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传统智慧,市场是最有智慧的,当大市对好消息无反应(即不升),便是见顶之兆,对坏消息无反应(即不跌),便是见底之兆,投资者该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近日公布的环球经济数据真是差,欧美太公司业绩、失业人数等等,都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来最差的。但十分奇怪的是,股市竟然对此无反应,甚至上升,为何?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投资者无知、无聊、无畏。他们无知地以为金融海啸已过,又或多个月来无入市,寂寞无聊,才致无畏。在此刻入市,他日海啸的第二波、第三波来到时,就要后悔。
第二个解释是:按照传统智慧,市场是最有智慧的,当大市对好消息无反应(即不升),便是见顶之兆,对坏消息无反应(即不跌),便是见底之兆,投资者该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两个解释相互矛盾,信哪个?笔者是个又贪婪又怕死的人,对好淡都收,两个都信。现在只能见步行步,随大市跳探戈。市场舞曲是什么曲调?笔者听来是:钱、钱、钱、钱、钱。
今次金融海啸令很多人少了财富,但这次金融海啸的成因是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炒卖是零和游戏,甲之所失,乃乙之所得,故钱仍在,只是转了个口袋。笔者并不是说在金融海啸中投资者一文不损,而是传媒仍只盯住庞大损失,对那些赚钱者少了报道,比如盈科私有化如成功,李泽楷便可获超过16亿港元的现金股息及盈科超过74%的资产,日后如出售或再上市,或可值超过300亿港元、500亿港元。每次股灾、金融风暴,都是无知者有损,知之者有进账,今次也不例外。
市场流动性紧张不是因为资金少,而是金融机构不肯放贷。庞大的资金如今都挤在美国国债中,致使美国30年国债市场收益率曾跌至仅2%。
长债收益率连30年内的通胀率也敌不过,是市场被过度惊吓之故。这些资金迟早会因通胀压力、收益过低,而被迫流出来,届时美债息会上升,其价必跌。当这些资金大量流出时,就是美债崩盘、其他资产奔升之时。这个现象怕在2010年或之前便会出现。
由于资金去了美国政府债券,加上2008年环球银行系统资金断流,故可能出现香港金管局局长任惠刚所讲的公司银团贷款撤资,公司财务出现危机。这个忧虑是实在的,但也可以是虚幻的。
忧虑实在是不用说了,又为何忧虑可虚幻?银行业的特点是“下雨收伞”,帮大不帮小。今时银行自己也有难,必定倾向于“收伞”,但如果硬“收伞”,又收不来,致使需撇账,对此银行界是不情愿的。
香港曾有两个船王,在上世纪70年代的船业危机中,遭遇大不同。董家向日本银行贷款,日本银行嫌他小,不理。包家向汇丰银行借钱,汇丰当他是大户,怕他倒闭会累到自己,故一直在贷。结果包家上了岸,董家仍在海上浮。
令时的银团贷款已借出,能立时收回自然好,如不能立时收回,又只要有关公司前景仍可,续可付息,又不再多借,为免硬收不成而变成坏账。有关的银行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原债续借。借债愈多,不还之时,银行便有难,所以借愈易。
有谓银行是百业之母,因为银行借钱给消费者,也借钱给老板。消费者愈借得多,消费便愈旺。银行也会向老板贷更多,好让老板们生产足够消费品给消费者。在金融海啸后,消费者不再大手消费,而老板又可能身家缩水,银行便会收紧信贷,更甚者今时银行也成海啸中心,银行不再是百业之母,而且当百业都无米时,钱就只能靠政府提供了。
政府或者直接注资银行体系去救银行,并推低利率诱人借钱消费,或者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基建工程,以制造职位,还可以派钱给消费者去消费。
不过,很多人提出,政府大花钱,有机会让人上下其手,在解决消费不足这个问题的同时,带来更多问题,如胡乱消费、腐败等,可能是医头脚又肿,一患未完,一患又起。不过,政府能否因此而不做任何事?相信大家都知不可。
今次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跟以前的经济衰退不一样。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电视广播上说,他不能担保8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能百分百达到预期效果,但不做、迟做就一定不好。
近日公布的环球经济数据真是差,欧美太公司业绩、失业人数等等,都是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来最差的。但十分奇怪的是,股市竟然对此无反应,甚至上升,为何?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投资者无知、无聊、无畏。他们无知地以为金融海啸已过,又或多个月来无入市,寂寞无聊,才致无畏。在此刻入市,他日海啸的第二波、第三波来到时,就要后悔。
第二个解释是:按照传统智慧,市场是最有智慧的,当大市对好消息无反应(即不升),便是见顶之兆,对坏消息无反应(即不跌),便是见底之兆,投资者该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两个解释相互矛盾,信哪个?笔者是个又贪婪又怕死的人,对好淡都收,两个都信。现在只能见步行步,随大市跳探戈。市场舞曲是什么曲调?笔者听来是:钱、钱、钱、钱、钱。
今次金融海啸令很多人少了财富,但这次金融海啸的成因是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炒卖是零和游戏,甲之所失,乃乙之所得,故钱仍在,只是转了个口袋。笔者并不是说在金融海啸中投资者一文不损,而是传媒仍只盯住庞大损失,对那些赚钱者少了报道,比如盈科私有化如成功,李泽楷便可获超过16亿港元的现金股息及盈科超过74%的资产,日后如出售或再上市,或可值超过300亿港元、500亿港元。每次股灾、金融风暴,都是无知者有损,知之者有进账,今次也不例外。
市场流动性紧张不是因为资金少,而是金融机构不肯放贷。庞大的资金如今都挤在美国国债中,致使美国30年国债市场收益率曾跌至仅2%。
长债收益率连30年内的通胀率也敌不过,是市场被过度惊吓之故。这些资金迟早会因通胀压力、收益过低,而被迫流出来,届时美债息会上升,其价必跌。当这些资金大量流出时,就是美债崩盘、其他资产奔升之时。这个现象怕在2010年或之前便会出现。
由于资金去了美国政府债券,加上2008年环球银行系统资金断流,故可能出现香港金管局局长任惠刚所讲的公司银团贷款撤资,公司财务出现危机。这个忧虑是实在的,但也可以是虚幻的。
忧虑实在是不用说了,又为何忧虑可虚幻?银行业的特点是“下雨收伞”,帮大不帮小。今时银行自己也有难,必定倾向于“收伞”,但如果硬“收伞”,又收不来,致使需撇账,对此银行界是不情愿的。
香港曾有两个船王,在上世纪70年代的船业危机中,遭遇大不同。董家向日本银行贷款,日本银行嫌他小,不理。包家向汇丰银行借钱,汇丰当他是大户,怕他倒闭会累到自己,故一直在贷。结果包家上了岸,董家仍在海上浮。
令时的银团贷款已借出,能立时收回自然好,如不能立时收回,又只要有关公司前景仍可,续可付息,又不再多借,为免硬收不成而变成坏账。有关的银行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原债续借。借债愈多,不还之时,银行便有难,所以借愈易。
有谓银行是百业之母,因为银行借钱给消费者,也借钱给老板。消费者愈借得多,消费便愈旺。银行也会向老板贷更多,好让老板们生产足够消费品给消费者。在金融海啸后,消费者不再大手消费,而老板又可能身家缩水,银行便会收紧信贷,更甚者今时银行也成海啸中心,银行不再是百业之母,而且当百业都无米时,钱就只能靠政府提供了。
政府或者直接注资银行体系去救银行,并推低利率诱人借钱消费,或者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基建工程,以制造职位,还可以派钱给消费者去消费。
不过,很多人提出,政府大花钱,有机会让人上下其手,在解决消费不足这个问题的同时,带来更多问题,如胡乱消费、腐败等,可能是医头脚又肿,一患未完,一患又起。不过,政府能否因此而不做任何事?相信大家都知不可。
今次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跟以前的经济衰退不一样。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电视广播上说,他不能担保8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能百分百达到预期效果,但不做、迟做就一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