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石体中的应社现象,与北宋张先时代的应社性质不同。张先之应社,其重心在于士大夫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白石之应社,其重心则在于词艺及词的曲调和音乐的切磋。白石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与应社、应歌有所关联:从以《全宋词》为底本的统计来看,姜夔名下共录有87首词作,而其中仅仅从词序中涉及应社应歌之作的,就已有49首之多,其中严格意义上的应社之作共计有38首。应社的大背景,决定了白石体的写作题材和虚拟的写作方式。
关键词:应社;应歌;咏物词;虚拟写作
中图分类号:1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4-0186-06
一、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
就宋词发展史而言,以张先为开端,标志着应社词开始取代早期的应制、应歌词而成为新的时代主流。东坡体产生后,虽然应歌、应社仍然流行,而且数量颇丰,但东坡体中“非应体”的自由抒写体式,却是一个新的界碑。应社词到了北宋后期,开始逐渐演变为狭义的词人结社中的应社。到了南宋,结社之风盛行。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四言,绍定中,曾原与戴复古等人结“江湖吟社”;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社会”条云,“文人有西湖诗社”,等等,都反映了当时的集社之实。南渡时期的诗人兼词人周紫芝在《千秋岁序》中云:“春欲去,二妙老人戏作长短句留之,为社中一笑。”大约与周紫芝同时的词人赵长卿作有序曰:“十月念六日,大雪,作此呈社人。”序中所指的应社词为《满庭芳》,全词描写了社人在雪天“高吟”、“轻讴”的具体情形。这也许是专司作词的词社了。稍晚些的史达祖,在《龙吟曲小序》中有“留别社友”的字样,指的大概也是词社。南宋末年有“西湖吟社”等。白石体的出现,正是南宋词人结社文化氛围中的产物,同时也对南宋应社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白石体出现之前,虽然有不少的词人结社现象,但这些词人在词史演进的历程中,地位和影响都无法和白石体相提并论。因此,以词史演进的里程碑地位而论,是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白石体之前的应社现象,唯有张先的应社词,堪与白石体相提并论。但南宋白石体代表的应社词与北宋张先代表的应社词,虽然同为应社,却有极大的不同。张先之应社,其本质是士大夫之间的唱酬往来,其心理重心在于士大夫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并不在词艺的交流和探讨;而南宋之词社,则重在词艺的切磋,也就是词人结社的意思。词人结社也可以再分为广义之结社与狭义之结社,譬如姜夔与张铉等人之间的词作唱和,已经就是结社的意思,无结社之名而有结社之实。姜夔一生,无不在与词友之间唱和往来,其词社之群体意识,又远胜于那些有结社之名,而乏结社之精神的词社之友。故姜夔可以视为南宋应社词现象的一个界碑。
下面需要确认一下白石体确实具有应社因素。笔者认为,白石其人的独特人生方式,是一种非仕非隐、布衣清客的人生方式,这决定着他的一生与那种仕途文人的人生方式有明显差异。他的“游食”式的人生方式,决定他不能孤独生活,离开了某个群体,他就无以存活。白石的大部分词作有题序,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最为可信的宝贵资料。若从词的作品来加以分析,则无疑会有一些主观性;而题序中是否涉及他者,以及他者与本词写作的关系,则是基本明确的。故笔者以白石词中的题序为探究底本,对于白石词的应社、应歌属性,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唐圭璋编《全宋词》为底本,依次排列其与应社应歌有关的题序;无关者不在其中;序号为笔者所列):
1、《角招》:“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怅然有怀,作此寄之”,见出应社痕迹。2、《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实属应社寿词。3、《少年游》:“戏平甫”,即为平甫所写,属应社词。4、《鹧鸪天》:“予与张平甫自南昌同游西山玉隆宫……歌以寿之。”属祝寿应社词。5、《玉梅令》:“高平调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日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此词应社兼有应歌,应范成大“自制此声”之歌。6、《浣溪沙》:“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词云:“春点疏梅雨后枝”。此词写作前后与俞商卿关系密切,可以视为应社词。7、8、《浣溪沙》:“丙辰腊,与俞商卿、铦朴翁同寓新安溪庄舍,得腊花韵,赋二首。”为应社词两首。9、《庆宫春》:“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己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其词云:“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此题序别是一种:题序中有诗作,可以视为另一种诗词的结合方式;“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其中可以见出白石等人的诗社性质,一行而得“五十余解”,可知其写作之狂热,“予亦强追逐之”,则可知这种多产量的写作,源于相互之间的“应”作。10、《齐天乐》:“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庾郎先自吟愁赋”。此词序中有“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属应社兼有应歌。11、《念奴娇》:“谢人惠竹榻”,“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以词作为答谢,属应社之一种。12、《眉妩》:“一名百宜娇戏张仲远”;“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此词是写给张仲远的,为应社之作。13、《清波引》:“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搞笔以赋”,词云:“冷云迷浦”。按:“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正见出应社之关系。14、《水龙吟》:“黄庆长夜泛鉴湖,有怀归之曲,课予和之”,词云:“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他者先有他作,“课予和之”,是典型的白石式的应社词。15、《探春慢》:“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其词云:“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诸君”成为写作此词的对象和缘起,是另一种应社。16、《八归》:“湘中送胡德华”,“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送友人而做,为张先式的应社词。17、《喜迁莺慢》:“太蔟宫功父新第落成”,“玉珂朱组……”朋友的新宅落成,也会成为写作一首词的缘起和题材。词友之间的交往,成为了词体写作的直接动力,属应社之作。 18、《摸鱼儿》:“起与赵君猷露坐月饮,戏吟此曲,盖欲一洗钿合金钗之尘。他日野处见之,甚为予击节也”,词云:“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涉及到从写作到欣赏的过程,属应社。19、《淡黄柳》:“正平调。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词曰:“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此曲原本与应社无涉,但词序结尾处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正指出了其应歌兼有应社的性质。20、《石湖仙》:“越调寿石湖居士”,词云:“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此词为范成大祝寿之作,词中歌咏的主题与曲调名相互吻合,“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值得关注。21、22、《暗香》、《疏影》:“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应社兼有应歌。23、《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词序中说“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指明了应社的关系;“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这段记载有此词接受的过程,以及听者对于创作者之间信息的往返交流。24、《湘月》:“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觫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词云:“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属应社词。25-32、《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以下词题为应社词较为明显,略去原词及应社标识);33、《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34、《虞美人》:“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夔亦作一解”;35、《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36、《汉宫春》:“次韵稼轩”;37、《又》:“次韵稼轩蓬莱阁”;38、《点绛唇》:“寿”;39、《越女镜心》:“别席毛莹”。
根据以上的粗略统计,大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白石词作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应社、应歌有所关联。从以上《全宋词》为底本的统计来看,姜夔部分共有86首词作,其中仅仅从题序中涉及应社应歌之作的,就已经摘录39首之多。此39首题序,体现了白石歌词在写作中与他者发生一定的关系。就总体而言,这种与他者的交往、唱和,促进了白石的词体写作。此外,姜夔在《庆宫春词序》中说:“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而这应社所作的五十余解,大多不在现存版本之内。可以推测,姜夔实际的应社之作,会大大多于现在的这个数字。
(二)题序的写作出现变革:词体大量使用词题词序,开始于张先;随后,东坡词开始大量使用;到白石体,大量出现词序,又一次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张先体的词题词序:如:《南乡子.中秋不见月》、《感皇恩·安车少师访阅道大资同游湖山》、《木兰花·邠州作》、《破阵乐·钱塘》、《醉桃源‘渭州作》、《倾杯·吴兴》、《天仙子·别渝州》、《山亭宴。湖亭宴别》等,严格来说,主体部分还是词题,仅有少量的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词序;而白石词中的小序,本身就常常是精美的小品文。
(三)白石词序中反映出的应社,与北宋时的应社有着极大的不同。仍以张先为例。张先的应社,仅仅是一种广义上的士大夫之间的应酬唱和,一般不涉及词体写作技巧的探讨;而从姜夔题序中所反映出的情况看,词友之间不仅仅是探讨词体写作的技巧,而且还涉及词的曲调、音乐等问题。如《角招》:“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这是一篇词作的缘起,如同当今所说的词社采风;“怅然有怀,作此寄之”,这是词社词友相互之间的作品传看和品评;“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这是词社词友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修改;“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这相当于词友共同参与的作品演唱。其中同时涵纳了应歌的所有主要问题。
二、白石体的咏物题材及虚拟创作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见出白石体写作的构成因素,其中应社之作占据了主流的形态。那么,白石与这些词友、社友们,主要都写些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写的问题,是现在需要探讨的内容。应社词的开辟,对于白石体的写作,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篇幅所限,本文拈出题材和虚拟写作方式这两个问题,即应社体决定了白石体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基本问题。
关于白石体的题材问题,夏承焘先生已经有过较为全面的统计。他说:“白石词共有八十多首,依它的内容来分,感慨国事、抒写身世之感的像扬州慢、玲珑四犯等有十四、五首;山水记游、节序咏怀的像点绛唇、鹧鸪天等,交游酬赠的像石湖仙、蓦山溪等各有十三四首;怀念合肥妓女的却有十八、九首;其余二、三十首都是咏物之作(咏梅花的有十七首),算是他作品中分量最多的一类。后来高观国、史达祖、周密诸人,各爱好姜词,也各以此擅场……宋末遗民为了避忌讳,便多用咏物词寄托故国沧桑之感。”从夏先生的统计来看,咏物词所占比例最大。由于夏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数字,我们只针对夏先生认为数量最多的咏物词,在有题序的作品中进行统计:
1、《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2、《蓦山溪》:“题钱氏溪月”,“与鸥为客,绿野留吟屐。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3、《莺声绕红楼》:“甲辰春,平甫与予自越来吴,携家妓观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国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十亩梅花作雪飞”;4、《好事近》:“赋茉莉”,“凉夜摘花钿,苒苒动摇云绿”;5、《虞美人》:“赋牡丹”,“西园曾为梅花醉”;6、《侧犯》:“咏芍药”;7、《蓦山溪》:“咏柳”;8、《夜行船》:“己酉岁,寓吴兴,同田几道寻梅北山沈氏圃,载雪而归”;9、《玉梅令》:“高平调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日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疏疏雪片”;10、《齐天乐·咏蝉》;11、《暗香》;12、《疏影》;13、《角招》(皆为咏梅);14_22、《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八首皆为咏梅。
从以上统计不难看出,除了应社唱酬之外,咏物词在白石词中占了大多数。单就题序中涉及到的咏 物词,就有22首之多(其中有些咏物词和应社词,是二者兼有的)。咏物词在宋初就有。譬如柳永有《木兰花》三首,分别歌咏杏花、海棠和柳枝。《杏花》:“翦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风亭月榭闲相倚,紫玉枝梢红蜡蒂。假饶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盘催结子。”《海棠》:“东风催露千娇面,欲绽红深开处浅。日高梳洗甚时恢,点滴燕脂匀未遍。霏微雨罢残阳院,洗出都城新锦段。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风颤。”《柳枝》:“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殢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到东坡与章质夫唱和《杨花词》,咏物词方有名篇问世;但一直到白石体问世之前,咏物词还没有形成风尚。自白石开始大量写作咏物词,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在白石体之后,咏物词,连同祝寿词、赠答词等,一并成为南宋后期的主要词作题材。
咏物词之所以大兴,与前面所叙述的白石体的整体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与词人的人生经历、人生抱负有关。白石其人,既然是布衣清客词人,与前代重要的词人相比,如东坡、稼轩,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没有稼轩那种“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的英雄人生,也难以有东坡那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洒脱;而是多有“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探春慢》)的江湖清客的苦吟低唱,这就必然拘束了词人的胸襟气魄。他较少政治家的胸襟怀抱,也没有英雄人生的惨烈抒写,因此题材必然狭窄一些,咏物词也就成为了新兴题材的首选。其次,与时代的审美思潮有关。上述的特质,恰恰与新的时代审美风尚相吻合。白石以及白石之后的词人对于诗词写作的认识,不再以题材的广阔为追求,而是追求“精深”的含蓄之美;作词方式也不以文不加点的逸兴豪情为旨归,而是讲究细细地品味;词作不以数量之多寡为品评标准,而以词艺质量取胜。白石载雪造访范成大,在石湖居住月余,也仅仅是制作《暗香》、《疏影》两曲而已:“载雪诣之,馆诸石湖月余,征新声,夔为制两曲,音节清婉,日暗香、疏影。范有妓小红,尤喜其声,比归苕,范举以属夔。”居住月余,而且还有名妓相赠,也仅仅制作两曲而已。毫无疑问,与东坡在定州写作《戚氏》的随声写就相比,这是两个时代的不同写作风尚。白石强调要“精思”,也就是晚唐派的苦吟:“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白石一生以职业词人身份写作,其词作也不过是八十余首,亦可知其新的写作态度了。最后,白石体的写作,根基在于应社。应社的群体意识,使词人写作的题材,需要有一定的群体性;假若词人总写自我的人生经历,就会限于自我的审美范畴,较难引起更多词友以及读者的唱和与共鸣。这样,就需要某种具有客观意义的题材。咏物词可以说就是这种具有客观意义的题材。每个人的经历只有自己最清晰;而词中所咏之物,却是众人共同面对的客体。因此,多写咏物词,就易于得到群体的认同,也易于得到群体的品鉴。白石词中的小序,写得多而且美,对于其中的具体场景,往往都有描述,其中也与这种应社性有一定的关系。在较为难懂的词作前面先铺垫上精美的小序,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共同进入其中的背景,更方便相互间的品评、唱和。故白石体词中凡有小序者,多有他者的参与,其中的原因,也就比较清晰了。可以看出白石的小序写作,是一种有意的行为:是在阅读者之前,先一步对本词写作的背景,做一个介绍,或说是情绪上的铺垫。
应社词决定了白石体的主要题材以咏物为主,以词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创作缘起;而在写作方式上,则主要是一种虚拟的写作方式。换句话说,新的写作态度,客观上决定了白石词的写作题材不再是传统的感物即兴,也不是抒写眼前身边的真实景物,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词体虚拟写作。
我们可以鸟瞰一下词史在虚拟与真实写作之间的演进历程:飞卿体之前,暂且不论。飞卿体属于一种造境、造景、造情式的虚拟性写作:“小山重叠金明灭”,并非真有其人,词人完全是虚构写作;到了张先、东坡,写作士大夫往来,多用题序记录其真实场景,如张先名篇“云破月来花弄影”,就说明是“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这“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便是张先当时在府中生活的真实记录。这种写作方式,一直延续到白石体出现。白石体的写作,重新回到飞卿体奠定词体时代的状态,也就是虚构式的写作方式。当然,白石体的虚构写作,也不是对飞卿体的简单复现,而是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的虚构。譬如白石应邀到石湖作客,为范成大写作两曲,按一般推论,理应对于石湖的场景有所描写、对石湖有所提及,至少出于礼节,也应该有所点缀;但我们阅读到的《暗香》、《疏影》,却是两篇全然无关的创作。以《暗香》为例:“旧时月色。……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这完全是一首咏梅词,但又在咏梅之中,涵纳、渗透了许多词人自我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慨、人生往事的片断,似乎明确的意思,却又是不能确定的含义。
虚拟的写作方式,即创作式的写作方式,是白石咏物词在题材方面的必然选择。试比张先的《定风波令》:“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其词云:“西阁名臣奉诏行……也应旁有老人星。”试问,假若白石也像张先一样写出这样的应景文字,那还有“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的审美效果吗?咏物词的题材,先天地使写作的内容超越了真实纪录的窠臼,引领阅读者走向无限广阔的虚拟的境界;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成为一种纯粹审美的题材。如果借用东坡词“似花还似非花”,则完全可以概括白石咏物词的这一特征。
从飞卿体的虚拟写作,到张先体、东坡体开始的真实写作,再回到白石体的虚构创作式的写作,词体发展史经历了一个写作方式上的创新轮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可以单文另论。
三、白石体中的自我怀抱抒发
以上的论述,强调了白石体对于前代词体的创新之处,譬如:迥然不同于前代词体的应社特征,不同于飞卿体的虚拟写作和张先体之后的士大夫真实写作,白石体开辟了新的虚构创作的体式。但这也是一个大体上的,或说是一个本质上的说法。若是全面一点来看,白石体中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对于传统的继承,存在着许多与前代词体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白石不仅仅是作为新兴的布衣清客、职业词人出现于文化舞台的,他也仍然还是南宋时代的文人,具有着两宋时代文人的一些普遍属性:在词的应社写作的同时,白石体中也存有许多抒发自我怀抱之作;在虚拟创作写作的同时,也有许多自我真实情感的抒发和记录。既创新,又守成;既相异,又趋同——这才是一个接近完整和真实的白石体。
下面再看看,在题序中白石抒发自我怀抱或者记述自己行程的词作的数量,以期给予白石体一个较为全面的考量: 1、《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人间离别易多时”;2、《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3、《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冷红叶叶下塘秋”;4、《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5、《又》:“丁巳元曰”:“柏绿椒红事事新”;6、《又》:“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7、《元夕不出》:“忆昨天街预赏时”;8、《又》:“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9、《又》:“十六夜出”:“辇路珠帘两行垂”;10、《杏花天影》:“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绿丝低拂鸳鸯浦”;11、《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12、《诉衷情》:“端午宿合路”:“石榴一树浸溪红”;13、《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钗燕笼云晚不忺”;14、《又》:“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雁怯重云不肯啼”;15、《念奴娇》:“毁舍后作”:“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16、《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日落爱山紫,沙涨省潮回”。
以上所录,皆为题序中不出现他者之词;但其中有些词,并非自我怀抱的抒发。譬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这是一首典型的情爱词,是对合肥妓女的思念。白石体在题材方面回归传统,重新回到较为狭小的题材空间,但对于男女情爱词,却与前人又表现了极大的不同:既不同于飞卿体的虚拟的贵族女性词,也不同于晏欧体中描写的士大夫酒筵歌舞中的女性,而是表现与东坡体中所描写的真实情爱相似的情爱。与东坡《江城子》中写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白石这首《鹧鸪天》也是梦中对于爱人的思念,只是比东坡词更为低调阴冷而已。
但从主体来说,以上所列白石词作,毕竟以抒发自我怀抱为主,是白石暂时离开词人群体而面对自我的抒发情怀。这些词作表现了白石作为文人个体的内心世界。如果说,与他者的朝夕相处,不能不有一些表演的因素,而面对自我时候的心态,则是另一种真实的寂寞。如《元夕不出》:“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这首词写出了白石在元夕之际孤独索寞的心境。《念奴娇》“毁舍后作”,记录了嘉泰四年(1204)杭州一次大火焚烧了“二千七百余家”之后的景况。但白石所写,并不偏重对于大火焚烧房屋情况的记录,而是重在抒写自己的心境:“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襟。因觅孤山林处土,来踏梅根残雪。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一丘吾老,可怜情事空切。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沉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上片回忆自己来杭州依靠平甫生活的过程:“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追忆自己前游湘、鼎也;“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谓游西湖也;“獠女供花”五句,谓移家行都,平甫假以近东青门之别馆也;“说与”五句,伤平甫已逝也。这在白石之作中是少见的一篇自传体词作。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对白石体中出现的虚拟创作方式并不能绝对地看,而要同时看到:白石体中既有大量的真实写作,也出现不少与眼前的真实场景无关的创作型的写作,其中特别是咏物词最为明显;同样,白石体中以涉及他者的应社词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其中有许多不涉及他者的自我情怀抒发,或者是自我人生的写真。如此综论,方能对白石体作出较为全面、真实的评价。
责任编辑:行 健
关键词:应社;应歌;咏物词;虚拟写作
中图分类号:1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4-0186-06
一、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
就宋词发展史而言,以张先为开端,标志着应社词开始取代早期的应制、应歌词而成为新的时代主流。东坡体产生后,虽然应歌、应社仍然流行,而且数量颇丰,但东坡体中“非应体”的自由抒写体式,却是一个新的界碑。应社词到了北宋后期,开始逐渐演变为狭义的词人结社中的应社。到了南宋,结社之风盛行。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四言,绍定中,曾原与戴复古等人结“江湖吟社”;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社会”条云,“文人有西湖诗社”,等等,都反映了当时的集社之实。南渡时期的诗人兼词人周紫芝在《千秋岁序》中云:“春欲去,二妙老人戏作长短句留之,为社中一笑。”大约与周紫芝同时的词人赵长卿作有序曰:“十月念六日,大雪,作此呈社人。”序中所指的应社词为《满庭芳》,全词描写了社人在雪天“高吟”、“轻讴”的具体情形。这也许是专司作词的词社了。稍晚些的史达祖,在《龙吟曲小序》中有“留别社友”的字样,指的大概也是词社。南宋末年有“西湖吟社”等。白石体的出现,正是南宋词人结社文化氛围中的产物,同时也对南宋应社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白石体出现之前,虽然有不少的词人结社现象,但这些词人在词史演进的历程中,地位和影响都无法和白石体相提并论。因此,以词史演进的里程碑地位而论,是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白石体之前的应社现象,唯有张先的应社词,堪与白石体相提并论。但南宋白石体代表的应社词与北宋张先代表的应社词,虽然同为应社,却有极大的不同。张先之应社,其本质是士大夫之间的唱酬往来,其心理重心在于士大夫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并不在词艺的交流和探讨;而南宋之词社,则重在词艺的切磋,也就是词人结社的意思。词人结社也可以再分为广义之结社与狭义之结社,譬如姜夔与张铉等人之间的词作唱和,已经就是结社的意思,无结社之名而有结社之实。姜夔一生,无不在与词友之间唱和往来,其词社之群体意识,又远胜于那些有结社之名,而乏结社之精神的词社之友。故姜夔可以视为南宋应社词现象的一个界碑。
下面需要确认一下白石体确实具有应社因素。笔者认为,白石其人的独特人生方式,是一种非仕非隐、布衣清客的人生方式,这决定着他的一生与那种仕途文人的人生方式有明显差异。他的“游食”式的人生方式,决定他不能孤独生活,离开了某个群体,他就无以存活。白石的大部分词作有题序,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最为可信的宝贵资料。若从词的作品来加以分析,则无疑会有一些主观性;而题序中是否涉及他者,以及他者与本词写作的关系,则是基本明确的。故笔者以白石词中的题序为探究底本,对于白石词的应社、应歌属性,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唐圭璋编《全宋词》为底本,依次排列其与应社应歌有关的题序;无关者不在其中;序号为笔者所列):
1、《角招》:“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怅然有怀,作此寄之”,见出应社痕迹。2、《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实属应社寿词。3、《少年游》:“戏平甫”,即为平甫所写,属应社词。4、《鹧鸪天》:“予与张平甫自南昌同游西山玉隆宫……歌以寿之。”属祝寿应社词。5、《玉梅令》:“高平调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日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此词应社兼有应歌,应范成大“自制此声”之歌。6、《浣溪沙》:“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词云:“春点疏梅雨后枝”。此词写作前后与俞商卿关系密切,可以视为应社词。7、8、《浣溪沙》:“丙辰腊,与俞商卿、铦朴翁同寓新安溪庄舍,得腊花韵,赋二首。”为应社词两首。9、《庆宫春》:“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己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其词云:“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此题序别是一种:题序中有诗作,可以视为另一种诗词的结合方式;“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其中可以见出白石等人的诗社性质,一行而得“五十余解”,可知其写作之狂热,“予亦强追逐之”,则可知这种多产量的写作,源于相互之间的“应”作。10、《齐天乐》:“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庾郎先自吟愁赋”。此词序中有“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属应社兼有应歌。11、《念奴娇》:“谢人惠竹榻”,“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以词作为答谢,属应社之一种。12、《眉妩》:“一名百宜娇戏张仲远”;“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此词是写给张仲远的,为应社之作。13、《清波引》:“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搞笔以赋”,词云:“冷云迷浦”。按:“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正见出应社之关系。14、《水龙吟》:“黄庆长夜泛鉴湖,有怀归之曲,课予和之”,词云:“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他者先有他作,“课予和之”,是典型的白石式的应社词。15、《探春慢》:“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其词云:“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诸君”成为写作此词的对象和缘起,是另一种应社。16、《八归》:“湘中送胡德华”,“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送友人而做,为张先式的应社词。17、《喜迁莺慢》:“太蔟宫功父新第落成”,“玉珂朱组……”朋友的新宅落成,也会成为写作一首词的缘起和题材。词友之间的交往,成为了词体写作的直接动力,属应社之作。 18、《摸鱼儿》:“起与赵君猷露坐月饮,戏吟此曲,盖欲一洗钿合金钗之尘。他日野处见之,甚为予击节也”,词云:“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涉及到从写作到欣赏的过程,属应社。19、《淡黄柳》:“正平调。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词曰:“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此曲原本与应社无涉,但词序结尾处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正指出了其应歌兼有应社的性质。20、《石湖仙》:“越调寿石湖居士”,词云:“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此词为范成大祝寿之作,词中歌咏的主题与曲调名相互吻合,“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值得关注。21、22、《暗香》、《疏影》:“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应社兼有应歌。23、《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词序中说“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指明了应社的关系;“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这段记载有此词接受的过程,以及听者对于创作者之间信息的往返交流。24、《湘月》:“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觫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词云:“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属应社词。25-32、《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以下词题为应社词较为明显,略去原词及应社标识);33、《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34、《虞美人》:“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夔亦作一解”;35、《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36、《汉宫春》:“次韵稼轩”;37、《又》:“次韵稼轩蓬莱阁”;38、《点绛唇》:“寿”;39、《越女镜心》:“别席毛莹”。
根据以上的粗略统计,大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白石词作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应社、应歌有所关联。从以上《全宋词》为底本的统计来看,姜夔部分共有86首词作,其中仅仅从题序中涉及应社应歌之作的,就已经摘录39首之多。此39首题序,体现了白石歌词在写作中与他者发生一定的关系。就总体而言,这种与他者的交往、唱和,促进了白石的词体写作。此外,姜夔在《庆宫春词序》中说:“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而这应社所作的五十余解,大多不在现存版本之内。可以推测,姜夔实际的应社之作,会大大多于现在的这个数字。
(二)题序的写作出现变革:词体大量使用词题词序,开始于张先;随后,东坡词开始大量使用;到白石体,大量出现词序,又一次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张先体的词题词序:如:《南乡子.中秋不见月》、《感皇恩·安车少师访阅道大资同游湖山》、《木兰花·邠州作》、《破阵乐·钱塘》、《醉桃源‘渭州作》、《倾杯·吴兴》、《天仙子·别渝州》、《山亭宴。湖亭宴别》等,严格来说,主体部分还是词题,仅有少量的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词序;而白石词中的小序,本身就常常是精美的小品文。
(三)白石词序中反映出的应社,与北宋时的应社有着极大的不同。仍以张先为例。张先的应社,仅仅是一种广义上的士大夫之间的应酬唱和,一般不涉及词体写作技巧的探讨;而从姜夔题序中所反映出的情况看,词友之间不仅仅是探讨词体写作的技巧,而且还涉及词的曲调、音乐等问题。如《角招》:“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这是一篇词作的缘起,如同当今所说的词社采风;“怅然有怀,作此寄之”,这是词社词友相互之间的作品传看和品评;“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这是词社词友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修改;“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这相当于词友共同参与的作品演唱。其中同时涵纳了应歌的所有主要问题。
二、白石体的咏物题材及虚拟创作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见出白石体写作的构成因素,其中应社之作占据了主流的形态。那么,白石与这些词友、社友们,主要都写些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写的问题,是现在需要探讨的内容。应社词的开辟,对于白石体的写作,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篇幅所限,本文拈出题材和虚拟写作方式这两个问题,即应社体决定了白石体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基本问题。
关于白石体的题材问题,夏承焘先生已经有过较为全面的统计。他说:“白石词共有八十多首,依它的内容来分,感慨国事、抒写身世之感的像扬州慢、玲珑四犯等有十四、五首;山水记游、节序咏怀的像点绛唇、鹧鸪天等,交游酬赠的像石湖仙、蓦山溪等各有十三四首;怀念合肥妓女的却有十八、九首;其余二、三十首都是咏物之作(咏梅花的有十七首),算是他作品中分量最多的一类。后来高观国、史达祖、周密诸人,各爱好姜词,也各以此擅场……宋末遗民为了避忌讳,便多用咏物词寄托故国沧桑之感。”从夏先生的统计来看,咏物词所占比例最大。由于夏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数字,我们只针对夏先生认为数量最多的咏物词,在有题序的作品中进行统计:
1、《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2、《蓦山溪》:“题钱氏溪月”,“与鸥为客,绿野留吟屐。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3、《莺声绕红楼》:“甲辰春,平甫与予自越来吴,携家妓观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国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十亩梅花作雪飞”;4、《好事近》:“赋茉莉”,“凉夜摘花钿,苒苒动摇云绿”;5、《虞美人》:“赋牡丹”,“西园曾为梅花醉”;6、《侧犯》:“咏芍药”;7、《蓦山溪》:“咏柳”;8、《夜行船》:“己酉岁,寓吴兴,同田几道寻梅北山沈氏圃,载雪而归”;9、《玉梅令》:“高平调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日范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疏疏雪片”;10、《齐天乐·咏蝉》;11、《暗香》;12、《疏影》;13、《角招》(皆为咏梅);14_22、《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八首皆为咏梅。
从以上统计不难看出,除了应社唱酬之外,咏物词在白石词中占了大多数。单就题序中涉及到的咏 物词,就有22首之多(其中有些咏物词和应社词,是二者兼有的)。咏物词在宋初就有。譬如柳永有《木兰花》三首,分别歌咏杏花、海棠和柳枝。《杏花》:“翦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风亭月榭闲相倚,紫玉枝梢红蜡蒂。假饶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盘催结子。”《海棠》:“东风催露千娇面,欲绽红深开处浅。日高梳洗甚时恢,点滴燕脂匀未遍。霏微雨罢残阳院,洗出都城新锦段。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风颤。”《柳枝》:“黄金万缕风牵细,寒食初头春有味。殢烟尤雨索春饶,一日三眠夸得意。章街隋岸欢游地,高拂楼台低映水。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到东坡与章质夫唱和《杨花词》,咏物词方有名篇问世;但一直到白石体问世之前,咏物词还没有形成风尚。自白石开始大量写作咏物词,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在白石体之后,咏物词,连同祝寿词、赠答词等,一并成为南宋后期的主要词作题材。
咏物词之所以大兴,与前面所叙述的白石体的整体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与词人的人生经历、人生抱负有关。白石其人,既然是布衣清客词人,与前代重要的词人相比,如东坡、稼轩,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没有稼轩那种“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的英雄人生,也难以有东坡那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洒脱;而是多有“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探春慢》)的江湖清客的苦吟低唱,这就必然拘束了词人的胸襟气魄。他较少政治家的胸襟怀抱,也没有英雄人生的惨烈抒写,因此题材必然狭窄一些,咏物词也就成为了新兴题材的首选。其次,与时代的审美思潮有关。上述的特质,恰恰与新的时代审美风尚相吻合。白石以及白石之后的词人对于诗词写作的认识,不再以题材的广阔为追求,而是追求“精深”的含蓄之美;作词方式也不以文不加点的逸兴豪情为旨归,而是讲究细细地品味;词作不以数量之多寡为品评标准,而以词艺质量取胜。白石载雪造访范成大,在石湖居住月余,也仅仅是制作《暗香》、《疏影》两曲而已:“载雪诣之,馆诸石湖月余,征新声,夔为制两曲,音节清婉,日暗香、疏影。范有妓小红,尤喜其声,比归苕,范举以属夔。”居住月余,而且还有名妓相赠,也仅仅制作两曲而已。毫无疑问,与东坡在定州写作《戚氏》的随声写就相比,这是两个时代的不同写作风尚。白石强调要“精思”,也就是晚唐派的苦吟:“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白石一生以职业词人身份写作,其词作也不过是八十余首,亦可知其新的写作态度了。最后,白石体的写作,根基在于应社。应社的群体意识,使词人写作的题材,需要有一定的群体性;假若词人总写自我的人生经历,就会限于自我的审美范畴,较难引起更多词友以及读者的唱和与共鸣。这样,就需要某种具有客观意义的题材。咏物词可以说就是这种具有客观意义的题材。每个人的经历只有自己最清晰;而词中所咏之物,却是众人共同面对的客体。因此,多写咏物词,就易于得到群体的认同,也易于得到群体的品鉴。白石词中的小序,写得多而且美,对于其中的具体场景,往往都有描述,其中也与这种应社性有一定的关系。在较为难懂的词作前面先铺垫上精美的小序,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共同进入其中的背景,更方便相互间的品评、唱和。故白石体词中凡有小序者,多有他者的参与,其中的原因,也就比较清晰了。可以看出白石的小序写作,是一种有意的行为:是在阅读者之前,先一步对本词写作的背景,做一个介绍,或说是情绪上的铺垫。
应社词决定了白石体的主要题材以咏物为主,以词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创作缘起;而在写作方式上,则主要是一种虚拟的写作方式。换句话说,新的写作态度,客观上决定了白石词的写作题材不再是传统的感物即兴,也不是抒写眼前身边的真实景物,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词体虚拟写作。
我们可以鸟瞰一下词史在虚拟与真实写作之间的演进历程:飞卿体之前,暂且不论。飞卿体属于一种造境、造景、造情式的虚拟性写作:“小山重叠金明灭”,并非真有其人,词人完全是虚构写作;到了张先、东坡,写作士大夫往来,多用题序记录其真实场景,如张先名篇“云破月来花弄影”,就说明是“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这“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便是张先当时在府中生活的真实记录。这种写作方式,一直延续到白石体出现。白石体的写作,重新回到飞卿体奠定词体时代的状态,也就是虚构式的写作方式。当然,白石体的虚构写作,也不是对飞卿体的简单复现,而是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的虚构。譬如白石应邀到石湖作客,为范成大写作两曲,按一般推论,理应对于石湖的场景有所描写、对石湖有所提及,至少出于礼节,也应该有所点缀;但我们阅读到的《暗香》、《疏影》,却是两篇全然无关的创作。以《暗香》为例:“旧时月色。……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这完全是一首咏梅词,但又在咏梅之中,涵纳、渗透了许多词人自我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慨、人生往事的片断,似乎明确的意思,却又是不能确定的含义。
虚拟的写作方式,即创作式的写作方式,是白石咏物词在题材方面的必然选择。试比张先的《定风波令》:“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其词云:“西阁名臣奉诏行……也应旁有老人星。”试问,假若白石也像张先一样写出这样的应景文字,那还有“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的审美效果吗?咏物词的题材,先天地使写作的内容超越了真实纪录的窠臼,引领阅读者走向无限广阔的虚拟的境界;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成为一种纯粹审美的题材。如果借用东坡词“似花还似非花”,则完全可以概括白石咏物词的这一特征。
从飞卿体的虚拟写作,到张先体、东坡体开始的真实写作,再回到白石体的虚构创作式的写作,词体发展史经历了一个写作方式上的创新轮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可以单文另论。
三、白石体中的自我怀抱抒发
以上的论述,强调了白石体对于前代词体的创新之处,譬如:迥然不同于前代词体的应社特征,不同于飞卿体的虚拟写作和张先体之后的士大夫真实写作,白石体开辟了新的虚构创作的体式。但这也是一个大体上的,或说是一个本质上的说法。若是全面一点来看,白石体中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对于传统的继承,存在着许多与前代词体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白石不仅仅是作为新兴的布衣清客、职业词人出现于文化舞台的,他也仍然还是南宋时代的文人,具有着两宋时代文人的一些普遍属性:在词的应社写作的同时,白石体中也存有许多抒发自我怀抱之作;在虚拟创作写作的同时,也有许多自我真实情感的抒发和记录。既创新,又守成;既相异,又趋同——这才是一个接近完整和真实的白石体。
下面再看看,在题序中白石抒发自我怀抱或者记述自己行程的词作的数量,以期给予白石体一个较为全面的考量: 1、《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人间离别易多时”;2、《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3、《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冷红叶叶下塘秋”;4、《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京洛风流绝代人”;5、《又》:“丁巳元曰”:“柏绿椒红事事新”;6、《又》:“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7、《元夕不出》:“忆昨天街预赏时”;8、《又》:“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9、《又》:“十六夜出”:“辇路珠帘两行垂”;10、《杏花天影》:“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绿丝低拂鸳鸯浦”;11、《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12、《诉衷情》:“端午宿合路”:“石榴一树浸溪红”;13、《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钗燕笼云晚不忺”;14、《又》:“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雁怯重云不肯啼”;15、《念奴娇》:“毁舍后作”:“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16、《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日落爱山紫,沙涨省潮回”。
以上所录,皆为题序中不出现他者之词;但其中有些词,并非自我怀抱的抒发。譬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这是一首典型的情爱词,是对合肥妓女的思念。白石体在题材方面回归传统,重新回到较为狭小的题材空间,但对于男女情爱词,却与前人又表现了极大的不同:既不同于飞卿体的虚拟的贵族女性词,也不同于晏欧体中描写的士大夫酒筵歌舞中的女性,而是表现与东坡体中所描写的真实情爱相似的情爱。与东坡《江城子》中写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白石这首《鹧鸪天》也是梦中对于爱人的思念,只是比东坡词更为低调阴冷而已。
但从主体来说,以上所列白石词作,毕竟以抒发自我怀抱为主,是白石暂时离开词人群体而面对自我的抒发情怀。这些词作表现了白石作为文人个体的内心世界。如果说,与他者的朝夕相处,不能不有一些表演的因素,而面对自我时候的心态,则是另一种真实的寂寞。如《元夕不出》:“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这首词写出了白石在元夕之际孤独索寞的心境。《念奴娇》“毁舍后作”,记录了嘉泰四年(1204)杭州一次大火焚烧了“二千七百余家”之后的景况。但白石所写,并不偏重对于大火焚烧房屋情况的记录,而是重在抒写自己的心境:“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襟。因觅孤山林处土,来踏梅根残雪。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一丘吾老,可怜情事空切。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沉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上片回忆自己来杭州依靠平甫生活的过程:“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追忆自己前游湘、鼎也;“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谓游西湖也;“獠女供花”五句,谓移家行都,平甫假以近东青门之别馆也;“说与”五句,伤平甫已逝也。这在白石之作中是少见的一篇自传体词作。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对白石体中出现的虚拟创作方式并不能绝对地看,而要同时看到:白石体中既有大量的真实写作,也出现不少与眼前的真实场景无关的创作型的写作,其中特别是咏物词最为明显;同样,白石体中以涉及他者的应社词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其中有许多不涉及他者的自我情怀抒发,或者是自我人生的写真。如此综论,方能对白石体作出较为全面、真实的评价。
责任编辑: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