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解力与初中历史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借以获得历史信息,从而理解历史,爱上历史,在日积月累中收获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其价值意义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理解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指向。历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理解力的活动。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力不仅有助于打造高效的课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初中生理解力的特点
  与成人相比,初中生对历史的理解有明显的不同。初中三年是形成历史理解力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其理解力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为发展性。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的時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理解力发展极为迅速,但其对一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第二个特点为阶段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力是会产生相应变化的。初一,学生由感性迈向理性;初二,学生会逐渐摆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明显增强;初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将变得更强,心理上更加成熟。
  第三个特点为片面性。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力,但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无法透过历史现象看清本质,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初中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手段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力,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历史理解力需要长期不断的培养才能获得。长期以来,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力一直是困扰历史教师的重要难题。而有学者发现,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力。
  学习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就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可以说,问题是开启思维活动的钥匙。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这世间的发明创造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人与禽兽的区别也在于是否会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创造与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问题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导火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其思维品质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增进其历史理解力。如在教学“国民党在大陆战败”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事先自学,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探究。可以思考的问题有:共产党为什么在东北地区发动辽沈战役?共产党采用的是何种战略?理由是什么?……由此层层深入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借助问题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整个战役的来龙去脉就能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对历史细节加以分析与描述
  教师深入讲解历史细节有助于学生提高历史理解力。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是因为教材没有对历史细节展开描述。历史细节指的是历史著作中对历史人物、情节、环境等较为具体的描述,这些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细节描述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历史味,使历史教学变得更鲜活有趣,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于表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如笔者在讲“拿破仑及其战争”这一课时,先讲解了拿破仑的个人故事,使学生对拿破仑这个人物有基本的理解,再引出拿破仑战争,最后对拿破仑进行总结——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捍卫者、屡建奇功的军事家,也是历史上最具野心的政治家,把拿破仑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讲好历史故事
  由于历史在时间上的特殊性,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历史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的情节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讲好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能通过生动的情节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尤其是对那些复杂难懂的抽象历史概念,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问题。正如许纪霖教授所言,历史学的本质就是讲故事,故事也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教师要学会讲故事,将教科书中未提及的故事充分挖掘出来,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给学生听。
  历史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历史故事往往通俗易懂,其中富含深刻的道理。如在讲解“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这一思想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解单纯的思想主张,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而笔者给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两面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这一思想。教师也要将历史和现实充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历史事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历史理解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抛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形式更丰富多彩,同时教师要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讲好历史故事,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苏桥中学)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及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课程资源在网络上越来越丰富;同时,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教室中电子白板、摄像机等设备也越来越普及,智慧校园逐渐形成,这为我们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初中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性。  一、常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常规教学模式依然是赫尔巴特的四步
期刊
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这样描述学习:“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身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发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丰富多元的对话引发学生深度学习。  一、无声对话  1.课前无声对话。我们
期刊
3D创客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初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
教学比赛是促进师范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探析教学技能比赛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可以综合分析全国性数学教学比赛的现状,另一方面能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对如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激活文本“生命”,寻幽览胜,深度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在“学以致用”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重视课文中长文本的精准表达,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指导浮于表面,从而错失了许多教学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有层次的教学流程,重视对词语的剖析,不断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
期刊
中学阶段至今没有开发出独立、系统的写作教材.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以阅读教学为主,大部分中学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重读轻写,精读疏写,导致作文教学低效.于漪老师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很快就要放暑假了,这是一个盛产回流儿童的季节——我国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学校里,又有不少孩子要回到他们的家乡,从此成为回流儿童。我大儿子班里一共30多人,其中就有8名户籍在农村的同学去年在上海读完六年级就回老家上初中去了。  所谓“回流儿童”,就是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有与父母在
期刊
温儒敏教授在解说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等问题时,有过这样的阐述:要在教材中体现自主性学习;语文课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课外阅读纳入教材
期刊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初中语文课堂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时代又赋予语文新的要求,即在学生获得语文