法制法规、道德品德、职业精神等多种要素组成。思政课涵盖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体系,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领导要把上好思政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带头研究课程开设,推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二)实现以生为本、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每年还存在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无法充分就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是学生由于职业精神和思维理念等原因无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毕业即失业,就业即离业现象较多。因此,职业教育在逐步解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健全课程和行业标准、学生评价体系等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的同时,要针对高职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年龄偏小,很多学生受高考或中考失利影响较大,思想异常不稳定,对成功内在追求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在课程设计、参与主体、运行机制上下足功夫,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
(三)巩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成果的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思政课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如果思政课还固守学校讲堂、思政课程等传统理念,必然会使思政课效果不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年轻人对新媒体等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新鲜感,习惯于从中搜集各类信息。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维系循环渐进的内部营养,只有营养跟得上,方能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卓越、健康持续进步。因此,只有将具有正能量的思政课内容与充满新鲜感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的时效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特征,从而不断巩固已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成果。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观念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线。上好思政课,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视野视角。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慢工出细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形象概况了思政工作的内在规律。因此,思政課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足充实的课堂内容,更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事实上,当前的思政课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还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不够深入,而更为关键的是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未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体系不完善
落实思政课的主体是教师,在各高职院校组织管理教师有所区别,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基础部等。但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绝不仅仅就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院系等部门齐心合作、同向发力,而现在单打独斗、各敲各的锣鼓现象比较多,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体系尚未建立。如要保证“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教务部门和院系就必须通力合作,形成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教学交流机制,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将中国精神、时事要闻不断融入课程教学中。
(三)对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缺乏深入探索
学校思政课的比试素来是以成绩高低定胜负,这导致了思政课普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问题。高职院校承担思政课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辅导员队伍,这一群体由于直接面对学生,对其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比较了解,在理论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会更好,也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但实际并非如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批学习或生活习惯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管理应急突发事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加之辅导员也不完全是思政类专业毕业,使得研究教学教法只能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展前景和晋升通道等因素的影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相对频繁,这使得课程实践改革探索推进力度不够。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特殊化的影响,致使学生的管理大权分散,教师并非权力的掌控者,管理一旦不统一,学生很难听从指挥,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规定、完善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规章制度,让自己拥有绝对的管理话语权,达成统一化管理的目的;而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工作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事情要具备明察秋毫、公正无私的精神,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此外,教师理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共同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提升、累积自身的改革创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加强教学管理,建成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机制
1.在重视和转变学生观念基础上,建成一个健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机制,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科学化、统一化等特点。在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之前,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将其组织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在积极划分各部门管理任务的同时,向学生灌输分工明确,分级管理的道理,促进思想政治课内部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2.明确培养改革目标。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敬重感恩、阳光开朗、勇于担当、做事细致、团结合作、善于思考、勤奋好学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中,要全面推进大学生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规范改革创新学分的认定、考核和赋分,制订符合实际的考核办法。
(三)争取教学保障,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化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有效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媒体环境下,教师应打破传统说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互动引导,利用社交媒体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可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帮助其处理教材内容,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
(四)整合教学资源,凸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化
抓住机遇与高校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根据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教室、进入教材、进入学生的脑海里。引导高校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識,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确保其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内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方式紧密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确保高校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让其感受到教育方式的变化,引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这一决定全局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极为突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以及改革创新计划个体之间还极不平衡,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无后顾之忧,教师应及时在内部重新整理、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及改革创新计划,同时对学生的三观引导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也不能遗落。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改革创新的发展,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是一种极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