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来源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简称TA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微生物中的遗传元件,与细菌应激反应或对抗生素产生耐受有关.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在人体中形成潜伏感染可能与细菌形成的特殊休眠状态有关,其可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TA系统参与了细菌形成休眠体的过程.该系统共有6种类型,其中Ⅱ型TA系统广泛存在于致病性微生物中且数量最多;同时,研究发现Ⅱ型TA系统与微生物致病性密切相关,因而对其研究也较为深入.现就TA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力、应激反应以及对抗生素耐受的影响等研究作一概述.
其他文献
二分裂是细菌繁殖的重要方式,细菌细胞膜各层于时空上协调内陷在细菌二分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菌细胞质膜层和肽聚糖层的内陷由细菌分裂体来驱动;而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简称G-菌)外膜的内陷则是通过与肽聚糖层连接的外膜脂蛋白而被动牵拉形成.质子动力偶联的Tol-Pal系统,不仅在G-菌外膜稳定性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细菌细胞分裂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Tol-Pal系统构成了G-菌中分裂装置的动态复合体,G-菌分裂收缩时,在质子动力的驱动下Tol-Pal复合体促使肽聚糖相关脂
目的 探讨重组11 kDa蛋白(简称11 kDa)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简称结核菌)感染豚鼠皮试反应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 在攻毒Mtb H37Rv后将豚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潜伏感染的复发模型,在攻毒后2周开始抗生素治疗,结束后再注射地塞米松诱导结核复发.对照组为自然感染模型,所有动物不予药物干预.在攻毒后第2、3、4、6、10、14、22周,每组取若干豚鼠进行11 kDa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
目的 对2015—2019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在转人类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小鼠肺细胞(mouse cell line expressing the gene for human cellular receptor for poliovirus,L20B)增殖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基因定型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 利用VP4-VP2编码区引物EVP4和OL68-1进行肠道病毒鉴定,均为柯萨奇A组病毒(coxsackievirus A,CV-A),
目的 对超滤法透析Y群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方法进行优化.方法 分别用恒压恒体积和恒泵速恒体积法、以0.5 mol/L氯化钙溶液和注射用水为透析液超滤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苯酚抽提上清液,耗用透析液体积5倍于料液体积时停止超滤,超滤结束后,向氯化钙超滤样品中直接加入乙醇沉淀多糖,向注射用水超滤样品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后再加入乙醇沉淀多糖.比较各种超滤方法透析过程中的膜包水通量、透析耗用时间和超滤器进口压力的变化.比较各种超滤方法所获多糖的收获量、唾液酸和O-乙酰基含量以及蛋白质、核酸、内毒素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给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带来极大困难.生物膜主要由细菌菌体和胞外聚合物质(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构成,其中EPS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糖(polysaccharides)、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噬菌体是一类特异性侵染细菌且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可编码多种酶类,在感染过程中打破细菌的防御屏障.其中,解聚酶(depolymerase)可以降解EPS中的多糖成分;溶素(ly-sin
肺炎链球菌(简称肺炎球菌)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位于肺炎球菌的最外层,是肺炎球菌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也是有效的保护性抗原.获得高质量的肺炎球菌CPS,是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的重要基础.因此,有效、合理的纯化方法和可靠的质量控制对肺炎疫苗生产至关重要.现就国内外肺炎球菌CPS纯化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
人体内及体表的微生物结构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感染者细菌组学及病毒组学的改变.另一方面,细菌组学及病毒组学的变化反过来同样会影响HIV感染者的健康状态.近年来,有学者对HIV感染与细菌组学及病毒组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研究,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目的 评价国产阳离子交换介质Nanogel 50SP在诺如病毒样颗粒(Norovirus virus-like particles,NV-VLPs)纯化中的适用性.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种介质Nanogel 50SP和Poros 50HS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比较Nanogel 50SP层析柱和Poros 50HS层析柱对NV-VLPs粗纯液的上样载量及两种层析柱纯化NV-VLPs粗纯液的工艺,比较Nano-gel 50SP层析柱纯化NV-VLPs粗纯液工艺的稳定性.结果 Nanogel 50SP介质形态大小较P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孕晚期(late pregnancy)妇女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定植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GBS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采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晚期妇女肛直肠与阴道下1/3分泌物进行GBS培养;氟喹诺酮类耐药以左氧氟沙星作为判定标准,调查本地区孕晚期妇女GBS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并研究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s,QRDRs)gyrA
作为一种对抗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强有力细菌武器,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并能够在人体引发急性和慢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它编码3套独立的T6SS,分别为H1-、H2-和H3-T6SS.T6SS通过介导细菌间竞争、生物被膜的形成、金属离子的摄取以及与真核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在毒力和适应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T6SS的组装、效应蛋白的分泌、功能及调控机制展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