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的提问艺术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提问,人们不禁想起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他的教学具有很高的提问艺术。他常常用一些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他往往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一些创造性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教学实践表明: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谈几种。
  一、直问和曲问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例如讲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却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再从反面提问,用归谬法使学生恍然大悟。例如,当学生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丢掉了“唯一”这一限制条件)时,教师不直接指出回答的不确切,而是再提一问:“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当学生把“滥竿充数”写成“烂鱼充数”时,教师不直接指出他写了错别字,而是进一步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来的?”或者用错误解释造一个可笑的句子,等等。这样问的结果、会使学生顿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这就是曲问的效果。在讲课中,直问和曲问都经常用到。直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幽,发人深省,二者都能起到激发作用。
  二、宽问和窄问
  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有的同志说,讲课忌用宽问,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开讲的时候,就常常用宽问。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究竟怎么用,要由讲课的内容、对象和提问的目的来决定,何况这里所谓“宽”与“窄”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宽问与窄问结合,效果很好。
  三、单问和重问
  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重问常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窄到宽,即先用窄问搭桥,逐层深入,最后得出概括结论,这是归纳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概括能力;另一种是由宽到窄,即先用宽问领起,然后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窄问,这是演绎重问法,主要用来培养具体分析能力。例如分析一段文章,先从字、句具体提问,最后再总问其特点,这就是归纳重问法;如果先问总的特点,然后再具体由词到句地提问,这就是演绎重问法。单问有稳扎稳打的效果,重问有层层逼进的效果,在讲课中也是各有各的用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例如对成年人就不宜用重问。
  四、明问和暗问
  明问,就是提问时有明显的问句出现。暗问却不然。它用的不是问句,但在陈述中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悬疑。这是一种内在控制的提问法。如:在讲课中陈述一种反常的情况或结论,摆出对立的现象或看法,闪露出一点结论的光芒,等等,这都是暗问法。除此之外,还有虚问和实问、正问和反问等等,也都各有所用。以上这些提问法,并不是各个孤立的,在实际讲课中,这些形式往往结合起来使用。讲课中的提问技巧虽然重要,但必须运用得好。
  (1)不能滥用。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不能為问而问。“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虽有作用,但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2)提问要恰当。提问的内容要叫准。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叫准。提问要有这种定向性,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提问的深浅程度也要恰当,要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激发少数人,而使大多数人无动于衷。提问中释疑的火候也要恰当。一般地说,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解答、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提高的。
  (3)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提问,必须事先设计好。整个课共有几问,问些什么,在什么地方问,用什么方法问,答案是什么,这些都要精心设计,要估计到各种情况,切忌随意问、信口问。但是,讲课又不可完全拘泥于原设计,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要根据现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必要的调整,而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科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而是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
期刊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小學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了“自学—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做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较好,本文就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自学过程中蓝笔作记  在自学环节中,笔者根据教材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能力,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本基于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及复习课类型,就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实践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概念图 遗传与进化 生物学  新课程标准之下,普通高中生物学第一个课程具体目标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
期刊
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一、模型和模型方法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
期刊
一、常见初中英语“学困生”不良学习心理:  ①自暴自弃心理。②急于求成心理。③矛盾心理。  二、采取的措施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提高学习效果,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学习兴趣性。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英语学习的“学困生”。为重新激
期刊
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语文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并且,要让学生“动”起来,形式是多样的。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让学生“动”起来的  一、以情境引入,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
期刊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是幸运的:每年有近3个月的假期时间供我自由支配,徜徉于山水花草间,感受大自然的洗礼;日常工作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也是一册册书了,可能是一本读者文摘一本教科书,一册教育文论……你看,人生路上最难取舍的两样,都让做老师的占齐了,我们有何理由不感到快乐呢?  作为80后的我站在校园里,我聆听到的全是爱的音符,老师
期刊
我深深记得这样一句话:“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
期刊
我校实施“导·探·伸”新课改已有三年多时间,我们2015级数学备课组积极践行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原则  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②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③选择性原则 探究性问题设计要有选择的选取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生身边的问题
期刊
一、教材分析  《登上月球》这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教科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